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唐诗-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韵义】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评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义】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评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
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
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
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
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
卷。”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韵义】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评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
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
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
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
之作。”


 
 
 
月夜忆舍弟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义】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
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
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韵义】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评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
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
“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
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
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义】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评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
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
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
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
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附:此诗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注释】


1、盘飧:泛指菜肴。
2、旧醅:隔年的陈酒。
3、取:助词。

【韵义】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
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
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
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
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评析】

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
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好在自大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释】


1、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
2、波澜莫二:师徙舞技相仿,不差上下。
3、鸿洞:弥漫无际。
4、玳:以玳瑁装饰的琴瑟。

【韵义】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
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
观看临颍李十二娘
跳剑器舞,
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
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
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
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
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
跳《剑器》和《浑脱》舞,
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
超群出众,当代第一,
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
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
懂得此舞的,
在唐玄宗初年,
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
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
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
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
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
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
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
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
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
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
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
跳一种《西河剑器》舞,
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
豪放激扬,放荡不羁,
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
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
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
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
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
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
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
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
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
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
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
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评析】

诗序写得象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
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
进之故事点缀。
诗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接着
“绛唇”六句,写公孙氏死后,剑舞沉寂,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先帝”六句笔
锋一转,又写五十年前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宜
春”、“梨园”的人才早已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金
粟”六句是尾声,感慨身世悲凉。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
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
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注释】

[1] 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 辅:护卫。

[3] 三秦:现在的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解读】

古三秦之地护卫着长安城。风烟中,遥望蜀州工的五个渡口。道别时你我心心相印;我们都是远离故乡,出处做官的人。四海之内有你我这样的知已,即使相隔天涯,也像近邻一样。别在分手的路上伤心痛哭,就像离别的青年男女那样泪落沾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杜甫篇》161首<21-40>
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今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杜甫诗选译(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注解、韵译与赏析
关于书法神韵断想之 (6-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