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天津、南京,究竟哪个同仁堂更正宗?

2022年8月31日,创业板上市委举行了2022年第59次审议会议,一家名叫“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被取消审核,暂时无法上市。

虽然官方并没有透露取消的原因,但根据相关条例,大概率是天津同仁堂出现了突发情况,导致上市委无法在该次会议中审核。

而这个突发情况,外界普遍认为是一年多前天津同仁堂和北京同仁堂之间的品牌诉讼官司还没有结束。

在诉讼中,北京同仁堂要求天津同仁堂停止使用“同仁堂”相关的文字、标识和宣传等行为。

如果不是这场诉讼,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这完全是两家企业。

毕竟国内的同仁堂实在是有点多,除了北京同仁堂和天津同仁堂,还有南京同仁堂、成都同仁堂、台湾同仁堂。

这些同仁堂全都主营中药相关业务,普通消费者很难分得清。

本期内容,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故事,看看不同地区的同仁堂是如何诞生的,到底哪一个才算是正统。

01

要了解同仁堂,还得从乐氏家族说起。

几百年前,乐氏家族中一位名叫乐良才的老郎中在江浙一带行医卖药,他身负药箱、手摇串铃,成年累月的在村市街巷往来奔走,为百姓除灾治病,这种行医方式,在古时被称为“摇铃”。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北平),不久后,乐良才前往北京发展,依旧手摇串铃在大街小巷行医卖药,成为了最早一批的北漂。

乐家从民间铃医转变为正统中医,始于乐良才的儿子乐廷松。乐廷松除了像父亲那样走街串巷,还不断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和方药著作,以适应在大城市行医的需求。

到了乐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乐显杨的时候,凭借祖上积累的丰富医疗经验,他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为同仁堂的建立埋下伏笔。

在清朝的皇宫里,乐显杨目睹了宫廷内部的各种尔虞我诈和贪污腐败行径,他对此深感焦虑,认为济世养生靠当官不行,只有良医用药,才能给众多穷苦百姓带来生存的机会。

抱着这样的想法,康熙八年,即1669年,乐显扬辞官回家,创办了一家药房,取名为“同仁堂”。“同仁”语出《易经》,意为: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

1688年,乐显扬逝世,其三子乐凤鸣继承父业。

乐凤鸣精通医药,为了将同仁堂发扬光大,他历时五年,写成《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收集了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历代验方363个,为同仁堂后续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紧接着,乐凤鸣提出了同仁堂著名的经营训条:“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要求后代必须遵守。

此后,每逢科举考试或天灾人祸时,乐凤鸣便赠予相关药物,以缓解百姓苦难。在他的诸多善行中,同仁堂的名声很快传至全国,也博得了朝廷的赏识。

1723 年,雍正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独办官药直至清末近二百年,期间未被更换。

但同仁堂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1750年,同仁堂第七代继承人乐礼去世,其妻子张氏便扶持长子乐以正管理。

但因缺乏经营能力,同仁堂举债难支,只能依靠宫廷俸禄维持运转。

更加不幸的是,1753年,同仁堂被一场大火烧成灰烬,乐以正也在火灾不久后病故。

02

正是这场火灾,改变了同仁堂的命运,也催生出了天津同仁堂。

火灾过后,乐家只剩下乐礼的妻子张氏和其幼子,孤儿寡母根本无力重建同仁堂。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没想到乾隆皇帝出面了,下令重建同仁堂。

于是,乐家的姻亲,也就是张氏的父亲张世基接下了这个任务。

张世基是清宫里的御膳房领班,他带头出资2万两白银参与重建,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同仁堂第一大股东。

在这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由乐氏家族创建的同仁堂,被迫交给了张家管理,乐家则以铺东的名义,坐收2分红利。

但张家未能扭转同仁堂亏损的局面,之后又多次把部分经营权转让给了其他人。

1834年,乐家的第十代传人乐平泉出面,想方设法从外姓人手中收回了同仁堂。

为了将收回来的同仁堂做大做强,乐平泉选择对外招股,用合伙的方式继续经营。

1835年,乐平泉注意到了一个进京做药材生意的商人。

此人名为张益堂,安徽寿州人,出生于郎中世家,其先辈和同仁堂打过交道。

乐平泉和他交往一段时间后,便发出邀约希望共同经营同仁堂。

很快两人确定了合作关系,张益堂入股同仁堂,统领经营、分管制药。

得益于张益堂的帮助,同仁堂老字号再次重生。

然而两家合作9年之后,乐平泉突然要求收回同仁堂股权独家经营。

经过协商后,张益堂同意了,决定去天津另立门户。

乐平泉则念在往日情谊,同意张益堂在天津使用京都同仁堂的字号起家。

此后,天津同仁堂既自己制药,也代销北京同仁堂的成药。

但未曾想到的是,天津同仁堂独立之后,生意非常红火,特别是在药酒方面,更是远销海内外。

北京同仁堂自然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也想在药酒上分一杯羹。

可是在海外市场,人们更认可先入为主的天津同仁堂,北京同仁堂很难打开销路,乐家后代对此感到非常不满。

1905年,两家开始打起了官司,两年后,审理结果出来了:北京同仁堂不得在天津使用同仁堂字号,天津同仁堂不得去外地使用同仁堂字号经营。

就这样两家安稳了下去,后来由于战乱,两家都不同程度遭到打击,不再提官司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两家同仁堂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950年代,为了响应当时的公私合营号召,北京同仁堂率先成立了合营公司,乐家第十三代掌门人乐松生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后来北京同仁堂历经多次改制,完全变成了北京国有资本控股的国企,并在1997年上市。

因此,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北京同仁堂更加根正苗红,可以视作正统。

至于天津同仁堂,也是在50年代开始的公私合营,其中经历了多次改名,例如在1966年后改成了天津市第四中药厂。

1988年,准备改回天津同仁堂制药厂,但遭到了北京同仁堂的强烈反对。

可当时国家工商总局只保护商标,并不保护字号,天津同仁堂侥幸恢复了名号。

几经波折后,天津同仁堂发展成了一家民营企业,目前由张彦森家族控制。

单说张彦森大家可能不熟悉,天津狗不理包子应该都听过吧,狗不理这家公司也是他的。

说到这里,北京同仁堂和天津同仁堂之间的关系就显而易见了,他俩一百多年前确实有过一些联系,但现在属于毫不相干的两家公司。

03

其实天津同仁堂的产品多数是处方药,购买渠道有限,更容易被消费者误解的应该是南京同仁堂。

无论在哪个电商平台,只要输入“南京同仁堂”关键词,跳出来的相关产品推荐从防脱洗发水、祛疤霜;到男性滋补壮阳、女性私密护理;再到小儿咳嗽贴,老人蛋白粉......

一个人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几乎所有疑难杂症,南京同仁堂都有对症产品。

销量排在前头的,大多是“月销1万+”“已拼10万+件”;夸张的广告宣传词,清一色的文字好评+使用前后对比照,几乎是标配。

当然这些产品里保守估计99%是贴牌假货,南京同仁堂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为中药届的“南极人”,万物皆可贴牌。

贴牌的事情暂且不提,我们先看南京同仁堂是怎么来的。

1907年,同仁堂开始由乐平泉的四个儿子共同管理,称之为四房共管。

四房虽然议定了“四房共管”制度,但实际上各自为政,他们各自在全国各地开设不同的药铺。

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政治中心转移后,北京城中的达官贵人及市民相应减少,业务也逐渐萧条。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同仁堂的祖业,乐家第十三代嫡传乐笃周受命南下筹备同仁堂南京分号。

乐笃周来到南京后,经过详细考察,最终选定了城南的三山街,开办同仁堂南京分号,这就是南京同仁堂的前身。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

年底,南京沦陷,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同仁堂大楼在战火中被焚烧,只剩下房屋框架,员工被迫解散。

后来的故事就比较曲折了,1954年南京同仁堂经历了公私合营,在后续几十年的时间里又进行了多次改制。

在改制过程中,难免参股或授权了一些其他企业使用南京同仁堂的字号,部分被参股企业没有很好的维护品牌形象,就造成了后来大量出现贴牌产品的局面。

大概在2020年,南京同仁堂又一次重组,迎来了国资背景,目前实控人是青岛国资委,希望在国资的加持下,以后贴牌假货会得到整顿。

重点说完之后,接下来简单聊聊台湾同仁堂和成都同仁堂。

1949年解放前夕,乐氏第十三代传承人乐崇辉远渡台湾。

随行的还有一些当年同仁堂的老药工以及乐家老药铺的手抄配方本,其中记录了198个同仁堂古方,加上其它传承配方,共有431种同仁堂配方。

在台湾定居后,乐崇辉带着乐家老药工,招收学徒办起了台湾同仁堂药铺。

不过,早在2015年,乐氏家族的第十四代传人乐觉心,就携带《乐氏同仁堂秘方》回归大陆了,还在北京故宫东华门“乐氏同仁老药铺”举行了盛大的秘方回归仪式。

至于成都同仁堂,知名度非常小,是成都德仁堂下属的老字号品牌,和以上所有的同仁堂都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名字只能说是纯属巧合。

04

最后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再对三个主要的同仁堂做下总结:

北京同仁堂是正统,同仁堂的商标合法拥有者,乐家人一度是总经理职位,拥有大量药方。

天津同仁堂是历史,目前和正统的北京同仁堂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在多年前有过交集。

南京同仁堂相当于分号,虽然目前也是和北京同仁堂没有任何关系,但却卖着很多相似的产品,例如“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等各种丸和片,北京同仁堂有的,南京同仁堂大概率也有。

其实无论是哪一个同仁堂,正统也好,八竿子打不着也好,既然用了这个名号,就不应该忘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一专属于同仁堂的古训。

但过去几年,三家主要的同仁堂全都有过负面信息,很显然是没把古训当回事。

同仁堂们应该走出老字号的品牌舒适区,用实打实的研发投入和产品优势来抓住消费者的选择,而不是肆意享受老字号带来的红利。

要知道,即便是同仁堂积累下的品牌红利足够深厚,但没有产品品质和市场口碑的持续积累,百年老字号也将面临着坐吃山空、品牌透支的下场。

参考资料:

韩青云:话说天津同仁堂

向善财经:百年老字号,养不起三个“同仁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仁堂商标之争
应该保护老字号--王永斌
一个老字号的成长史,和它突然冒出的“表兄弟”
两家同仁堂打起来了:“同室操戈”还是“正版打山寨”?
百年老字号,养不起三个“同仁堂”?
老字号乱局:你用的是哪个“同仁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