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住在北官房胡同的潘絜兹先生

 

    北官房胡同17号院为两进深的小型四合院。院子坐北朝南,由各三间正房、南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大门在院子的东南角,院门背后为影壁墙。前院与后院之间的二道门为月亮形。正房为潘絜兹先生的画室。整座院子占地260平方米,共有房屋13间(其中1间为车库,另外1间为院门)。

这座院子早年为水彩画家关广志先生的私宅。1957年关先生去世后,潘先生购得,并于1958年从西单老宅搬到此院居住,直到2002年8月去世。先生在此院居住有44年。

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据称是北京市年龄最大的石榴树之一,有100多年的历史。到现在这棵生命力极强的石榴树,每年都会开花、结果。据潘先生的后人介绍,先生在世的时候,喜欢端着一杯家乡的土茶,坐在石榴树下,一边观赏火红色的石榴花,一边构思。

潘先生(1915.9—2002.8)原名昌邦,浙江宣平县(现为武义县)上坦村人。为当代著名的敦煌学者、著名工笔重彩绘画大师和美术理论家。曾任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工笔画彩画会会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潘先生1932年考入北平京华美术学校,从徐燕孙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

徐燕孙先生(1899——1961)名操,因祖父徐燕之名而得名燕孙。号中秋生,河北深县人。近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等。主要代表作有《大富贵益寿考》、《明妃辞汉图》、《白描五百罗汉图》、《三打祝家庄》、《火烧赤壁》及连环画册等。

徐先生的书斋有寒水堂、霜红楼、芳华楼、植秀轩。

其“寒水堂”取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之句。18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徐先生以此为斋号,表示宁为玉碎、不愿瓦全之志。“霜红楼”则是有人请先生依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作画。先生甚爱“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天”诗句,故取其画室为霜红楼。

徐先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画坛上工笔人物画的领军人物。潘先生拜其为师,受益匪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潘先生在张自忠将军部下做宣传工作,1940年曾参加枣宜会战。张将军阵亡之后,先生辗转到四川。从报纸上看到张大千先生介绍敦煌艺术的文章,产生了到敦煌临摹壁画的想法。为了筹措去敦煌的经费,潘先生在兰州、西宁举办画展。引起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注意,并给予资助。1942年潘先生到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后,与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先生一起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开拓了艺术创造的天地。

 当时敦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加上研究所的经费少得可怜,他们几乎得不到起码的工作条件。就是这样,潘先生和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许多壁画的临摹工作。也为潘先生以后研究敦煌文化积累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潘先生在敦煌临摹古代壁画,还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写生。尽管当时流离颠沛,环境不好,但他深入生活,勤奋泼墨,创作了不少佳作。抗战胜利后,潘先生来到南京,担任于右任先生的秘书期间,继续从事敦煌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解放后,潘先生创作了大量介绍敦煌艺术的绘画作品,社会影响极大。1955年潘先生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渗透着作者精湛的传统笔墨功力和朴素的思想感情。总体风格上吸收了唐代壁画的灿烂,与主题协调一致。此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画1982年参加法国春季沙龙美展时获得金质奖。

潘先生从事敦煌石窟壁画研究和临摹多年,对他心灵的震撼终生难忘。他又通过对历代服饰、建筑、器物和礼俗的深入研究,主持山西永乐宫等壁画的修复,在创作中融合传统工笔和壁画技法,吸收西画所长,形成了工整细密、设色明丽典雅的画风。先生作品题材较为广泛,尤其擅长历史人物题材。

潘先生一生致力于工笔重彩绘画的复兴,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热忱、毅力和心血,从而显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丰厚的内涵,取得了当代“工笔重彩大师”的美称。先生对工笔重彩画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不仅在当时工笔重彩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画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生在《丹青吟》中用诗歌的表现方式,表明他对工笔重彩的喜爱。“我童稚之年,你悄悄向我走来,像有夙缘,从此不再分开。……从艺六十年,岁月苦相催,四十年求索,二十年拼搏, 衣带渐宽终不悔。……你是人民所创,你与历史同在,你的美名“丹青”意味着不朽,你是民族的骄傲……”

后人对先生的评价是“他,开拓了以工笔重彩表现现实和浪漫内容的绘画艺术;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壁画及唐代前卷轴画的严谨工细;他,主持了山西永乐宫等壁画的修复,融合传统工笔和壁画技法,形成细密工整、设色典雅的个人风格。他,就是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大师——潘絜兹。”

虽然他担任国家、北京市美术界众多职务,并赢得社会的尊重。但先生始终以谦谦君子之态,与人相处。他还多次为画家出版画集作序。他生前曾说:“我不是预言家,但我相信,工笔重彩有最光辉的未来。做一颗铺路石子,我引以为豪。”

 潘先生以春蚕精神自勉。1976年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春蚕画室”。他说:“如艺术如传薪,薪有熄时,火传万代。我立志复兴工笔重彩如春蚕,吐丝至死”。

先生还作了首《述怀》诗:“春时苦风雨,岁晚喜阳和。先哲已尘土,劳生能几何。烛尽光始灭,蚕僵丝裁罗。感兹微物德,余日敢蹉跎。”先生在诗中坚持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勤勉精神,正好与其书斋“春蚕画室”的寓意相吻合。

潘先生代表作品有《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岳飞抗金图》、《白居易场面炭翁诗意》、《牧笛》、《李白妇女诗集绘百图》、《屈原九歌图组画》、《白居易长恨歌画传》、《中国神话组画》等。

潘先生不但是个画家,还是个学者,是个作家。先生还不断地著书立说,介绍敦煌艺术、壁画艺术和工笔重彩绘画技法,先后著有《山西壁画》、《敦煌画服饰资料》、《阎立本和吴道子》、《工笔重彩人物画法》等书。

在儿女眼中,潘先生又是一个不苟言谈的慈父。他为人低调,没有太多的嗜好,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关在画室里,看书写字、挥笔泼墨。他对儿女的事业非常支持,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他的两个儿女都投入到黑土地的怀抱。

  潘先生的女儿潘纹煊1967年响应国家号召,作为北京首批知青来到了北大荒。编入黑龙江4师35团。1970年11月,驻地附近发生荒火,大火越烧越旺,并威胁到生命和国家财产。潘纹煊和战友们去扑灭荒火。在灭火过程中,风向突然转变,荒火扑向灭火的兵团战士,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的15名知青英勇壮烈牺牲。其中就有潘纹煊。

当时潘先生下放到大兴红星公社劳动,与尹瘦石、张松鹤等先生筹建“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王国福纪念馆。

潘先生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一下子惊呆了。他低头不语,默默地擦着眼泪。先生好像一下子老了许多。

潘先生来到了黑土地,与女儿做最后一次道别。作为一名画家,他用诗的语言为牺牲的女儿献上一份充满父爱之心的挽歌。

后来著名画家周思聪女士以潘纹煊为原型,创作了《长白青松》画作。

潘先生的儿子潘贺先生也是黑龙江的知青。1971年返城后政府重新为他安置工作。原本有个条件的单位准备接收潘贺。先生听说后和儿子讲:希望他成为潘家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后来潘贺到了属于街道工厂。后来潘贺对摄影产生了兴趣。潘先生得知后,为他请了启蒙老师。后来潘贺事业有成,在国内摄影界小有名气,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990年之后,潘贺先生协助父亲在浙江省武义县城柳镇设立潘絜兹艺术馆。该馆与1995年落成。潘先生不顾年迈体弱,亲赴开馆仪式,并捐赠出自己的99幅书画及尹瘦石、刘勃舒、刘春华、何海霞等书画名家的作品400余件。开馆一周年时,再次捐赠了在各个时期的一批力作,并首映了反映潘絜兹60年艺术生涯的电视艺术片《敦煌行》。

1999年潘贺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潘絜兹从艺七十周年暨敦煌组画大展”。还协助有关部门拍摄了介绍潘絜兹先生的专题艺术片和撰写《潘絜兹传》。

潘先生的故居静静地坐落在北官房胡同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默默地凝视着先生的故居。他们不时被潘絜兹先生“春蚕不死丝方尽”的精神所感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飞天
潘絜兹好漂亮的工笔重彩美人图
好漂亮的工笔重彩美人图!
潘絜兹工笔重彩美人图
潘絜兹先生的作品
当代工笔重彩画大师,曾在大漠敦煌“面壁”多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