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米芾--苕溪诗帖、复官帖 笔法字法章法

米芾--苕溪诗帖笔法字法章法

 
  《苕溪诗帖》颇得“二王”笔法,尤以献之外拓用笔为主。“内修”与“外拓”两种笔法各具特色:前者以腕力控笔,线条沉实,中宫聚拢,故称骨胜之书;后者运笔飞扬而筋力暗敛,欹侧多态,意趣悠然,又称筋胜之书。《苕溪诗帖》用笔爽利,洒脱不拘,多取侧锋,灵巧多变,行笔波折虽多而速度不减,故线条劲挺有力,既赏心悦目,又耐人寻味
    
  米芾用笔多变,曾自诩“
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即用正、侧、藏、露不同颖锋入纸,使整幅作品长短、轻重、仰偃、间距、起笔、收笔不主故常,各具姿态。试看《苕溪帖》墨迹,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予人八面生姿、沉着痛快之感。每字结体修长,下半部微向右倾,如玉树临风,摇曳生情。左右、上下结构的字,强化开合向背,或左擒而右纵,或上敛而下放“游”、“蓬”、“过”等字“走之旁”形态各异,如挂帆沧海——“依旧满船行”(米芾诗名)!章法上除起首交待“戏作”缘起及书者名款占两行、卷末记录书写年月占一行外,所作六首诗顺势承应,各成一“章”,得“缜密”之妙;各“章”之间留有空白,有“疏朗”之美。又有小行书“夹注”其间,虽非有意为之,但已尽显错落参差之美。通篇观来,大小、疏密、欹正……随势生形,一气呵成,纯任天机。正如宋人朱熹所言:“天马行空,追风逐云,虽不可范以驰驱,要自不妨痛快。”当然,帖中某些字欹斜过甚,如倒数第三行“对声”等字,有欲倒之势,恐为人垢病。明代吴宽就直指米书“习气”为“猛厉奇伟,终坠一偏之失”。
    
  米芾《苕溪诗帖》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影响巨大。米芾子米友仁、南宋吴琚、金代王庭筠等人之书均以毕肖米书著称。

米芾---复官帖欣赏 笔法字法章法

    如果想在书法上有所收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传统、遍临百家、博采众长。这样似乎看起来是比较慢也比较笨的途径,但实际上,慢往往意味着快,笨也往往意味着巧.
      《复官帖》为白粉蜡纸本,纵27.1厘米,横49.9厘米,是米芾写于崇宁三年(1104)五月的一件作品。
  这件作品给人的最直接的印象就是自然洒脱、一气呵成。初看起来,整幅作品横不成行,竖不成列,甚至出现了几处补字的情况,是一件不太完美、不太精到的作品。但正是由于这种不完美和不精到,反而使这件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第一行“一年复官不知是”下笔缓慢,起笔藏锋,中锋行笔,结体稳健,笔酣墨饱,充分显示了米芾的功力。从第二行开始,则有了明显的变化,起笔不再处处藏锋,而是或藏或露,行笔不再迟缓,而是加快了速度,增加了草书的成分,而且多有枯笔。这些,一方面增加了字的动感,另一方面增加了字的力度,同时,也增加了整幅作品的气势。在用墨方面,这件作品也颇值得称道。燥、润、酣、枯、浓、淡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达到了燥润相映、浓淡相宜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撼力。
    
  最后,再说说这件作品的章法。古人云:“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用这一标准来评价《复官帖》,是最为贴切不过的。尽管它横无行、纵无列,但米芾却在书写的变化中实现了整幅作品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是一种矛盾中的和谐。
    
  这件作品的另一个值得赞叹之处是米芾对古人的融会贯通。米芾对于前人如“二王”、颜真卿、李邕等的法帖到了如醉如痴甚至为了据为己有而不择手段的地步。他在传统上下过很大的工夫,有时临摹原帖可以毫厘不爽、几可乱真。《宋史》上称他“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正因为他功力深厚,在创作过程中就可以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米芾并不是一味地摹仿前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功力和对传统的理解自然流露,从而达到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集古终能自成家”,米芾的成功给予后人的启示也就在于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章法构成图解
明 张瑞图 行草书《张九龄诗》
【临 帖】《文彭草书诗卷》的临与创 ■张怀顺
米芾|带你领略千变万化的笔法妙趣
学书教室:书法的三种用墨技巧你造吗?
米芾《苕溪诗》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