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画有感:五代至清末,画“越来越小”

   论点:五代至清末,总体上(不排除个别情况),山水、花鸟画“越来越小”。

论据:

一、山水画,从大图到小景,“越来越小”

1.五代、北宋:大山大水。例如五代后梁荆浩、宋朝前期范宽。



如上图:五代荆浩《匡庐图》

 

 

 


如上图:北宋前期范宽《溪山行旅图》

 

2.南宋:残山剩水。马远、夏圭的山水边角构图—“马一角”、夏圭的“夏半边”,例如马远的《踏歌图》、夏圭的《临流赋琴图》。



如上图,南宋马远《踏歌图》

 



如上图,南宋夏圭《临流赋琴图》

 

3.元至明清:别致小景。从元四家、明四家到清初四王、四僧,因受宋元山水的影响甚深,几乎没有跑出宋元的框架。典型的是倪瓒的“云林小景”影响了一批人:沈周、董其昌,一直到把倪瓒的折带皴发挥到极致的弘仁。


如上图,元代倪瓒《六君子图》

 

 

有朋友可能举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例子,反驳从大到小的论点,但我说的是“总体上的”、“不排除个别情况的”。还有,《富春山居图》总体上是中景、再“大”也大不过《匡庐图》、《溪山行旅图》。

 

二、花鸟画,从全景到折枝,“越来越小”

花鸟画从构图上可大体分为全景、折枝和近景三种类型,其中以全景和折枝最为常见、运用范围也最广泛的。

全景花鸟也称大景花鸟,其画面上一般有天地坡石或溪泉汀岸等较为完整的自然景观作为配景,而主体草木、花竹则多为整株且大都露根,禽鸟、畜兽或栖于枝头,或戏于土坡,画面如同从自然界截取的实景。由于全景花鸟通常要表现坡石,而植物又生长于坡石之上,所以,作品中一般都会出现植株的根部或者画面需要将根部遮掩。

1.北宋花鸟画中,全景构图是最主要的构图形式。例如崔白《双喜图》、宋人《寒塘凫侣图》都是典型的全景构图的花鸟作品。

如上图,崔白《双喜图》 

 

 


    2.南宋画坛,小景发展。马远的一些作品,形式介于山水和花鸟之间,如《梅石溪凫图》、李迪《枫鹰窥雉图》、除了马夏的构图外,毛益也善花鸟小景,例如团扇《柳燕图》,全图均用水墨,为简笔风格。

 

如上图,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

 



如上图,南宋李迪《枫鹰窥雉图》



 



如上图,宋人《柳燕图》

 

 

3.元至清末,虽然有一些画家致力于全景花鸟,但势力已无法与折枝抗衡。时至今日,折枝花鸟依然是花鸟画中最成熟和重要的形式之一。这方面的图例很多,不再赘述。

 

原因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小?私下认为,原因有二:1.人物、山水、花鸟的独立成科;2.文人画的兴起和文人戏墨的需要。

众所周知,先有人物画,后有山水画、花鸟画。很多学者认为花鸟与山水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五代一直到北宋末,在花鸟画中站主导地位的基本都是全景构图,这种情况到了南宋才开始发生改变。五代、北宋花鸟中全景构图之所以盛行,主要是因为早期的花鸟画脱胎于人物与山水画,在其独立成科之后,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人物和山水的影响。

山水画的大山大水和花鸟画的全景:画面复杂、内容丰富、完成作品需要时间长。相比之下,山水画的小景和花鸟画的折枝:画面洗练、刻画精微、以少胜多、完成时间稍短。

通过发展脉络可以看出,虽然折枝形式出现稍晚,但以其灵活和较强的形式感和无可比拟的水墨意趣传达,成为了花鸟画构图中的一大进步,为文人工作之余的“戏墨”成为可能,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为文人画家所广泛使用、备受青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画花鸟,要摆脱人物山水画配景的方式,致力于描绘花鸟结构和姿态
【欣赏】工笔花鸟画
花鸟画技法精讲
邹传安:工笔花鸟画的构图
宋代小品:小景花鸟画
工笔花鸟画写生与创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