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藏生死书(七):跪化、倒立化,在死亡姿势上,高僧和大众不同

导读:上一章讲到了物欲发展到极致的世界观与西方净土的世界观的差别,西方净土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而是我们达到最终解脱的工具。佛经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关于'西方净土'的样貌,都是佛陀的方便说法,西方净土到底是如何,我等凡夫是无法思维的。正是凡夫愚拙,阿弥陀佛才以大慈大悲的愿力,打开方便之门让众生'带业往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么,本章内容的核心词是——'死法',我们探讨一下人临终时的死亡姿势。

西藏生死书专题

高僧们圆寂的各种姿势

对于高僧们的圆寂,我们一般的感受就是'坐化',比如鲁智深的'钱塘江上信来潮,今日方知我是我',就给我们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除了'坐化'之外,还有一种圆寂的姿势,我们也是能够接受的,它就是'卧化'。

当然,高僧们的'卧化'不是指平躺,而是以'吉祥卧'的方式圆寂的,比如著名高僧南山弘一,就选择了这种方式圆寂。以上两种圆寂姿势,都是我们比较熟悉也能够接受的,但实际上,高僧们圆寂的姿势是千奇百怪的。

倒立的武僧

在古往今来的高僧中,有坐化的、卧化的、倒立化的、正立化的、说偈化的、劳作化的、饮食化的、行走化的等等,你能够想到的姿势,都有高僧以它来作为自己临终的世间相。

这些高僧们往往以禅师居多,在禅宗的文集中,记录了千奇百怪的圆寂姿势。比如,善昭禅师在说法的时候,与弟子谈论到了'行走速度'的话题,弟子们七嘴八舌地诉说着自己一天能走多少路,善昭禅师总是回答:'太慢了,太慢了。

“弟子说:'我能日行百里!' '太慢了,太慢了。'

'我能日行一百二十里!' '太慢了,太慢了。'

'一百五十里!' '慢慢慢!'

南山弘一法师吉祥卧

终于有弟子忍不住了,他对善昭禅师说:'您老是说我们慢,那您能够走多快呢?'善昭禅师微笑着说:'很好,那我们走吧。'当下就端坐圆寂了,有一个弟子顿时大悟,站在禅师的旁边一同圆寂。

而著名的天然丹霞禅师,是拄着拐杖圆寂的,洞山良价禅师的圆寂方式更为奇特,他说:'我本当今日死,但我要延长寿命七日。'于是,七日之后果然圆寂。更有些修行高的居士,在田间锄地的时候突然大悟,于是拿着锄头就圆寂了。

行走的僧侣

你很难想象这些禅师对于生死的态度是如此洒脱,简直可以用'来去自如'形容,著名的遇安禅师在圆寂后的第三天,自己又从棺椁中爬了出来,告诉弟子们说:'我不想去了。'而有些武僧更是在倒立参禅的时候,大彻大悟,于是以这样的姿势离去。

这其实也是一种般若,高僧们不拘于文字和语言,以游戏生死的态度启示我们——'死生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或者悲伤的事情,我们要平和地接受它',这也是佛教徒应有的面对死亡的态度。

鲁智深坐化

凡夫们的瑞相,只是虚妄

除了高僧们之外,凡夫也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瑞相',比如晚清重臣曾国藩,就是'端坐而逝'的,这被世俗的人认为是祥瑞的征兆。当然,曾国藩本人也确实学问精深,他对于儒家的《易经》是非常有研究的,他对待生死的态度也超越了一般人。

但凡夫中的绝大多数人,面对那一瞬间还是充满了抗拒与悲伤的,所以'梦中去世'被认为是一种'瑞相'。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人没有病痛地在梦中去世,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曾国藩

当然,除了毫无病痛地离去之外,还有一种状态被我们认为是'瑞相',那就是'身体很柔软'。这里的'身体'是打了双引号的,因为说'尸体'好像不太尊重人,总而言之就是'柔软'。

有些人直到入殓的时候,整个人还是非常柔软的,但绝大多数的人在离开后的数个小时就完全僵硬了。于是,这种现象也被认为是'有福'的象征,家人们在悲伤之余还是会有些许的安慰,也算是对自己照顾家人的一种鼓励。

瑞相

还有一种状态,是我们不常见到的,那就是'含笑而逝',笔者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三种'相',都被认为是吉祥的、有福报的瑞相,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虚妄的。为什么要这样讲?

因为凡夫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实在是过于缺乏经验,人生实在是过于无常,在临终之时的人大多数都是束手无策的。你能够现象有人走路走得好好的,突然掉进坑里、被车撞到或者是发生其他的意外情况吗?难以预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常说'无妄之灾'。

无妄之灾

《西藏生死书》告诉我们:'死,是需要练习的,而且是在一世又一世的轮回中练习,不断地积累着经验。'我们要练习到什么程度呢?安详。如果有住过院的读者应该能够明白,人真正在面对紧要关头的时候,是多么地无助和恐惧。

所以,所谓的'瑞相'虽然有'业力'的影响因素,但是,人至始至终都没有摆脱妄念,生依旧是生,死依旧是死,不能够认识到'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真谛,'瑞相'就代表没有恐惧吗?

心经

最根本的不同

凡夫(这里的凡夫都不与阿罗汉、佛菩萨对应,而是指一般的没有修行的人)总是以表面现象去观察事物,然后得出了一套套自以为是的经验。

  • 比如,老人在睡梦中离开,你何以见得他没有痛苦呢?或许,他是想醒来的,只不过他在挣扎中彻底失败了。

  • 再比如,'含笑而逝'的'笑'只是指面部肌肉的形态,何以见得他是充满喜悦的呢?或许他的意识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才造成了'皮笑肉不笑'的假象。

笑有很多种

面对生死,所有人都是充满了恐惧、不安、躁动、抗拒的,但是所有人又知道自己难逃一劫。于是,他们失望、哭泣、悲伤、徘徊、挣扎,直到临终的那一瞬间,依旧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他们还有所留恋,所以要交代后事、要写下遗嘱、要等待亲朋等等,但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枉然的。如何去接受这个事实,如何明白'一切都是虚妄,只有业力不失',才是人生最最应该修行的东西,'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高僧

而高僧们的种种圆寂姿势,只不过是告诉我们:'死生是常事,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我们要接受它。''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凡夫只知道生是值得庆幸的,死是应该悲伤的,却不能够明了'生死是苦,人生是苦,轮回是苦'的道理。

所以,佛陀住世期间所讲的法,首先就是'苦谛',而后推导出'四圣谛',再教导我们遍观'十二因缘',明了'人无我,法性空'唯有'业力不失'的真谛。

佛法难闻

如何面对生死,佛经中反复地在阐述这个问题,但凡夫总是听不进去。他们以世间虚妄的相为判断标准,执著于生死的边缘,愚痴无明而不能够解脱轮回。来去自如的高僧们,正是明心见性之后,大彻大悟而后又以慈悲本怀引导我们。

高僧们的圆寂也是说法,以世俗的角度来看,他们圆寂的姿势过于怪诞,然而却不能够明白高僧们的良苦用心。'师父,您能日行多少里呢?''说走就走!'如此之速度,如此之洒脱,是我辈应当仔细参悟的。谨以此文回向三界无边无量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不喜.不赞叹.不恶.不嫌.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自在与牵挂
如理实见分第五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凡夫看到的是...
开悟的楞严:我们本来就没有生死,更没有轮回!
“悟心铭”浅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