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熹的春夏秋冬四季诗

  拓印,流传几千年的技艺,如今却因无人可传,几成民间“绝艺”。有人不禁要问:拓印是什么?拓印,又称拓石,就是使用宣纸和墨汁,把碑刻或器物上的文字、图案拷贝下来。拷贝下来的东西称为拓片,正是有拓片的存在,让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捉住点历史的影子”。

  在泰宁,就有这么一户梁姓人家,家中几乎人人都会拓印;他们家珍藏有一份世上独一无二的朱熹四季诗梨木拓板,几十年来,他家祖屋门庭迎来送往不少外乡来客,只为一览四季诗碑拓本,走时求得一纸拓片,有人甚至打趣说这些拓片简直成了泰宁的“文化土特产”。

  珍贵的四季诗刻

  晓起坐书斋,落花堆满径;只此是文章,挥毫有余兴。

   古木被高荫,昼坐不知暑;会得古人心,开襟静无语。

   蟋蟀鸣床头,夜眠不成寐;起阅案前书,西风拂庭桂。

   瑞雪飞琼瑶,梅花静相倚;独占三春魁,深涵太极理。

   这是泰宁县博物馆内,珍藏着的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的四块手迹四季诗碑刻的内容。碑板为黑色砚石,每块长142厘米、宽39厘米、厚6厘米,镌刻五言古诗,吟咏春、夏、秋、冬四景。 

  朱熹擅长行草书体,四块碑文均为阴刻行书,字径整体匀称,长短宽窄略有参差变化,字距密集而行距疏朗,一行之中笔势连绵,行气充沛,技巧娴熟,无意求工而具有独特的风韵,体现了朱子书法一贯的温文尔雅、内蕴深沉的韵律。泰宁县博物馆还有两块木匾,雕刻"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等字样,以朱熹自号"晦翁"落款,其书法风格与四季诗碑风格相似。

  四季诗碑无落款,据传是朱熹晚年的作品。乾隆本《泰宁县志.人物志》记载:朱熹庆元问,籍伪学,避居邑南小均坳数年南宋庆元年间,朱熹被朝中权贵视为"伪学逆党"而遭受迫害,遂逃避到泰宁知县赵时馆辖管的偏僻山区,在城南小均垇建筑书舍授徒,期间写下了这四季壁诗。诗文不落款,取朱熹当年隐姓埋名之意。朱熹离开泰宁后,书舍渐荒废,四季壁诗落于农家收藏。清乾隆年间,泰宁教谕李开将四季壁诗镌紫石板五块(诗四块、后记一块)藏于文庙。后因年久墙废,碑文断裂,于80年代被县博物馆珍藏。  

  博物馆内的四季诗碑刻早已残破,在泰宁,还有另外一份四季诗刻,它刻写在梨木上,是当地老书画艺术家梁鼎业先生(已故)亲手做就的拓板。虽不及珍藏的碑刻那般珍贵,却也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 

  保存了70多年的梨木拓板

  《泰宁县志》记载:“邑人梁鼎业拓原板字迹,用梨木2片,复制珍藏”。回忆起先父梁鼎业篆刻拓本及其他的生活种种,梁家几兄弟印象深刻。

  “那时是四十年代吧,我还在孔庙念小学,有空我常常跑到父亲身边看他拓印……”长子梁光葵回忆说。

  适时,梁鼎业经营纸张文具兼裱书画商店多年,又对书画颇有研究。看到原先保存在县里孔庙五王殿右廊墙中的朱熹四张“四季诗”碑刻因年久墙损而弄得碑文开始断裂后,顿时心急如焚,带着纸墨工具就跑到文庙开始拓印。

  花了几天时间,梁鼎业终于把碑文成功地拓了下来,但他不满于几纸拓片,他想把四季诗永远地留下来。打听了很久,梁老买到了两块上好梨木。梨木木肌均匀细致,正合适用来翻刻。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星期,梁家兄弟们每天一起床,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父亲每天蹲在院子里在梨木板上雕刻着,有时还停下来仔细端详。父亲素来寡言,这样一来更是常常整天不说一句话。

  “父亲其实根本没有学过拓印和复刻,这些都是他自己摸索着自学成才的。当时去拓印的还有县里其他开文具店的谢周两家,但把拓片复刻下来的只有父亲,最后慢慢地,也就只有我们家有拓片了。没拓板,别人想仿冒也没办法。”

  摆在县博物馆里的四季诗原碑残缺不全,身为重点文物也只能作世人瞻仰之用。作为世上仅存的朱熹四季诗拓板,梁家的这两块梨木板显得弥足珍贵。在梁家兄弟们眼中,父亲是很宝贝梨木拓板的,梨木易腐,所以他每每悉心放置,有时又常摩挲抚弄,像是情人间的温情呢喃。

  但父亲无疑又是慷慨的。有不少人专程上门求拓片,他便分文不取免费相送;他擅长书画,名气不小,有些远道而来的爱好者求字画,他也欣然相赠。如今,他的很多书画作品及四季诗拓片还被东南亚各国名家收藏。

  寡言厚行,坚忍不移,这是父亲的形象,也是他留给梁家兄弟们的财富。梁家子女多,一女八男,但家风雍睦,兄弟孝悌却是远近皆知。梁鼎业一生经历不少波折,当过学徒,开过店,建过西纸行,结识过邓家樑、梁鉴丹等进步人士,还以殷实铺保,保释过苏区代表和城工部地下党成员。解放初,因曾担任国民党商界的卢峰区委书记被冠与“反革命”罪名,流放到朱口农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刚刚流放期满,又被“内迁”到开善岩坑村,放牛,劳作,这一“迁”就是十年。

  在父亲内迁后,梁家人依然守护着四季诗拓板,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文化传承的“拓板”,是父亲的“命根子”。“批‘封资修’、破四旧的时候,红卫兵来搜了几次家,我们就在阁楼里搭了张床,把拓板做床板用,才没被发现。当时我就每天枕着梨木拓板睡……”老四梁光蔚回忆道。

  如今,七十年过去,梨木拓板完好如初地躺在梁家祖屋,上面篆刻的不仅是四季诗,更有梁家几代人的坚持。

  一家三代,人人懂拓印

  清理拓板,刷上白芨水,铺纸,洇湿,轻拍,拿拓包由内向外均匀拍打,笃笃声响……墨香弥散,白纸面上墨色渐浓如乌云翻起,拓板凹陷处白色显露,字面慢慢成形。李春英动作娴熟地操练着,一纸黑白分明、字迹清晰的拓本呈现眼前。

  李春英是梁家小儿子梁光葆的媳妇。从她第一次接触拓印,到如今,已经坚持了二十多个年头了。李春英说,前几天,县博物馆还请来一位福州的拓印专家帮忙指导,她和女儿梁臻受益匪浅,拓印水平也明显提高不少。

  “拓印之前纸要弄湿,纸千万不能透,因为拓印使用的是墨,纸若透就可能污染原物;打拓前纸又不能全干,不干不湿的状态难拿捏,操作多了才知道……”说起拓印,李春英经验很丰富。回忆起拓印的点点滴滴,她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然而,当她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梁老让他学拓印时,却打心眼里不愿意。爱说爱笑的一个年轻姑娘,却只能整天呆在家里与笔墨纸张为伍,打公公梁鼎业提出要她跟着学习拓印,李春英就立即提出了“抗议”。

  看到春英不愿学,梁老就做起了儿媳的思想工作,他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历史的东西,要一代代传承下去,不能让古人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断掉啊!”

  虽然还有些不情愿,李春英最终还是跟随公公学起了拓印。梁鼎业没有专门学过拓印技术,篆刻、拓印属于无师自通,技术中有些精妙的东西难免遗漏,加上不善言辞,在教习的过程中表达不出的,他只能一遍遍地演示,让李春英自己揣摩。所以虽说学习的时间不短,但拓印的效果不算最好。不过,李春英却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平日拓得的四季诗,还能放到字画店出售。

  “其实家里会拓印的不止是我,可以说几乎人人都懂拓印。大哥光葵拓得不错,我女儿梁臻现在也学会拓印了。”李春英说。过去父亲拓印时,孩子们常在身边帮忙,时日长了,也都掌握了这门技术。父亲去世之后,家人谨遵遗愿,更不愿传统技艺失传,便让孙女梁臻也跟着母亲李春英学习拓印。小姑娘当时中专毕业待业在家,本来就对拓印技术好奇,便也一门心思地学了起来,这一坚持就是六七年。

  走访的当天,正巧是梁臻出嫁的前一天。婆家离祖屋不远,她也能常回家和母亲一起拓印。外甥何今前天刚从福州赶过来参加婚礼,他说很多报刊杂志都报导过外公梁鼎业,称他是“民间艺术家”,他擅装裱拓印雕刻,书画皆有造诣,作品多次获奖,多幅还流于海外。舅舅们也都颇有儒风,皆处事大方儒雅,更不乏能写善画者,虽家中兄弟多,却彼此亲善。有人曾对他说,“你家舅舅个个出色,外公更是一绝”,让他一直颇感自豪。回忆起外公,何今有很多话说。琐碎的记忆纷至沓来,从外公的人生波折到其为人处事,老人的形象渐渐清晰。

  “最后一次见外公是我和妻子要离开时,那时天很冷,一直告诉他不要送,他就是不听。走出了很远,回头看,还是可以看见那么一个老人家,头一直歪着,一直歪着,还要目送我们离开,这幅情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此时,何今已泪流满面。

  何今指着祖庭四壁上挂着的字画说,上面的作品部分是外公梁鼎业的遗作,有些是其他人送来的作品。半个月后,就是外公的百岁诞辰,家里人要在祖屋举行纪念活动,到时很多人都会来参加。“外公对这些子孙辈的影响很大,举办纪念活动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他的技艺,他教的东西传承下去,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杨远英 文/图)

  

梁老在进行创作(梁鼎业四子梁光蔚提供)

  

1991年,梁家把四季诗拓片送给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国际集团董事长杨孙西先生(梁鼎业四子梁光蔚提供)

   长子梁光葵在拓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20年五一行——泰宁尚书第
急流勇退李春烨(泰宁一日游之五)
教你如何制作拓片!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大武夷的另一朵“奇葩”》
张仲亭作品欣赏(1)
赵孟頫 书朱熹《不自弃文》拓片,值得欣赏,感谢转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