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宁桥南的杏花天、帽局、杨俭胡同及天汇大院

万宁桥南的杏花天、帽局、杨俭胡同及天汇大院

(
 

                                

 

  万宁古桥南马路东西两侧有三条小胡同,分别是路东的“杏花天”;路西的“帽局”和“杨俭”。因为胡同狭窄,再加它们属于与其他胡同不相连的“死胡同”,行人匆匆而过,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实际分析起来,这三条小胡同还真有些说法。

 

                         

       现在杏花天胡同的景象未必与名称相符,但名称背后却能使人产生种种联想。——摄于胡同西口

    杏花天胡同位于天意商场的北面,东西走向,宽度1·5米,长度30米。胡同西口为地安门外大街,东侧与天汇大院相隔。别看这是条小胡同,在北京城里算得上有些名气,号称具有诗情画意,或文人气质的胡同之一。据传清末民初的时候,胡同西口挨着大街的地方曾有座名叫“杏花天”酒坊,因酿造的酒醇香可口,1925年这条胡同也就以这个酒坊得了个“杏花天”的名字。“杏花天”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早年地安门外大街有处私家园子,名字叫“杏花天”,园子里种有十余株杏树,每到早春时节,满园杏花盛开,煞是好看,成为一景。后来园子荒废,成了居民区,有了条东西走向的“死胡同”。当年杏花满园的景象一直在百姓们的记忆之中,他们把这里叫作“杏花天”,后改为杏花天胡同。不管这两个故事是否真实,这“杏花天”名字起得确实非同凡响。当然现在走进“杏花天”,未必能感觉到那特有的雅趣,倒是哪些略显陈旧、凌乱的景象历历在目,胡同尽头还保留着残墙断壁。不知什么时候,杏花天能改变现有的模样,也成为北京胡同中的佼佼者。

                         扬俭胡同                              原东羊圈胡同

    杨俭胡同在地安门外大街西侧,在厂桥社区医院的北端。为了便于游人辨认,在胡同口院墙上方粘贴了“杨俭胡同”的标志。胡同呈东西弯曲走向,宽2米,长度53米。杨俭胡同早在1925年的时候叫羊圈胡同,名称成因可能与胡同形状有关。按名称分析早年的杨俭胡同形状应该是胡同口狭小,胡同里面较为宽敞。后来由于居民翻修房屋或进行扩建,胡同宽度已经相对平衡,没有多大差异。到了1949年时,人们省略了胡同,干脆直呼“羊圈”,直到1965年北京市重新确定胡同名称时改叫杨俭胡同。需要提示的是,什刹海还有三条叫“羊圈”的胡同,即老舍笔下的“大、小羊圈”和位于羊房胡同南侧的岔巷“东羊圈”。后来“大、小羊圈”改成大、小杨家胡同,“东羊圈”则并入德胜门内大街,原有的门牌号码改成了德胜门内大街其中一部。

        

                                      帽局胡同

    帽局胡同东西弯曲走向,宽度1米,长度50米,为什刹海最窄的街巷。帽局胡同在这三条胡同中最不起眼,因为胡同口没有牌子,非常隐蔽,只有走进胡同才知道是“帽局”。在筹备什刹海历史文化展的时候,摄制人员拍摄特色胡同,在地安门外大街走了几个来回,居然没找到帽局胡同。帽局胡同名称成因至今没有权威解释,博主只是通过字面解释为:早年这里曾有制作帽子的作坊,或管理帽子的机构,因此1911年胡同形成时采用了“帽局”这个叫法。现在帽局胡同主要是居民用房,很难去查询作坊或机关的遗址。这种推论是否正确,还待专家给与确切答复。

         

                  天汇大院院门                        天汇大院内景

   天汇大院位于万宁桥东南侧,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这里是享誉京城天汇轩大茶馆所在地。“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北京茶馆元、明时期就已形成,清代“康乾”发展最为鼎盛。清代前期,社会政治经济趋于稳定,京城人口增加,南北商贸活动频繁,前门、鼓楼、东单等地商号店铺比比皆是,茶肆酒楼应运而生。地安门外的天汇轩、前门大街的天全轩、天仁轩、天启轩;北新桥的天寿轩;阜成门外的天福轩、天德轩、天颐轩合称京城“八大轩”。天汇轩名列八大轩之首,系京城第一大茶馆。

天汇轩门前是地安门外大街。临街有五间门脸房,内设柜台和大灶。门脸房后面是四合院建筑结构的茶房,天井中搭建罩棚(天棚)。过厅两侧的厢房和过厅后面的后堂设置“雅座”,专门接待有身份和地位的权贵;罩棚下设置“散座”,日常接待游湖和临时歇脚的散客。天汇轩茶馆最兴盛的时候,茶房有一百余间。天汇轩的雅座比较讲究,榆木作的八仙桌和靠背椅,刷的大漆,茶具一律是盖碗。由于天汇轩面临什刹海,紧靠北京的中轴线,四周是传统商业区和人文景观荟萃的旅游胜地。驻扎在德胜门内的正黄旗、安定门外的镶黄旗、皇城的护卫营都在附近,步军统领衙门在万宁桥不远处的帽儿胡同。加上到什刹海游玩的黎民百姓、文人墨客、梨园票友,形成了天汇轩茶馆源源不断的消费群体。到天汇轩茶馆除了能品到上等的香茶外,还能品尝到艾窝窝、蜜麻花、喇叭糕、糖耳朵和焖炉烧饼等自制点心。天汇轩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的战火之中,前后经营140余年。若干年后,在此兴建了“天汇商场”。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商场地基上修建了两座居民楼。

上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大茶馆生意逐步衰落,新的茶馆形式在京城出现,诸如“二荤馆” 、“清茶馆” 、“棋茶馆” 、“茶棚”,还有一种是设置在郊外村落旁人们俗称“野茶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地安门外大街及街上的几条小胡同
地安门外大街及西侧胡同--阿俊
古代城市往往有很多茶馆,为何现今都消失无踪了?一个原因最致命
清末京城最大的茶馆
天汇大院:老北京八大轩之天汇轩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从晨钟暮鼓的钟鼓楼,到承天启运的天安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