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弓匠、弓背、鞍匠、弓箭胡同
弓匠、弓背、鞍匠、弓箭胡同

 

公元1644年,多尔衮率军占领北京后下达“清城令”,将汉人全部驱逐出内城,将皇城外的内城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于是北京就留下了不少与此有关的地名,如东直门内海运仓的北弓匠营,朝阳门内南弓匠营,东四路口西南角的弓箭大院,建国门内古观象台附近的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等。

西城福绥境附近的东、西弓匠胡同也是如此。不过他们制造弓箭的历史可能更长,因为在明朝儿歌里已经提到这里是“拉大弓”的地方了。南郊的铁匠营规模最大,到了清代分为六个村了东铁匠营、西铁匠营、小铁匠营等,现在简称为东铁营、西铁营。过去这里都是明朝的“兵工厂”,相当于现在的兵工企业。

北弓匠营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北新仓胡同,南至北门仓胡同,东与库司胡同相通,中有两支巷通东直门内大街,西与蒋家胡同、东颂年胡同、海运仓胡同相通,长599米,宽6米。与南部南弓匠胡同相对。明代属南居贤坊。清代属正白旗,乾隆时期此地有弓箭作坊而得名。1965年将骆驼桥胡同并入,定今称。文革期间一度更名为胜利营胡同。2001年胡同被拆,建海运仓小区,居住居民全部回迁住进了楼房。下图是热爱胡同的画家旷含先生1999年手绘的北弓匠营胡同的画面。


南弓匠营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南门仓胡同,南至烧酒胡同,东与仓门二巷、一巷相通,西与吉兆胡同、宝玉胡同、墨河胡同相通,长428米,宽7米。乾隆时期称弓匠营,宣统时期因位于南门仓南部,称南弓匠营。据传,这里聚集一些制造弓箭的手艺人而得名。1965年将南椿树胡同并入,定今称。2001年建东四危改小区,胡同被拆,居住居民全部回迁住进东四豆瓣胡同小区的高层楼房。

东弓匠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福绥境,西至宏大胡同,全长113米,均宽4米。清代称弓匠营,为制造弓箭之所。1911年后析为东、西、小三条胡同,此段在东,故名东弓匠营。1965年定名为东弓匠胡同。1990—2003年胡同内北侧的房屋被拆除,建起国资委官苑8号小区高档住宅板楼,和居民回迁小区玉廊东园。目前南侧平房属于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允许开发商进行成片开发。


西弓匠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弓匠胡同,西至阜成门北顺城街,全长164米,均宽4米。1965年定名为西弓匠胡同。1990—2003年胡同内北侧的房屋被拆除,建起高档写字楼。由于开发商是个来自湖南的“倒爷儿”,十年间换了4个买主,成为西二环路的“烂尾楼”。

小弓匠胡同,呈东西弯曲走向,西起宏大胡同,东行北折至东弓匠胡同,全长115米,均宽3米。因规模较小,清代称小弓匠营。1965年定名为小弓匠胡同。小弓匠胡同属于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

20世纪初,祖籍湖南湘阴的清末举人杨震华进京,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商科,毕业后募集资金办起了国内第一所私立大学北京新华大学。他家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东弓匠胡同,他的三个女儿都出生在这里,其中两个女儿日后成为中国文化界的名人。

长女杨成业就是著名作家杨沫,1914年8月出生,195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曾风靡全国,并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十多种文字,发行量达500多万册,成为建国后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文学作品。后来她又写出《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多部重要作品。下图是杨沫一家五口合影的照片,有杨沫的儿子知青作家老鬼。


三女杨成芳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1920年4月出生。她1936年即因主演《十字街头》而红遍全国。抗战中,她在重庆主演了大量进步话剧,被评为话剧界“四大名旦”之首。抗战胜利后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朴实、细腻而温婉的表演更为她赢得了世界声誉。建国后她又拍摄了《祝福》等广受欢迎的影片。


她们出生在富裕之家,但童年并不幸福。父母感情不和,无人顾及她们,是家中大量藏书陪伴着她们,为她们种下了最初的文学艺术之芽。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后不知去向。不久母亲也因病去世。年仅11岁的妹妹考入华联公司在北平设立的第五分厂演员养成所,成为最小的学员。16岁的姐姐也只好外出寻找工作,她们从此离开了东弓匠胡同。

弓背胡同,呈东西走向,略呈弧形,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到永祥胡同,长117米,均宽2米。清代始称弓背胡同。因西端北折略显据弧形,形似弓背而得名。1990—2003年胡同北陆续拆除,建起国英园小区。

南弓背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到永祥胡同,长117米,均宽2米。明代称弓弦胡同,以形得名。因位弓背胡同之南,1965年定今名。1990—2003年胡同被陆续拆除,建起国英园小区。

北弓背胡同,呈东西走向,略呈弧形,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到永祥胡同,长116米,均宽4米。明代称喇叭胡同,因形而得名。因位弓背胡同之北,1965年定今名。1990—2003年胡同被陆续拆除,建起国英园小区。

鞍匠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小太平胡同,西至阜成门北顺城街,全长187米,均宽3米。清代称鞍匠营,为制造马鞍之所。清代阜成门至西直门内为正红旗驻扎之地,这里设有弓匠营、鞍匠营等,分别制造弓箭和马鞍等。民国后改称弓匠和鞍匠胡同,从而留下了清代八旗驻防的历史遗痕。胡同在1999—2005年全部被拆,建起高档写字楼。

在今天的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历史上曾经有座弓箭大院。主街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四西大街,南不通行,长96米,宽7米,道路两侧是整齐的营房。

弓箭大院成形于明代,当时这里有40多家制作、经营弓箭的店铺。随着火药的发明、枪炮的使用,到了清朝规模缩小,弓箭大院的弓箭铺只剩下17家。当年这里是皇家御地,禁止任何闲杂人员入内。大院设有两个大门,一个在东四南大街清真寺边上,称南大门。一个在猪市大街上,称北大门,两个大门各有更房及护卫。

弓箭大院内部由横3条、竖3条胡同构成,形成棋盘式建筑格局。这“张”大“棋盘”将“聚元”、“天元”、“广生”、“隆生”、“全顺斋”、“天顺成”、“德纪兴”等弓箭铺分成17家。这17家弓箭铺又是皇家御用兵工厂,隶属朝廷造币处管理,做出的弓箭均上缴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生活上由宫中定时按人数发放钱粮,所以从业者地位虽不很高,但其待遇却极丰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清朝灭亡后,弓箭大院作用消失,十几家弓箭铺子逐渐关张,最后只剩下“聚元号”一家。1956年,“聚元号”公私合营成立“北京体育用品第一合作社”。弓箭出口给蒙古客户的业务是当时通过北京市进出口公司介绍的,每月制作30套,持续做了两年多,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就结束了弓箭制作。

旧社会弓箭大院的东北角,即东四牌楼的东南角有家东四地区闻名的“大酒缸”,经营上百年了,八十年代东四西大街扩宽时被拆。

弓箭大院原址的大部分营房是在1966年的时候被荡平的,冶金部在这里建起了若干栋居民楼。

“聚元号”创办于1720年。1957年“聚元号”便停止了制作弓箭,而是改做木工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杨福喜承袭祖业,重新执掌“聚元号”,他成为了当今中国传统弓箭的唯一传人。

最后一位制造弓箭的老前辈杨瑞林前几年作古,享年90多岁。他的小孙子杨福喜中学毕业后进了化工二厂,在工厂干了十几年。后来,厂子实行人员调整,他又开了几年的出租车。20世纪90年代末,杨福喜的父亲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他觉得做弓箭这门手艺要是断了太可惜,于是下决心要学习做弓箭的技艺。1998年6月6日,杨福喜与父亲一起,把摘下来40年的“聚元号”牌匾重新挂了起来。

做弓箭对工具的要求很高,原来弓箭大院里做弓箭所需的上百件工具都没有了,也没有专人提供制弓所需的猪皮鳔(猪皮熬制的胶)、牛筋、弓弦等,所以杨福喜每道工序都得自己完成。“聚元号”的制弓手艺十分繁杂,有200多道工序。虽然现在已经用上了先进的电动工具,但制好一张弓,杨福喜还是要花3个多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福喜做的弓箭越来越多,但因为信息不畅,无人知晓,一件件工艺品只能躺在屋里睡大觉。

后来他认识了当时的中国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徐老师又把香港的一位研究弓箭的专家带到了“聚元号”。两人不仅探讨了关于传统弓箭制作的各种问题,对方还购买了许多杨福喜的弓箭,为杨福喜解决了大问题,他们也因此成了好朋友。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弓箭爱好者知道了“聚元号”,那些沉睡多年的弓箭也都被一抢而空。


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制作弓箭的传统技术,200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遗产名录。这之后“聚元号”的生意开始兴旺起来。如今,在东三环路团结湖水务局职工宿舍小区的几间平房,成了“聚元号”第十代弓箭制作传人杨福喜的工作室兼卧室,不少外国人都“慕名”到这里来买“正宗”的弓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同丨南弓匠营胡同
弓弦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胡同]
从东四牌楼西的“猪市大街”说起
不识弓箭
英法百年战争中,威震欧陆的英军长弓兵,是怎样炼成的
老北京胡同故事:东四三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