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悦读】做人如水,品味柔的智慧

【编者按】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人们修身养性的目标是做温文尔雅的君子,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这里,体现了传统思想中“以柔克刚”的哲学智慧。


原题:柔的智慧

作者:许平

世间万物,柔软而活,僵硬而死。中国人特别尚柔,因为柔中藏有大智慧。

五千年中华文化流传下来关于柔的成语数不胜数:刚柔相济、 刚中柔外、 怀柔天下、 内柔外刚、摧刚为柔、温柔敦厚等等……

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是古往今来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这种至高境界甚至内化成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待人的智慧。

关于柔的含义,许慎的《说文解字》:

“柔,木曲直也。”清代的段玉裁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

刚柔相济是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可直可曲,正是一个人的进退之道。寓意人生在世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能找到最好的处理方式和最恰当的切入口。

《易.系辞下》: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刘向《淮南子.精神训》:

“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刚,强调的是对物的主动作用,以内在的力量去影响、引导;

柔,则是注重对事物本性的顺导,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是其终极状态。

刚柔相济,既顺应了事物的自然属性而保全了天性,也在其发展过程中避免因无所限制而误入岐途、落入困境。

人们常说“水滴石穿”“重剑无锋”,将“刚”与柔两者结合起来,能够对事物因势利导,不仅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更能破除各种羁绊、束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性是至柔的,能细能小,能大能渊。涓涓细流如泣如诉,澎湃江海惊涛气派。水随物赋形,随遇而安,故其无处不在,万物无水皆不能自成。这便是“水德”。据说,只有懂得“水性”的人,才能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圆融自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体来说做到刚柔相济才能取得成功,从治理国家来说亦需要刚柔相济、恩威并施才能顺服人心。强调刚性的铁血手腕,固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以暴力强制笼络力量,但时间一久麾下众人也会在战战兢兢、惶惶恐恐中一哄而散、分崩离析。当然,对待人和事若采取不闻不问,任其如芜草般蔓延滋生,那么最后的局面也必然是一片狼籍。

要摒弃人们对柔的狭隘思想,对任何事放任自流并不是柔的表现,柔,不是柔弱,也不是武断,相反它是一种非暴力的强硬手段,这种非暴力体现在它不是强行将一切纳入它作用的范围之中,而是用一种温存的方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觉。而它的强硬则体现在其方法的有效性和不可拒绝性,以非暴力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化解你反抗的欲望和动力,并心悦诚服地接受。

中国人向来喜欢以物喻人,挖掘人身上的品质。譬如松柏,它既可以在巨石之中盘根错节顽强生长,也可以区区数尺之躯昂首迎拒北风而不折。体现的就是这种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精神。

儒道两家均讲究刚柔并用,上述《易经》中引用的话属儒家思想,而《论语》、《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对这一观点更是反复申明。

《老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守柔是为了刚强和“处上”,“至柔”是为了刚强,是为了“攻坚强”;“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至于道家,则是“以柔为本”。 庄子享年83岁。他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少私、寡欲、精心、超然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无处不体现柔。当然庄子也没有忘了“刚”。

《庄子》第一篇为“逍遥游”,其气势和高度无人能及,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力量。

他还要“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蕴含的内在无法形容的。表现了庄子内心涵盖万物、轻藐一切的气势,也是庄子对宇宙人生的一种哲理思索。

总之“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无及”,可以说,一个“柔”字便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柔”中蕴含的智慧也是一个人成就事业时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读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不争,才是人生最大的赢家
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道德经》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
庄子对生命的理解
洋洋大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