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名人联集:林则徐

清朝名人联集: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另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37年)进士,与袭自珍、魏源、黄爵滋等人提倡经世之学。嘉庆二十五年起,先后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宁布政使。任期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民。后升任东河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尽力修治黄河。又兴修白茆,浏河等水利。道光十二年任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抚;致力兴修水利工程。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开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湖广总督任内,是鸦片已成中国的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严厉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的方略,为禁烟派代表人物。12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次年3月到广州。为了解西方情况,派人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列》、《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主张对外商分别对待,孤立烟贩。与总督邓廷桢协力查办,严令英国烟贩缴出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并积极筹备、整顿海防,倡办义勇,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屡次打退英军挑衅。道光二十年(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10月受投降派诬害,被革职。次年派赴浙江,协办海防。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充军新疆,他在新疆举办水利,开辟屯田,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道光二十七年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矿政。道光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回籍。次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受任钦差大臣,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军),途中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县(今普宁北)行馆。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林则徐工书联擅诗文,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传世,今所遗奏稿、公牍、日记等到辑为《林则徐集》。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自题联】
 
   芦中人出;
   河上公来。
   ——林则徐自题客房联.1831年,林则徐官居东河河道总督,这是他自题客房对联。“芦中人”是指春秋时的伍子胥。“河上公”指通晓《老子经》之长者。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林则徐自题中堂联.林则徐为官清正,敢作敢为。他出任江苏廉访使时,曾在大厅中堂上亲自楷书了此联。上联鼓励人们向他提意见,下联号召人们大胆揭发贪官污吏。全联仅八个字,就像一篇通告。此联明代王守仁也曾题书过,可见两位官员其品格可谓心心相通。
      
   春从天上至;
   水由地中行。
   ——在治理东河河道工程时自题居室
      
   乘槎直到牵牛渚;
   载笔同游放鹤亭。
   ——林则徐题赠河丞张某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题福建福州闽江鼓山.福州豉山,在闽江北岸,登山观海,可以望见金门诸岛。海是无边的,可以越过金马台澎,甚至越过诸大洲诸大洋。“天作岸”,就是确认大海的汪洋无边,根本没有岸头,这正比喻英雄的怀抱、壮士的胸襟不可限量,再沉的担子,再大的困难,也能承受得了。山是高的,但山有顶,到了绝顶,就数我比它高了,这不是教人狂妄任性,而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应该可以逾越任何难关险阻,叫高山低头。上下联简洁集中,峻拔高亢,铿锵有力。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爱好也是私心。(1)
   ——林则徐自勉联
      
   读史有怀经世略;
   检方常著活人书。
   ——林则徐自勉联(2)
      
   应视国事如家事;
   能尽人心即佛心。
   ——林则徐自勉联(3)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
   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林则徐自勉联(4)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身书。
   ——林则徐自题福建福州文藻山故居联
      
   宦游到处身如寄;
   农事何时手自亲。
   
     ——林则徐自题抚署竹亭.1834年[道光十四年]初夏,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至林抚署阅官兵步射。林则徐留席,在座的尚有豫坤、陈銮、怡良等。诸人至后园观稼,即在园内展玩书画。陈銮为竹亭题名“后乐”;陶澍即为书额悬挂;林自集苏轼《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第一首颈联原句成此联。“宦游”,指外出做官。上联很符合林则徐的半生经历,下联也是事实而有自谦之意。林则徐没当过农民,但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在他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时,曾竭力勘察所属海塘水利,修筑旧塘,使之坚厚。在他奉命署江苏布政使,由京赴苏途中,曾“携淮北麦种归,散播各乡”,以发展和恢复江苏的农业。他关心农业生产,由此可见一斑。
      
   郊原雨足云归岫;
   书阁风清月在天。
   
     ——一说为林则徐自题宅第.此联另一说见下“林则徐故居、陵墓联”。1850年4月14日,林则徐回居福州城内后,获知道光皇帝驾崩,震动很大。他追怀往事:知遇、特达、信任、遣戍、召还、起用,引起一种感恩怀主的情愫,于是有感而书此联于宅第。联语流露出壮志未酬,复兴无望,使他“恸哭攀髯”,以致“病体益剧,不能入京谒梓宫”。他预感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将随道光帝的死而结束。此联借助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乃有归隐林下临风赏月自得清闲之意。联中的“归”字当可细细品味之。
      
   家少楼台天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林则徐少年时自题书房联.林则徐少年时期题写于书房的对联。林少年时期家境较为清苦,然而他求知心切,勤奋不已。
      
   苟利国家生死以;
   敢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自题堂室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自题署堂联.道光19年(1839年)林则徐在升任两广总督时,在广东虎门实行查禁鸦片,题书了这副厅堂联以自勉。上联表明待人接物的态度,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并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一个刚正阿、挺立世间的清官。海之所以大,因它能涵纳百川细流;人的德行伟大,也要像海一样,对人有所宽容。“海纳百川”,《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有容乃大”,《书·君陈》:“有容德乃大。”下联下联提出立身行事的原则。石壁所以耸立千仞而不倾,因它刚强,无杂质;人要做就崇高的事业而不败,应像壁之立,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壁立千仞”,古人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千仞,言其崇高。《水经注·河水》:“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联语从对人对己两方面着笔,而以培养孟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为核心,在作者日常生活中,确已身体力行。当他奉命前往虎门禁烟,抗击曲侵略成功,竟遭投降派诬害,被革职,并流放新疆。但他忍辱负重,继续向道光皇帝上书,筹议海防,其反侵略爱国立场,老而弥坚,直至逝世前夕,仍在福州领导群众驱逐英侵略者。这些事例都是他“无欲则刚”的最好注脚。最后一个字,是用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语意,而加以形象化。
      
   庆云扶质,清风承景;
   鸣凤朝阳,翔龙仰霄。
   
     ——林则徐自题厅堂.此联当作于戊申年(1848年)十二月十九日之前的一些日子。此联在百年后为周汝昌先生收世藏。直到香港回归前夕,周先生在《回归献颂》(《团结报》1997年2月5日)文中才将它公开。道光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因云南平乱有功,林获“太子太保”衔并赏戴花翎。本来因夫人郑氏谢世心绪不佳的林则徐,此后又几次写诗应酬之作。其中重要的一次活动是为功轼生日会[十二月十九日]而作的准备。此联的制作当是这次准备的一项内容。周先生没有提及此联的上款,其中原因是没有上款。自题堂联当然不需要上款。而关于下款却介绍说,林则徐三字是草书(其实“则徐”二字系草书连写),下盖图章二方:“林则徐字少穆号俟邨”(白文),“××太保之章”(朱文)。关于“××”,周先生说,朱印先钤在宣纸上,然后剪贴于红泥金联上。时间长久,脱落而损。周先生没有说脱落的两个字是什么,其实就是“太子”二字。当苏轼生日,约旧雨雅集,一方面怀念苏轼,一方面挂上新制堂联,并盖上“太子太保”红印,不是十分体面吗?“庆云”两句,语出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八章》诗之第七章:“之子既命,四牡项领,遵途远蹈,腾轨高骋。庆云扶质,清风承景。嗟我怀人,其迈惟永。”“庆云”,即卿云。庆、卿同声相通。“质”,谓躯。“影”,即影。谓躯之影。卿云与清风都是美好的景物,以美好的景物写人,意在歌颂。“鸣凤朝阳”,成语。又作“朝阳鸣凤”、“凤鸣朝阳”。意谓凤凰在太阳初升时鸣叫。原比喻天下太平的吉兆,后比喻贤者得以施展抱负或伸张正义。语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下联乃成语“龙飞凤舞”或“龙飞凤翔”的化用。此语古人常用它“喻圣人之兴也”。联语实实在在是集前人句而成,说它“不是套话”,有欠妥当;但用来表达林则徐此时的心态,比用自己的话直说,要恰当得体。林则徐真乃圣人!林则徐一到,西南边陲就平静了。但此时实话不能实说,换个说法才好;此联的表达法,就中美妙这里。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惑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林则徐自预题故居书楼.1840年10月,林则徐被撤两广总督职后,有引疾归田之意,遂作此联并寄书好友梁章钜,嘱他用隶字书写,以备返籍归田之后用。上联“坐卧”,无因祸得福之意,却有怅惘难受之情;但林则徐并不想到此结束,还想一旦“天恕”之时,就是他报效祖国之日。“散材”,即散木,常喻为不才之喻。下联“结交”,意谓神交古人。“过时”句,语本义《颜氏家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睹。”此联题旨,全面看来还是积极的,是为可取。
      
【林则徐撰题联】
      
   前时但说民通寇;
   此日翻看吏纵夷。
   ——林则徐题《海国图志》斥投降派联
      
   长空有月明两岸;
   秋水无波行一舟。
   ——林则徐题浙江杭州西湖宛在堂
      
   我以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土领湖山。
   ——林则徐题浙江杭州西湖巢居阁
      
   似闻陶令开三径;
   来与弥陀共一龛。
   
     ——林则徐题北京陶然亭.此联为流水对,上下文意贯。上联“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三径”,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这里指隐居。下联:“弥陀”,梵语“阿弥陀佛”的简称,此处泛指佛像。“龛”,供奉神像的石室或柜子,这里指佛门。联语用陶令之典兼指陶然亭之陶,并以陶渊明淡泊的田园生活,来形容陶然亭的幽静,表示其心与古人相通,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林则徐虽在历史上有过卓著功绩,但仕途坎坷。面对清政府的腐败,内心充满忧郁而寻求解脱。联语也可看作是作者心声的流露。
      
   有情碧嶂团圝绕;
   得意孤亭缥缈间。
   ——林则徐题江苏昆山半山亭[林迹亭](集陆游句).此联上联另一版本为“有情青山团圝绕”。“圝”,音:luan2
   
     鸾。义:“团圝”,亦作“团圞”、“团栾”。①圆貌。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诗:“团栾润霜质。”②团聚。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诗:“拈粉团栾意,熬稃膈[音:ge2
   
     格]膊声。”谓上元节作团子,取家人团聚之意。林迹亭在江苏昆山的玉峰山,建于清道光年间,因刻有林则徐集宋人诗句为联的手迹而得名。上联“有情青山团圝绕”为陆游诗句。“团圝”,团聚。下联“得意孤亭缥缈间”为范成大诗句。道光十四年(1834),林则徐为江苏巡抚,为兴修水利,曾视察常熟,偶过昆山,登临玉峰山,挥毫录下了这样的诗句。通过大好青山和玲珑孤亭的描绘,抒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寄托了前程未定,心事浩茫的情怀。
      
   清门甲第传儿辈;
   旧部湖山属寓公。
   ——林则徐题圆张云巢买宅及其子选馆.
     张云巢辞官后买宅于杭州,其时适逢其子入选翰林院,林则徐撰此联祝贺。上联意谓寒素之家只有功名学问可以传给儿辈。“清门”,指清贫,亦含赞颂张为官清廉之意。“甲第”,科举等第,这里语意双关。既指张子入翰林院,又贺张新买住宅,下联意谓你现在新买的住所。就是你以前管理的地方。张曾久官淅中,杭州曾在他管辖之下,这里以湖山切他居宅所在地。“寓公”,旧时指客居外乡的大官。本联措词清雅,贺而不露,且语多双关,含蕴暗切,极富概括力。
      
   江月不随流水去;
   天风直送海涛来。
   
     ——林则徐题江苏镇江焦山水晶庵.焦山屹立长江江心,有“中流砥柱”之称。登山观看月色,是最富诗意的一景。此联当系作者在江苏巡抚任上欣赏江边夜景时所作。长江滚滚东流,江中月影却不随流水去;天风阵阵劲吹,卷着海涛,一直送到江面上来。联语并不是单纯描绘焦山风月,而是借景抒怀,寓情于景。上联“不随流水”,寄托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坚定立场;下联天风送涛,则隐含着作者的迫切愿望:天风啊,把那些腐败现象、社会上的种种恶习歪风通通一扫而光吧!梁章钜《楹联三话》云:“此联原为宋赵汝愚同林择之姚宏甫游福州鼓山诗句,用以题鼓山固佳,今者移题焦山,则情景尤真切。”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
   
     ——林则徐题浙江杭州西湖孤山梅亭.亭在西湖孤山北麓。元代人为纪念林和靖,修茸其墓,并植梅数百株,又建梅亭。林和靖,名逋,北宋诗人。居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的传说。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咏梅名句流传至今。林逋也是名副其实的隐士。他在七言绝句《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中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用汉武帝求司马相如遗稿得封禅书的故事,表白自己不曾写过封禅书那一类阿谀文字。上联表现林逋是一位洁身自好的真正隐士。下联是说梅花使孤山“不孤”。联语借抒怀,旨在赞颂林逋的人品。在艺术上巧而不华,意境高远。
      
   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湖山。
   
     ——林则徐题福建福州西湖李纲祠.1829年,林则徐主持福州西湖疏浚完工后,将原在越王山麓已倾圯的李纲祠,移建于西湖荷亭,并题下这副对联。上联写名将的出仕或隐退,事关南宋政权的安危。下联写英雄虽死,但其英灵却永远维护着中华河山。一“关”一“镇”,两字相配,既赞颂了李纲的丰功伟绩,又表达出对他的由衷敬仰。联语字字含情,文情并茂。
      
   山水之间有清契;
   林亭以外无世情。
   
     ——林则徐题成都文殊院.道光二十七年,作者由陕西赴滇任云贵总督,途经成都,游览文殊院后写了此联。作者认为,寺院周围的山山水水,错落映带,组成一幅和谐平衡的画图,似乎它们之间早已有了默契;而园林以外的现实社会,则是另一景象,倾轧、排挤,无所不至。下联化用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园林无俗情”。“清契”,投合,“世情”,做人处世之道。作者在长期接触自然界与社会过程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感慨,一是“有清契”,一是“无世情”。他一生主张严禁鸦片,又关怀民生,至于反侵略的言论与实践,更为同时代人所不及。然而禁烟初获胜,就被人构陷,56岁时被遣戍新疆,途中奉命折回河南治水,戴“罪”立功,工程圆满结束,仍被发往伊犁,直到62岁才得复职,任陕某总督,次年调云贵总督,赴滇途中,小住成都。回道前尘,百感交集,不禁发出“世无情”的慨叹。本联系集《[衤契]贴》字,限制较大,定来贴切工稳。益见作者功力。
      
   爱物为心,一命于人亦有济;
   得民以道,千秋斯统不虚传。
   ——林则徐题江苏南京程明道明先生祠[祠祀程颢]
      
   普物无心,万方共载慈云遍;
   资生有道,百族同依爱日长。
   ——林则徐题甘肃兰州金天观慈母宫
      
   人自玉堂来,吏亦称仙原不俗;
   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
   ——传为林则徐题勉云南省富民县官吏
      
   灵素阐真诠,断胃湔肠呈异术;
   岐黄宣妙蕴,解头理脑媲神功。
   ——林则徐题兰州金天观华佗庙[祠祀华佗]
      
   道通阐新传,洙泗真源今未坠;
   儒型垂樟社,沧州精舍此重开。
   ——林则徐题福建建阳朱文公祠[祠祀朱熹]
      
   乡赋念嘉宾,彩笔昔曾干气象;
   持衡留藻鉴,文昌新入有光辉。
   ——林则徐题福建福州贡院明远缕(1)
      
   初日照三神山,看碧海珊瑚,尽收铁网;
   长风破万里浪,喜丹霄银榜,早兆珠宫。
   ——林则徐题福建福州贡院明远楼(2)
      
   达四门四目四聪,我有嘉宾,莫负文章华国选;
   书六德六行六艺,丞哉髦士,要兼孝弟力田科。
   ——林则徐题福建福州贡院明远楼(3)
      
   南宋溯忠门,香水传来,犹似钱塘江上;
   东吴恬德水,帆樯驶过,免经铁瓮城头。
   ——林则徐题江苏苏州金龙大王庙
      
   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林则徐题福建省福州贡院
      
   皇路许驰驱,举孝兴廉,海峤人文罗福地;
   天门问詄荡,蜚声腾实,蓬瀛才望夺清时。
   ——林则徐题福建省福州贡院.“詄”,音:die2
     迭。义:①遗忘。见《说文·言部》②“詄荡荡”,《汉书·礼乐志》:“天门开,詄荡荡。”颜师古注引如淳曰:“詄荡荡,天体坚清之状也。”按,谓开阔清朗。杜甫《乐游园歌》:“阊阖晴开詄荡荡,曲江翠幕排银牓。”(牓——“榜”的异体字)。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林则徐题上海归有光祠[祠祀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早年乡试不第,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讲学。六十岁始中进士,历官知县,终于南京太仆寺丞。他提倡唐宋古文,反对“后七子”摹仿秦汉的文风,对当时和清代桐城派散文都有较大影响,后人在嘉定县内立祠祭祀。上联说他并非空谈家而著有实际业绩,《三吴水利录》一书对治理三江作出了贡献,应该受到祭祀。“三江”,据《书·禹贡》文义,指吴淞江及其分流今已堙塞之东江、娄江。“血食”,古代杀牲(牛、羊、猪)取血,用为祭品,故称受到祭祀为血食。下联说他生前晚达,死后得到论定,就连狂妄如“后七子”那批人也表示心悦诚服。“经师”,传授四书五经、宣扬孔孟之道的知识分子。“晚达”,晚年得官,与“早成”相对。后七子,明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继承“前七子”,摹拟古人主张,相互标榜,声势很大,归有光斥之为“庸妄臣子”。“心降[xiang4]”,心服。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在归死后所作《归太仆赞并序》中对归大加颂扬。此联赞颂了归有光的务实精神,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思想意义。
      

  小队出郊峒,愿七萃成功,净洗银河长不用;
   偏师成堡垒,看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情。
   
     ——林则徐题广州演武厅.林则徐出任两广总督时,海禁方严,督部于城外新建演武厅一座,精选督抚两标,劲卒数百人,亲往督操,便题此联贴在厅柱上。上联“小队出郊峒”,引典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诗有“元戎小队出郊峒”句。“郊峒”,郊野。“七萃”,七支精干队伍,指周王的禁卫军,后泛指精锐部队。“净洗”,语出杜甫《洗兵马》诗:“安得壮士挽联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句含有“乃知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军事思想,语义深遽,意味隽永。下联“偏师”,全军的一部分,以别于主力。“百蛮”,指异族侵略者。即侵华的帝国主义。“珠海”,泛指广州。此联引句贴切,为一大优点。
      
   仙踪曾现宰官身,济世度人,水利农田蒙惠泽;
   道力能廻元始劫,通灵赞化,和风甘雨锡康年。
   ——林则徐题江苏苏州吕祖祠
      
   盛典继毗陵,表千秋潜德幽光,长使冰心昭炜管;
   新祠崇惠麓,聚两邑贞姬淑媛,群钦风节树香苏。
   ——林则徐题江苏无锡贞节祠
      
   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邻白傅;
   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踪游戏,尚留名刹配黄州。
   ——林则徐题江苏苏州定慧寺啸轩
      
   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阿榱桷;
   威名震吴越,还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
   
     ——林则徐题江苏苏州韩蕲王飨堂[韩世忠墓].韩世忠墓,在苏州吴县灵岩山西南麓,是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的合葬墓。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陕西绥德人,抗金民族英雄。由于南宋朝廷腐败,忧郁而死。上联写墓地。以苏州沧浪亭的韩世忠祠提领。沧浪亭在南宋初年曾一度是韩世忠的“韩园”,后几经兴废,直至清康熙年间得以重修,并修韩世忠祠。“祠庙肃沧浪”(肃,言肃立)便谓此事。继句“一万字穹碑”,称今沿存的赞颂韩世忠的“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文长达一万三千九百多字,由南宋赵雄撰文,周必大书写。碑高三丈,是为“穹碑”。歇句“岩阿”,即灵岩山。“阿[e4]”,本指大的丘陵。“榱[cui1]桷[jue2]”,屋椽屋桷的总称,这里代指庙堂。下联写墓主。“威灵震吴越”五字便概括尽韩世忠当年抗金的功勋,苍劲有力。接着“七百年(南宋至清)”过去了,但后人对英雄的景仰不减。“华表”,指亭堂外面装饰用的巨大的石柱。作者站在墓地之中,遥望江面,耳边似乎响起了旌旗摇摆声、鼓声、阵阵的喊杀声,眼前仿佛出现了英雄指挥若定、大宋将士勇猛杀敌的作战场面。联语怀古抒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
      
   八百里寰海,昭灵溯湄屿飞升,九牧宗风荣庙祀;
   四万顷具区,分派喜娄江新浚,三吴水利沐神庥。
   ——林则徐题江苏浏河天后宫
      
   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
   英灵昭海噬,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攸神庥。
   ——林则徐题福建福州陈文龙庙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乐;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
   ——林则徐题江苏苏州观音庙
   

【林则徐贺赠联】
      
   孤舟转峡惊前梦;
   绝磴飞泉鉴此心。
   
     ——林则徐赠广东省清远县[今清远市]飞来寺寺僧.1841年5月6日,林则徐在赴浙江途中,途经飞来寺时,为寺僧写了此联。飞来寺在广东省清远县城北23公里处,亦称峡山古寺。为南朝梁武帝时僧人贞俊、瑞霭创建。寺庙面临北江飞来峡,峡中弯曲狭窄,激流湍急,水花飞溅。寺后有飞泉亭胜迹。此联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林对清朝对祖国一片忠心,即令在他接到调浙谕诣后,还为奕山画“御夷六策”,并为之介绍造船的经验教训。“绝磴”句抒发了作者对粤事无所愧怍的心情。
      
   一县好山留客住;
   五溪秋水为君情。
   ——林则徐题赠沅澧知县某某
      
   西塞论心祝旧雨;
   东山转眼起行云。
   
     ——林则徐题赠黄冕.1841年6月28日,林则徐被清廷“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7月13日奉到遣戍命令,次日便启程赴戍。1845年2月10日行至新疆呼图壁时,先林则徐也被遣戍新疆的老部下,原江苏知府黄冕由红庙来会。此时林始获知黄已被赦,非常高兴。3月3日写此联以示祝贺。关于此联,林还有近百字的附记,文曰:“南坡[黄冕的字]仁弟大人去岁访余伊江,作数月聚。今复于红山话旧,同行至高昌而别。盼余有回疆之役,而南坡以塞外城工襄力,已荷赐环,因伊拉里克垦田留督其事。行将光复旧秩,良可慰也。属书楹帖,遂书其事于右。道光乙巳孟春下浣。”帖文和附记寄托了林则徐希望被起用的寓意。联中“旧雨”,语出杜甫《杜工部集·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谓旧时宾客遇雨也来,而现在有雨就不来了。用以借指老友。停云,指黄冕。语出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此联运典精当,既书写了老友相聚数月,促膝谈心的亲密情宜,又表达了对老友被召归而将东山再起的无限欣喜,其中也含蕴着自己渴望再起杀敌的豪情。心昭日月,壮志凌云。对仗工整而富文采,语言含蓄而不直露。
      
   偶然风雨惊花落;
   再起楼台待月明。
   
     ——林则徐在流放新疆伊犁途中为友人题赠联.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受诬陷被革职,旋又遣戍新疆伊犁,在流放新疆途中,于陕西写下这道赠送友人的对联,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心志。上联以“偶然风雨”,暗指受黜之事,写来轻松。这只是偶然的挫折,一场小风雨,打怀了许此花朵,“惊”动者,仅此也。下联用“再起楼台”,表示重新努力的决心。“月明”,隐喻皇帝的明鉴,这是关键所在。一个“待”字传出作者的深切企盼。这是一幅身处逆境中的述志联,作者于个人祸福,轻描谈写,置之度外,对国家朝廷,着语沉重,眷眷系念,表达了林则徐不畏挫折、积极报国的可贵品质和进取精神。
      
   读史有怀经世略;
   检方常著活人书。
   
     ——林则徐题赠何书田(1).(林则徐任两江总督时[1835年],曾向何书田询问东南一带的形势。何书田写了《东南利害策》13道。林则徐采用了其中9道。林则徐对何书田非常感激,便手书此联相谢。)
      
   菊井活人真寿客;
   簳山偏集老诗豪。
   
     ——林则徐题赠何书田(2).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1832年),软脚病久治不愈,后经中医何书田悉心治疗得痊。林很感激他,便书此联相赠。何书田,江苏省青浦北簳山下人,秀才出身。工诗。何家自南宋以来20多代行医。书田得先人秘传,医术高明,在江浙等地颇负盛名。“菊井”,即菊水,在河南省内乡县。《艺文类聚》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花,轻身益气,令人坚强故也”。集诗文与医道于一身,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何书田如此,《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的编辑者,近人丁福保亦如此。此联上写医道,下写诗文,两个特点俱写不遗,可谓全面。上一联《林则徐题赠何书田(1)》也是这个写法。簳——音:gan3

  
     杆。义:①小竹,可作箭杆。杜甫《石龛》诗:“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②箭。《列子·汤问》:“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
      
   南士渊源承北学;
   秋曹门馆坐春风。
   ——林则徐题赠王廷绍
      
   右军帖许怀仁集;
   兴嗣文宜智永书。
   ——林则徐1842年题赠洛阳东大寺香海上人
      
   彩衣荣似三公衮;
   珂第祥留五色云。
   
     ——林则徐赠林召棠.在吴川市吴阳镇霞街村“林召棠纪念馆”内有林则徐赠林召棠的题联:“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由此想到,近百年来吴川英才蔚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单是霞街村就涌现了一批学士、硕士、博士。这是林召棠勤奋好学的品德,广泛地激励着青少年在学海中奋力拼搏,这又正好应验了林则徐的联语:“珂第祥留五色云。”“珂第”,尊称别人的故里。“五色云”,指人才辈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林则徐题赠月舫(集老子、苏轼句).此为集句联。上联见《老子》第48章,讲求学、求道的方法。意谓追求知识学问,要天天增加,越积越多;从事道德修养,要天天减少私欲妄见,越减越少,这样才能返回朴质境界。下联引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句,讲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最勇敢的人好像胆怯的样子,最有智慧的人好像笨拙的样子。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乎外部表现,而决定于内在生命力的充实。联语表达了道家的思想观点,前者告诉人们,认识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方法;后者告诉人们,现象与实质之间有时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时候。
      
   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
   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应识老诗人。
   
     ——林则徐题赠梁章钜.梁章钜(1775-1849),福建省长乐人。嘉庆进士。鸦片战争期间为广西巡抚,后调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为学综览群书,所著《浪迹丛谈》、《楹联丛话》等流传颇广。他的第三子恭辰[字敬叔]“五上公车”未中进士。1846年8月林则徐接任陕西巡抚,主持捐输(以钱买官)之事时,梁章钜“作手书恳其照拂”,捐输之事遂成,敬叔“作郡大夫,指省浙江”。林复书相贺,中有“哲嗣以二千石荐登通显,台端以八十翁就养湖山”云云。梁章钜“谢不敢当而心艳其语”,乃嘱林就此写成长联,以为光宠。林不到一个月即写成此联相贺。作者的同乡好友梁章钜之子梁恭辰分发浙江以知府补用,迎其父就养杭州,杭州乃梁旧游之地,联中有“哲嗣以二千石洊(音:jian4
     荐。义:通“荐”。再;一次又一次。《易·坎》:“水洊至。”王弼注:“相仍而至”。)登通显,台端以八十翁就养湖山”之句,梁又请扩为长联,作者撰此以报。上联大意,父亲从二千石开始做官,贤能的独生子继承了父新的衣钵。“二千石”,汉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后遂以二千石指知府的官职。“衣钵”,佛教指师傅传给徒弟的袈裟和钵盂,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技能、规矩等。梁章钜初任官为荆州知府,其子初任杭州知府,故云衣钵新传。下联大意,难得八十岁时有儿子迎来奉养,何况杭州湖山与老诗人还是旧相识呢。此联情、景、事密切结合,用语也十分质朴,充分体现了老友之间的真诚情谊。
      
   三策治河书,纬武经文,永作江淮保障;
   一篇澄海赋,掞天藻地,蔚为华国文章。
   ——林则徐题赠潘锡恩
      
【林则徐撰挽联】
      
   荻阁含饴,正喜有孙传祖砚;
   兰陵返棹,遽随佛母渺仙幢。
   ——林则徐挽吴巢松太史室盛恭夫人
      
   昼锦迓潘舆,忽感邻舂惊罢社;
   春晖违宋幔,恰当佛诞证升天。
   ——林则徐挽顾杏楼母蒋太恭夫人
      
   六千里家山归梦,亲心难慰子谁依;
   三十年人海才名,帝简方隆天已召。
   ——林则徐挽郭兰石
      
   合两朝宰辅封圻,第一流人终不忝;
   培四海贤才俊乂,在三师事有同悲。
   ——林则徐挽蒋砺堂
      
   拯溺旧同心,才德兼资,如此循良曾有几?
   筹盐今尽瘁,设施未竟,异生怀抱向谁开?
   ——林则徐挽俞陶泉
      
   风节树朝端,鸣凤声高,为感恩慈酬再造;
   文章惊海内,登龙望峻,更余书画重千秋。
   ——林则徐挽顾南雅
      
   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溢终凭公论定;
   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林则徐挽陶澍.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去汀,湖南省安化人。进士出身,官至两江总督。道光时督办海运,剔徐淮北盐业积弊,筹划安徽荒政,疏浚吴淞江、浏河以宣泄太湖储水,颇受时人称赞。与林则徐在江苏共事多年,对林颇加器重。他曾在《恭谢恩准开缺折子》奏折中说:“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道光帝即令林接陶任。联中“遗章”、“替人”即指此事。此联言实旨谦,亦为佳联。
      
   五省奉安舆,一品封崇,况见孙曾绵甲第;
   卅年隆禄养,百龄算近,忽悲仙佛渺幡幢。
   ——林则徐挽周稚圭母陈太夫人
      
   纱幔仰传经,八座起居,彤管频题香茗集;
   板舆隆养志,三春报答,碧幢忽废蓼莪篇。
   ——林则徐挽麟见亭母恽太夫人
      
   炜管擅清词,红药阶前,曾伴郎君吟彩笔;
   绳宋惊噩梦,绿莎厅上,忍教司马湿青衫。
   ——林则徐挽江芝亭司马室颜宜夫人
      
   清秘草忘形,况经两地同舟,逾艾年华频话旧;
   旬宣今尽瘁,空说五丝续命,悬蒲时节正伤神。
   ——林则徐挽熊声谷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林则徐挽关天培.关天培(1780-1841),江苏省山阳[今淮安]人。行伍出身,清末爱国将领,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禁烟政策。林则徐被诬害撤职后,他继续训练水师,修筑炮台,曾多次击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1841年2月25日英军进攻虎门,琦善拒发援兵,关孤军奋战,壮烈牺牲。林则徐在流放途中撰写此联。上联发问,关天培苦心经营六年的坚固防线是谁毁坏了,以致他孤军作战,鞠躬尽瘁,为国捐躯?“长城”,古代军事建筑,后用以比喻国家屏障。下联记述评论关天培和参将寿廷章在无援的困境中双双为国尽忠,他们伟大的民族气节,连英军都很钦佩,送回他的遗体时,面部还带着英气。“异类”,此处指侵略军。“坎壈”,困顿。“归魂”,此处代指遗体。联语先用设问句法,“问何人忽坏长城”句,锋芒直指琦善以至清王朝,对投降派予以无情的揭露和强烈的谴责;后用反衬法,“闻异类亦钦伟节”句,显示了关天培形象的高大和殉国的壮烈。全联抒发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和对战友的怀念,短短38字,抵得上一首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
      
   薇省早抽簪,忆卅年键户独居,清品咸推无玷玉;
   枌乡常设帐,怅五集编诗未就,萧辰忽折后凋松。
   ——林则徐挽游春樊.“枌”,音:fen2
     坟。义:①木名,《诗·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毛传:“枌,白榆也。”②通“棼”。楼阁的中栋。张协《七命》:“枌栱嵯峨。”
      
   相夫垂四十载辛勤,出处同心,昼锦归来犹并辔;
   济世具万千缗功德,炽昌启后,夜台化去合升天。
   
     ——林则徐挽妻郑氏夫人.1847年11月27日,林妻郑淑卿病卒,享年60岁。郑氏系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谟之女,文化修养颇高,生4子3子。林郑结婚时间1804年。那时林刚参加过乡试中第29名举人。至今已45年。在那漫长的岁月中,郑氏多随丈夫“宦游各地”,即令不在一起,也常奇诗唱和。45年的共同生活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上联“昼锦”,旧称富贵还乡,典出刘禹锡《赠送致仕滕庶子先辈》诗:“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光。”“并辔”,谓骑马并行。辔,马缰。下联“夜台”,坟墓。“炽昌”,语出《诗经·鲁颂·閟宫》:“俾你炽而昌!俾尔寿而臧!”意谓使你繁荣昌盛,健康长寿。此联从“相夫”与“济世”两方面写夫人功德,前面具体形象,后面不免笼统;但上下对仗工稳,不失为一副佳联。
      
   卅年来同谱同舟,忽魂归缥缈峰前,转悔量移空借箸;
   一门内难史难弟,竟望断逍遥堂处,不教旧约践连床。
   ——林则徐挽廖竹臣
      
   西曹法律,南纪封圻,溯三朝中外勋猷,范富欧阳同著望;
   闽峤襜帷,吴趋杖履,忆卅载因缘香火,李张皇甫愧知名。
   ——林则徐挽韩桂舲.“襜”,音:chan1
     搀。义:①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诗·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朱熹注:“衣蔽前谓之襜,即蔽膝也。”②通“幨”。车上的帷幕。《后汉书·刘盆子传》:“乘车大马赤屏泥,绛襜络。”李贤注“襜,帷也,车上施帷以屏蔽者,文络之以为饰。”
      
   感恩知己两兼之,拟今春重谒门庭,谁知一纸音书,竟成绝笔;
   尽忠补过久已矣,忆平昔双修儒佛,但计卅年宦绩,也合升天。
   
     ——林则徐挽张师诚.张师诚,字心友,号兰渚,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乾隆进士,历任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等省巡抚。为官清正廉明,著有《省缘室合集》、《拜颺存稿》。早年林则徐曾入张师诚闽抚幕,相从数载,深得张师诚的知遇,在幕中接触到历史掌故及兵、刑、礼、乐等方面的广泛知识,为日后担当重任奠定了基础,故林则徐对张一直以师礼相待。道光十年(1830年),张师诚去世,当时在河南布政使任上的林则徐撰此联哀挽。上联首句“感恩知已两兼之”,可见林对张非同一般的关系和铭心不忘的知遇之感。“重谒门庭”,指林前曾进京朝觐,未能便道探访,本拟今春再登门拜候,不料这年张即逝世,悔恨交集,捧读张的绝笔,悲痛不能自己。“谁知”“竟”等词表达了林对张深沉的怀念之情。下联“尽忠补过”,指张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江苏巡抚时,因父病危擅离职守被革职两月,他尽心尽职,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而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回忆他平生本是儒家,又喜研佛学,暂且不管这些,只算他三十年来做官的政绩,也该上升天界了。天界,佛家认为修十善者死后转生天界。这样恰恰符合死者生前信佛的愿望,联言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题赠林则徐联】
      
   清廉常怀爱国志;
   医人多负怜悯心。
   ——佚名题赠林则徐和何书田
      
   文山正气垂青史;
   少穆丹心镇鬼雄。
   ——佚名题咏林则徐
      
   抗强梁,早将生死置度外;
   卫国体,不以荣辱避趋之。
   ——佚名题咏林则徐
      
   理事若作真书,绵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程恩泽题赠林则徐
      
   李鸿章缔约马关,千古遗臭;
   林则徐销烟虎门,万代流芳。
   ——佚名题咏林则徐
      
   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顷开荒成伟绩;
   凤池诏令子,喜听东山再起,一门济美报清时。
   
     ——梁章钜题赠林则徐.上联庆祝林则徐被谪戍新疆,得庆生还,而他在伊犁的功绩可入麟阁。“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时,曾图霍光等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以表扬他们的功绩,后世遂以“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劳臣”,指林则徐。鸦片战争时林被构陷,远戍伊犁。林在那里率军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功劳卓著。下联颂林氏父子东山再起,官复原职,喜上加喜。“凤池”,即凤凰池。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一切机要,接近皇帝,故名。“东山再起”,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谢安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本指隐而复出,后用以喻失势后再次得势。林氏得诏复出,先任陕甘总督,旋抚关中。其子镜帆亦被起用为编修。“济美”,指继承先辈业绩。《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孔颖达疏:“后世承前世之美。”清时,太平盛世。实则其时并不清平。此联是林氏复出职时,梁氏所赠。林、梁皆福建人,一生友谊甚深。林氏被谪,国人愤恨,梁氏更甚。今官复原职,梁氏喜出望外。联语情真意切,溢于言表。
   
【林则徐应对联】
      
   以父作马;(私塾)
   望子成龙。(林则徐)
   
     ——林则徐对私塾先生(1).林则徐小时,其父林宾日见他年幼,常要林则徐骑在自己肩上送其上学。一次,私塾先生见状,吟出上联故意考考他,林则徐遂以下联对之。
      
   藏形若影;(私塾)
   显姓扬名。(林则徐)
   
     ——林则徐对私塾先生(2).林则徐幼时在私塾读书时。年幼贪玩,一次在与同学玩捉迷藏时,被私塾先生见到,先生有意出句考考他们,吟出上联,林则徐随即以下联对之。
      
   大人利见;(林则徐应对)
   童子何知。(考官出句)
   ——林则徐12岁应试妙对考官
      
   鱼名弹瑟;(林则徐出句)
   鸟唤提壶。(沈葆桢对句)
   ——沈葆桢对林则徐
      
   鸭母无鞋空洗脚;(某名士出句)
   鸡公有髻不梳头。(林则徐对句)
   
     ——林则徐7岁时巧对邻村某名士.林则徐7岁时,就能吟诗作对,名满乡里。一次,他正在池边嬉戏,邻村某名士想当面试试他的才智,便指着池中游泳的鸭子,拟出半比上联道:“鸭母无鞋空洗脚。”随后便叫林则徐对出下联。林微微一笑,回头望着岸边的鸡,应声对道:“鸡公有髻不梳头。”名士一听,连连夸道:“对得妙,对得妙!”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佚名宿儒)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林则徐)
   
     ——林则徐对某宿儒.据传林则徐小时,一次,去姑父家做客,恰逢几位诗翁正在那里吟咏诗联。他们平日都听说林则徐机敏过人,便想当场出题考试他。这时,正值晴空朗,金光闪烁,水池映辉。其中一位宿儒则捻须吟出这半比上联,并让林则徐对下联。林则徐一听,觉得这上联出得刁钻,不易对好。他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众儒见下联对得如此妥贴,无不鼓掌赞叹。下联按上联的要求,也采用了映影手法;不但显得新颖,而且更为巧妙。“月中带影一双飞”,比“水底连天十四点”更为形象,也更为风采。附:现代人较好的对句两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内房独女,镜中合己一双人。(刘正洪)
   南天群雁,云头映水共双行。(覃万安)
   除夕月不明,点数盏灯,代乾坤壮色;(林宾日)
   新春雷未响,擂三通鼓,替天地扬威。(林则徐)
   
     ——林则徐对其父亲林宾日.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个穷秀才,但喜爱文墨。某年除夕,他想写副春联庆贺节日。他在堂屋吟出半边上联。联云:“除夕月不明,点数盏灯,代乾坤壮色。”当他再续下联时,久久难想出恰当的对句。他正皱着眉头苦苦思索时,年幼的林则徐见后直奔向上堂,举起一根豉棰,在鼓面上重重地擂了三下。林父不解其意。林则徐则笑曰:“新春雷未响,擂三通鼓,替天地扬威。”其父新听后,为之震惊,认为则徐才气非凡。林则徐应对之作,不但联意切题,而且气势非凡,可谓绝佳。
   
【林则徐故居、祠堂(纪念馆)、陵墓联】
      
   风清华表翔无鹤;
   云护佳城关玉鱼。
   ——福建福州林则徐墓(1)
      
   百丈松楸驯鹿土;
   千秋佳节卧牛眠。
   ——福建福州林则徐墓(2)
      
   郊原雨足支归岫;
   台阁风清月在天。
   ——一说为叶仪昌题林则徐福建福州文藻山故居.此联另一说见上“林则徐题咏联”。林则徐故居在福建省福州市西湖附近的文藻山。
      
   捷报新传,百载冤仇今尽雪;
   将军虽去,千秋大树永凌云。
   ——胡乔木题福建福州市澳门路林则徐祠堂(纪念馆)
      
   功业辉煌,苟利国家生死以;
   神明浩荡,岂因祸福避趋之。
   ——虞愚题福建福州市澳门路林则徐祠堂(纪念馆)
      
   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
   挥旗抗敌寇,义勇夺魑魅之心。
   ——郭沫若题福建福州市澳门路林则徐祠堂(纪念馆)
      
   粗菜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为之。
   ——林则徐之父林宾日题林家故居厅堂联
      
   中原多难,在划有人湘淮未兴,独倚个臣以为命;
   天山之南,于今乃粒水旱犹祭,夫岂故乡所得私。
   ——叶在琦题福建福州市澳门路林则徐祠堂(纪念馆)
      
   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
   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左宗棠题江苏江宁县陶澍、林则徐祠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福建福州林则徐祠堂联.林则为清末政治家,鸦片战争时期,为禁烟派代表人物,以虎门销烟毁鸦片见称于世。因受投降派诬陷,被充军新疆,后起用为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50年在赴桂时病逝军中。其祠堂,在福建省福州市澳门路此联一说系左宗棠所撰。联语缅怀林则徐的生平业迹,盛赞其忧国如家的高尚品质。上联从侧面写林的人品:附和他的人不全是正派之士,进谗言者必定是奸邪小人,林公秉性耿直,直行其道,终不免被诬革职,二百年后的今天,尚可想见其遗风。下联直颂其声誉:朝廷依靠他为坚强支柱,乡野的百姓视他为及时雨,可惜出战尚未取胜,八千里外征程中竟半途病逝。出师未捷,指1850年奉派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潮洲途中病逝。八千里,自福建闽侯至广西约八千里。联语表现手法巧妙,欲赞其为君子,不直接写,却用“附公者”及“间公者”来反衬。语言抑扬顿挫,曲折跌宕。末尾“出师未捷”两句尤觉哀惋动人。
   
【挽林则徐联】
      
   千秋青史存公论;
   四海苍生哭此人。
   ——李俊彦挽林则徐
      
   千古英雄皆堕泪;
   四方妇孺尽知名。
   ——胡林翼挽林则徐(1)
      
   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
   褒荣重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
   ——魏源挽林则徐
      
   帝鉴忠臣,历艰危不敢爱身,一字定千秋史论;
   公为民望,想魂魄犹堪破贼,八闽系四海讴思。
   ——祁隽藻挽林则徐
      
   念此生何以酬君,幸死而有知,奉泉下翁姑依然称意;
   论全福自应先我,顾事犹未了,看床前儿女怎不伤心。
   ——沈葆桢挽妻林普晴(林普晴乃林则徐之女)
      
   治黄河,巡江苏,督湖广,垦辟新疆,烈烈丰功感黎庶;
   禁鸦片,逐奸商,灭夷威,销烟虎门,沉沉伟绩动西洋。
   ——唐达挽林则徐
      
   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军国;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咸丰帝 文宗爱新觉罗·奕泞挽林则徐
      
   报先帝而忠陛下,两朝开济属宗臣,表续出师,千古英雄同下泪;
   佐天子以活百姓,万口欢呼起司马,家传画像,四方妇孺亦知名。
   ——胡林翼挽林则徐(2)
      
   附公者必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左宗棠挽林则徐
   
【林则徐涉事联】
      
   尊姓本来貂不足;
   大名倒转豕而啼。
   
     ——佚名讽江苏省苏州府同知续立人.林则徐巡抚江苏时,苏州府同知续立人颇为意气用事。有人撰写此联贴于续立人的轿子上。续见后非常愤怒,对林则徐说要追究查处此撰联人。林则徐笑曰:“自苏州府设同知官以来,官此者不知几百十人,今能举其名者几人?得此雅谑,君不朽矣,又何愠焉?”续立人闻之,遂羞惭而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后的辉煌
联藏大爱——浅析林则徐楹联中的家国情怀
《林则徐楹联辑注》题署
左宗棠妙联鉴赏
《古今名联鉴赏》(五)
联生壮举 对蕴传奇 ——晚清重臣左宗棠之妙联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