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是一种消费



读书是一种习惯,一旦养成这个习惯,你就会成为一个阅读上瘾者,很难戒掉它,一生的阅读都是在给你滋养。


文 | 徐瑾


  

我今天来谈谈一个观点,即读书是一种消费。这话怎么说起呢?首先,读书总是被赋予很多浪漫化或者崇高化的想象与期待,其实我觉得首先我们得确认一个观点,读书无用。为什么这样说?以前人们总说读书的用处,比如培根说过“读书可以让人充实”,或者“读书可以让人理智”之类。事实上我觉得很难达到,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当你随机拿出一本与你专业方向没有关系的书的时候,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什么用的。


这里的“没用”,不是说“无用之用”的这种哲学上的大道理,而是面对事实的一种承认甚至说坦然,读书真的没用。书就像你的知心朋友,它最大的所能做的只是一直陪伴你、听你的故事、伴随你成长,所以书这位朋友,当然不想像职场上的人脉那样重要,对你有很多帮助,但是那些看起来对你很重要很有用的人其实也很难成为你的毕生挚友。也正因此,读书对于你当下在做的事其实没有什么帮助,然而当你回想起来时,某一本书会像一位故人一样,也许不再联系,但某些话语,还是能够打动你,这就是我所谓的“读书无用”。


其次,读书也并不意味着某种确定的幸福结尾,比如快乐。很多朋友就对我感叹,虽然读了书,但依然有很多困惑与不快乐。 我觉得这其实很正常,如果你不快乐,其实多数是你生活中的问题,这与读书无关,如果要从读书中去寻找解决快乐的方案,这本来就是问道于盲。前段时间杨绛先生去世,有一个掌故又重新火起来,就是一位青年写信给她表示困惑,她回复“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很多人很以为然,但其实问题在于,读书少和读书多,想得少和想得多其实都不是问题所在,你困惑或者你不快乐,就只是困惑或不快乐而已,和读得多不多、想得多不多的关系没那么直接。


读书并不能承载那么多读书之外的期待,不是因为你读了什么书导致不不快乐,而是往往是你生活固有的为题。所以我的观点是,依靠读书去寻找知识、寻找快乐、寻找充实是很难的。


  

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人生幸福的关键,在于调整你的期望值。当我们明确读书没什么用,没什么产出,那么也会随之调整期望值,在读书方面反而可以更自由。寻求效用是人性,就像社交媒体大家都习惯分享更多是一些直接有用的书,比如创业励志甚至各类鸡汤文章之类,读书笔记也写得像说明书或者“干货”。我也不否认它们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甚至有点点像生活中的黑魔法,看起来很有power,不需要苦练就能马上掌握。而读一本貌似没有直接关系的书,则像是白魔法。大家容易受到黑魔法的诱惑,因为貌似不用吃任何苦而马上就可以兑现我们诸多欲望,但是魔法故事也告诉我们,任何魔法都是有代价的。黑魔法见效快,但是往往有副作用,而读书作为一种消费,也就是把读书当做一种白魔法,见效慢,但是是正道。 读有用的书,往往未必有确定的有用结果,倒是读没用的书,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有用结果。


把读书看做消费,以及把读书看做效用甚至单纯生产,其实是两种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


当你把读书看做一个没什么用的事情时,就可以接受读书是一种单纯的享受,是对自己的一种最好款待。它和看场电影、喝杯咖啡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种消费而已,也许甚至更廉价,门槛更低。当你把这段时间留给自己,你与书会有一个相遇的过程,可能你会觉得很好,可能你会觉得一般,不论哪种,都很好。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我认为读书就是一种消费,就像雨天喝一杯暖暖红茶,雨停了,茶喝完了,即使两手空空,但是过去的这段时间你是享受的。把读书看做消费,或者说把读书看做生产或学习,其实是两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也可以把读书和旅行作比喻,对于我来说翻开一页就可以随时开始,和什么人去比去哪里重要,但是对于我的一些朋友不是这样,出发之前攻略精确到分,起早摸黑在短时间内看更多景点,把消费当做学习来做。我也很佩服这种精神,这也不错,但很可能是物质匮乏之后延续到精神匮乏的一种体现,充满了紧张与压迫,对应到读书上,往往也是焦虑感与堆积欲,不少人即使热爱阅读,也善于阅读,但很可能把阅读单纯看做一种生产,是一种知识的饥渴以及问题的焦虑驱使着他们走进读书,很难体会阅读作为一种消费所带来的简单愉悦。


从更大图景来看,阅读作为一种消费其实也体现着社会的变迁,读书卸去了很多这一行为过去承载的意义与功能。有朋友中说,古代读书是为了学而优则仕,单纯读书是近代以来的事。其实,我觉得中国士大夫也有把读书当做一种闲适存在的,比如苏东坡之类文豪,形象上中拿把扇子,应该说在中国那时候是看不上忙忙碌碌的人,因为这是一种闲适的风范。过去阅读可能更多被是贵族或者其附庸接近垄断,后来可能拓展到资产阶级,到现在更是多数人如果愿意都可以,这也是一种话语权的下放。


当读书人这一称号不再神圣化,和别的花花草草等爱好同等之后,读书这一行为反而可以获得解放,人人都可以阅读。把读书当做消费,把书籍当消费品,我觉得这是跟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打个比方,在国外便利店你去买一杯酸奶,可能发现商场里有上百种酸奶,然后你就会觉得很困惑了,因为你其实只需要一种酸奶。资本主义的特点就是极大的丰富性,各种书籍也是其生产链条上的产品而已。



  

如果读书是一种消费,那么如何读书呢?在消费时代,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精明的消费者,读书也是如此。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读书最大成本首先是时间,其次是你放书的地方,所以读书必须是“我的时间的我做主”,应该 宁缺毋滥。作为一名精明的消费者,要怎样去享受这个消费的过程呢?我有三点个人的体会和大家分享。



首先,读书要经典。


这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了。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大家都知道,但是都不会去读的书。为什么要读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谈为什么读经典,曾经谈了很多理由,定义之一就是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举个例子,《三体》的最后,人类要给后面的文明传递信息,其间可能需要上千年的时间,那么怎么办?像过去的磁带、CD、DVD甚至今天的各种高科技工具都不靠谱,因为越先进,可能淘汰越快,甚至一百年之后可能都无法使用了。最后,他们想的办法其实很老土:把信息刻在石头上。刻在石头上这个方法就是经典,它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所以无论我们赞不赞同,都应该给经典一个机会,这就就像买奢侈品是该买经典款还是最新款一样,就我而言,还是经典款好一些,更百搭一些。


读经典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你的起点一开始就站在了山峰上,站在山峰之上再看半中腰以及山底下的风景,也更有底气以及全景感。当你读完经典,再去看二三流的作家时,就会明白他们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人们经常说开卷有益,这句话对于不读书的人很可能有用,毕竟也许他们原本不读书,随机读上个一两本书会有好处,但是对于一位有品位的读者,就不能用开卷有益这种基本要求去要求自己了,应该更挑剔,才能对得起你的时间。



除了读经典以外,不同阶段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有的书不适合小时候读,理解力与经验都不匹配,比如对于我来说,我小时候尝试读很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都半途而归,但是长大之后觉得他非常棒,一流中的一流,也可以一辈子反复读。反过来说,有的书适合青春期,比如法国作家雨果的书,那么朝气、磅礴、浪漫,但成年以后,你们的缘分很可能就到此为止了。譬如你们两个携手了一阵路,它送你一段,到了下一个入口,可能你就要放弃它了,这也谈不上遗憾,就像人和人之间缘分有起有落。其实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是自有其丰富的信号的,某个时间点,你很喜欢某一本书,说明你很需要它。人生的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的思考和困惑,那么在你的每个阶段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读物是比较合适的。而且有些作家到一定阶段你真的可以不用再去读了。



第三点,如果你喜欢一个作家,或者说找到一个和你某个阶段很契合的作家,我建议你把他的所有著作都读一遍。


因为这个作家相当于你的伙伴、你的精神导师,挨个把他的书看下来是对你很有启发的一件事。打个比方,比如印度裔的作家奈保尔,之前我对他有误解,可能因为推荐人的问题,导致我觉得他也不是很好的作家,或者不是我喜欢的作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前两年他来到了上海书展,大家都说他老了,嘲笑他很虚弱,甚至断言再也写不出好东西来了。我大概是反骨,听了以后当时就觉得应该读一下他的书。读了一本以后,我觉得他非常好,也把他的书都系统地都看了,对我帮助很大。这个过程,我觉得看同一位作家的全部书籍,比看同一层次的其他作家的书的帮助更大。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点经验。


既然读书是一种消费,那么自然地说到最后一点。可不可以把消费变成一种生产呢?换言之,从单纯的读到尝试地写。首先,它可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读书是一种习惯,一旦养成这个习惯,你就会成为一个阅读上瘾者,很难戒掉它,一生的阅读都是在给你滋养。其次,阅读是一件很孤单的事,需要分享,在分享过程中能寻找到朋友,对阅读也有帮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即使现在,在地铁和公交上,很多人是没有勇气拿出一本书来看的,但在社交媒体上,大家很喜欢晒自己读了什么书。在互联网时代乐于分享是很重要的,对于读者来说这个时代也许并不坏。第三,适时地写一些东西,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与自己的对话,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非目的性的读书是一件很自由的事,为自己写作是很自我的事,对于我来说,写作甚至出书,其实都是为了帮助我理解一些我原本不理解的事,而如果要做很学术的问题,需要持续地关注一个很小的问题。因此,这就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的问题,对于学者,可能我注六经更重要,对于普通人,通常六经注我更有价值。


因此,写作是把阅读变为生产的一个环节,就像张爱玲在小说里曾经说的,只要写出来,别人就可以理解。我在自己的书《有时》里一直说:“阅读是一种消费,写作是一种生产”。现在好书太多了,读得多了,有什么一己之得还是应该写一下,因为写一些东西就意味着你的生产能帮助别的消费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应该去享受这个过程。


最后,给大家说一个故事,来自英国作家伍尔夫。当世界末日的时候,上帝在天堂等不同的人,有律师,有国王,也有不同的显赫之辈,上帝奖赏他们,有的人是桂冠,有的人是皇冠,有的刻在大理石上的不朽。等到有个人过来了,他手上有本书,上帝说对身边的彼得说,这个人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他的,这些人也不需要奖赏,因为他们一生爱读书。所以,对于各位读者,享受这个过程就够了,我很期待看到你们的阅读故事。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甚至是一种奢侈品,但是对于善待自己的每个人,你值得拥有,也值得为之努力。


摘自《有时》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刊载

关于本书



有时


───

徐瑾


本书是一本随笔集,文中涉及了全球炙手可热的作家和电影人,比如太宰治、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马尔克斯、王尔德以及徐皓峰、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等,作者通过对文学作品和电影的深度剖析,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视角,延伸出来一系列哲思美文。全书分为爱、衰老和救赎三部分,是本年度文艺青年值得期待的文艺大餐。

| 投稿请发送稿件至:tougao@vread.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139:如果《论语》《诗经》是语文老师的必读经典,那么什么是英语老师的经典?
读书有用吗?多读有用
推荐7本写作的书,看完再不会写,你就放弃吧
推荐给家长的99本经典绘本童书(爸妈收藏)
《轻松学歌赋之天星十二穴》||第3讲、曲池(二)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