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到底有多少城门(5)【明朝北京内城、外城有多少城门】

老北京到底有多少城门(5)【明朝北京内城、外城有多少城门】

     【明朝北京内城、外城有多少城门】

      北京历史之谜-北京内城西北角之谜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明北京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周长四十五里,外城东西南三面计二十八里。

内城即今北京内城:共计:九门。

东城垣设:东直门、朝阳门,

西城垣设:西直门、阜成门,

南城垣设: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

北城垣设:德胜门、安定门。

 

外城在北京内城以南:共计:七门。

南城垣设: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

东城垣设:广渠门(又称大通桥门、沙窝门)、东便门,

西城垣设:广安门、西便门。

一、明朝内城城郭工程改建:

明朝北京内城城郭工程先后计有4次:

 

第一次

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丁丑,大将军徐达命指挥华云龙经理故元都,新筑城垣,南北取径直,东西长一千八百九十丈。

 

⑴ 徐达占领北平后,为防止蒙古军卷土重来,从军事角度对城市进行改建。徐达因故元大都城北部比较空旷,且自积水潭有一条渠水东流,横贯全城,战时不便于运兵,故将故元大都城北垣南移五里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一线,构筑新北城垣。原自积水潭东去的渠水,便成为新筑北城垣的城壕。

 

⑵ 当时只废弃元大都东西城垣最北光熙、肃清二门,其正北的原健德门、安贞门并未废,新北城垣筑起之后旧元大都北城垣并未立即拆除,而成为明北平城的外罗城。英宗正统时曾加以修缮以备敌

 

⑶ 明朝在新筑的北城垣上,正对其北的旧元大都健德、安贞门,仍辟二门。旧元大都周围六十里,明初将北城垣南缩五里之后周围四十里。元大都外城垣城基宽24米,顶宽8米,高约16米。明初北京城垣东西南三面各高三丈有余,上阔二丈,与之相比并无明显变化,可见其即元大都城垣旧物。北城垣因系明军新建,故高、宽比旧城垣都有增加,高度多一丈有余顶宽多出三丈。此外,将四城城垣外壁皆以砖包砌。这座新筑的北城垣在经过积水潭之北时,因受高梁河入积水潭水道的影响,略偏西南而成一斜角,并在清代沿袭不改

 

⑷ 元大都城垣均深掘城基至生土层,而明北平北城垣却是平地而起,未掘基槽。但是,在保证城垣牢固方面仍采取了一定措施。在墙体2米以下夯土层中发现大量按东西方向分上下层排放的木料。在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左右侧和东北隅的城墙夯土中,除横、顺放置为方格形的木料外,还在上下方格之间加置立柱,亦成方格形。很像现在高楼“满堂红”基础的钢筋绑扎。且形状也更加近似,其技术比元大都城垣夯土中的永定柱和紝木又提高了一步。

 

⑸ 永乐十四年(1416年)诏作北京西宫;十月复至北京,十一月壬寅,诏文武群臣集议营建北京从此,大规模展开营建北京工程。

明成祖营建北京,将北京东西两面城垣加高、加厚,使与北城垣相齐。

参加督建北京城池宫殿的有行在(当时,以南京为京师,北京称行在)后军都督薛禄、清吏司郎中蔡信、太监阮安等人。其中阮安亲身参加永乐、正统二次修建北京工程,且负董督之责,其功亦不可没。

 

⑹ 永乐十七年(1419年)十一月又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至此,北京内城周围遂成四十五里。明北京城的南、北城垣长度相近,北城垣既为一千八百余丈,则拓南城垣所修建的二千七百余丈中当包括东、西城垣随之向南伸展的部分。

明城垣深入元代基础约20米左右。由于北京城南垣横断古高梁河河道,所以自今崇文门至宣武门一段有几处城基建在流沙层上。为防止城垣坍塌,在深达5米的流沙层中横竖排列15层原木,构成长、宽6—8米,高3米左右的方木台,作为城垣基础,这在当时是先进的建筑技术。在当时,董督增修北京城垣工役的即蔡信。明朝在新筑的北京南城垣上,正对着其北的故元大都顺承、丽正、文明三门,仍辟三座城门,其名不改。建筑北京南城垣的工程直至第二年(1420年)底仍没有彻底完工。

 

第二次:

在明成祖迁都北京前一年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遣营缮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重修,益加宏壮。

但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之当年,四月庚子,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全部被大火烧尽。因此,虽然北京城池还没有完备,也只好停止下来。

 

第三次:

在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命内臣阮安重修。至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工成。

 


  明仁宗、宣宗之世,一度欲还都南京,并诏以南京为京师,称北京为行在。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卒。其子朱祁镇即位,改元正统,是为明英宗

明英宗遵循成祖之制,于正统六年(1441年)诏命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

明英宗即位之初便注意经营北京城池宫殿,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命太监阮安督掌其事,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筑京师九门城楼。永乐中虽略加修葺,然月城(即瓮城)楼铺之制多未备,至是始命修之。

并于次年(1437年)正月动工,调用在京军夫一万人动工

 

这次北京城池工程是永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可以说是明成祖营建北京的延续,至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始告工成。

 

⑴ 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

  正阳门正楼一,月城中左、右楼各一。

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各门外立牌楼。城四隅立角楼。又深其壕,两涯甃以砖石。九门旧有木桥,今悉撤之,易以石。两桥之间各有水闸,濠水自城西北隅(今积水潭附近)环城而东,历九桥九闸,从城东南隅(今东便门附近)流出大通桥而去。

 

第四次:

在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又以城垣内面用土恐易颓毁,乃命成国公朱勇甓之,与外面等同。

 

其后,明朝又以北京城外壁虽敷砌元代小砖,但内壁尚为土墙,故又动工兴修。这次工程其实并不只是敷砌城垣内壁,城垣外壁也又加砌一层大城砖。内外壁表皮之明大城砖正是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时所增修。北京内城城垣经过这次修筑以后,历明清400余年再没有大规模的兴修。

 

二、明朝北京外城城郭工程:

 

明北京外城城郭筑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包括今北京宣武区、崇文区大部。明成祖以后,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日趋紧张。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因正统十四年为己巳,故又称己巳之变),明英宗亲征蒙古失败,被蒙古瓦剌部俘于怀来县土木堡。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部复兵临北京城下,肆意饱掠之后从容而退,史称庚戌(嘉靖二十九年为庚戌年)之变

 

明代中叶以后,北部边境烽烟未靖,蒙古瓦剌部多次南下侵扰,迫近京畿,大肆劫掠,明廷深以为患,加之外城人口日增,为加强京师防备,朝臣屡有加筑外城之议。

 

早在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定西侯蒋琬即以己巳之变为鉴,倡仪利用北京北部故元大都城垣,兴修外郭。

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都御史毛伯温上书,以边关数有警,倡言修筑外城。

嘉靖三十二年(1553)给事中朱伯宸上书,奏请加筑外城,诏令首辅严嵩总理其事。原计划环绕京师四面加筑外城城垣,因耗资巨大,国库空虚,力不从心,仅修筑正南一面,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即今东便门处);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只包围了内城南端,三面长28里,该建议得到世宗应允,终于决定增筑北京外城,于是增筑北京城四周外廓的计划就改成了只修建包筑南城外城墙,使北京城形成了字形轮廓。
  

 

增筑外城工程始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竣工于同年十月辛丑,新筑京师外城成。

 

世宗嘉靖四十三年(1564)加筑包围南郊的外城后,以至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谚传世

 

明北京外城有七门:

 

上命:

正阳门外门名永定门

崇文门外门名左安门

宣武门外门名右安门

大通桥门名广渠门

彰义街门名广宁门(广安门) 

西便门、东便门

后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内城连接处附近各辟一朝北的城门

 西便门、东便门规制较简陋,门楼通高仅11米。

 

嘉靖四十三年补修外城及其7门,西便门增筑径长31米的半圆形瓮城,加固其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3孔水门,使玉泉山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

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宽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楼。

 

明北京内城有九门:

 

正南       丽正门,正统初改曰正阳门

南之左(东)曰文明门,后曰崇文门,

南之右(西)曰顺承门,后曰宣武门

东之南     齐化门,后曰朝阳门

东之北     崇仁门, 后曰东直门

西之南     平则门,后曰阜成门

西之北     和义门,后曰西直门

北之东                 安定门

北之西                 德胜门

以上九门中,东西城垣上的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四门起初是沿用故元大都城门,其后虽有改建,但位置仍旧。明北京内城南北城垣皆为新筑,因此南北城门皆为新址,但其仍与故元大都城门南北相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两朝的北京城
终于收集全了!老北京的内城九门和外城门楼角楼汇总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老北京的城门
三分钟让您记住北京城城门的名字及简介
北京城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