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亡簋





天亡簋,相传清朝道光末年(约1840至1850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因作器者是周武王祭祀祖先时的助祭大臣,名叫天亡而得名;又因铭文中有“王又大丰”字句,故又称大丰簋。

 簋是古代用以盛食物的食器,相当于现代的饭碗。古人在宴飨时是席地而坐的,簋放在席上,用手到簋里取食物,至今,还有些少数民族保留着这种生活习惯。在商周时期,簋还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它和鼎配合使用,标志着贵族的等级高低。

天亡簋的造型与同时期簋没有大的区别,全器通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侈口,圆腹,圈足,方座。腹附四耳,耳作兽形,均有垂珥,在器腹与方座外部均饰以张口回身的龙纹,圈足部饰变体龙纹带。我们的祖先对龙的崇拜可谓源远流长,在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蜿蜒形躯体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而龙在商周时期人们的心目中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爬行的,有卷体的,还有双体的等等。当时的书籍中对龙的记载也是很不相同的。而天亡簋上的这种龙纹与四耳方座的器形,仅流行于西周初年武王、成王时期,结合器内铭文,我们可知此簋制作于西周武王时,距今约三千一百余年。

在天亡簋的器腹内,刻有铭文8行、共76字。铭文先说王有大丰,“大丰”即大礼,是说武王要举行祭祀大礼,泛舟于辟雍的池中,王祭祀于辟雍内的明堂。武王降命于助祭的天亡,让他帮助衣祀王父文王和事喜上帝。然后记述武王受到文王的护佑,终于灭商。作器者天亡在记述武王之命后说明,为了称颂王的功德,因而作此簋以为纪念。铭文中的“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太学,东汉以后,为历代祭祀之所。明堂为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衣祀”指遍祀先王。“事喜上帝”的喜,即《诗经·商颂·玄鸟》中“大糦是承”的糦,即祭上帝。天亡簋的铭文实是研究西周初年祭祀制度的珍贵史料。

天亡簋的重要还在于它是西周初年武王时期的标准铜器。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淇县)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朝,史称西周,天亡簋的制作年代即在此时。它无论在器形、纹样图案、铭文、书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没有商代铜器那样的流丽和奇饰。这说明了早在商代末年,周人的文化艺术已经十分发达,可以制作出如此精致的铜器了。

天亡簋很久以来已失去踪迹,可是,1956年忽然在上海发现,令学者们惊喜不已。现珍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国宝重器:大丰簋(西周)
先秦《天亡簋》
西周青铜器的共同特点
道光年间出土的文物,消失100年后突然出现,铭文内容引起轰动
簋中之王——胡簋
西周天亡簋铭文(香山梦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