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博物馆 其他画像石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粮囤画像
上层交公粮来了
快,登记入库

 

这是什么意思,喂了一群大白鹅

 

或者是宰杀入库进冰库?

 

下层:米先称量

 

 再入库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画像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捞鼎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画像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画像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泗水捞鼎画像拓片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泗水捞鼎画像
嘉祥县洪福寺出土.凹面线刻。画面分三层:上层为蛇戏,中层为人物,下层为泗水捞鼎。九鼎是远古夏商周王朝代表国家正朔的传国重器,传说秦灭六国时周王朝沉九鼎于泗水,秦始皇为求正朔曾于泗水捞鼎未得,画面反映了这一故事。
在汉画像石中形象地刻画了这则故事,如图,画像的下格,桥上之人为秦始皇,桥两边的众人以绳拉鼎,鼎《史记·封禅书》言汉文帝十五年,方士新垣平言“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出乎?兆见而不迎则不至”,于是,文帝使治庙汾阴南,临河,欲祠出周鼎,但没有成功。可见汉人对鼎没泗水及始皇取鼎泗水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
“九鼎”是我国夏朝时铸造的九只古朴精美,气势庄重的青铜器。《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朝时将天下分为九州。九鼎则代表九州,并将各州名山大川绘画仿刻于九鼎之上。“九鼎”是一套稀世之作,它体现了夏王朝的王权至高无上,被奉为我国的传国之宝。
     相传成汤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迁之于洛邑。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日渐衰落,诸侯强国欲将九鼎归为已有。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在东周边境陈兵炫耀武力,劈头问鼎。战国时期,秦国兴兵临周,企图夺鼎,周向齐国求救,齐楚等强国常为九鼎而刀戍相见。公元前254年,秦灭东周,但珍贵的国宝竟下落不明,不翼而飞了。
在史籍中,关于九鼎的记载各有不同: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两种不同说法,其一为《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周氏东亡,其器九鼎之秦。”即为九鼎落入秦王之手。其二为《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是说九鼎在东周时就已遗失了。
    东汉班固的《汉书》中兼收两种说法,但又另有记载。《汉书·郊祀志》中记载:“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鼎伦没于泗水彭城下。”即为秦灭周前九鼎便沉于泗水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不得。”说明九鼎并未入秦或没全部入秦。
    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记载:“周赧王19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七入于秦中。”但此说法未提供资料来源。
    清朝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中提出,周王室为防诸侯强国夺鼎,在东周时已将鼎销毁铸钱了。对外则诡称下落不明,但九鼎被视为天命之所在,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因畏惧强国夺鼎而毁之似不在情理之中。
    秦汉时期,秦始皇在泗水中捞鼎未得;汉文帝、汉武帝继续找鼎,据说汉武帝在汾阳寻得沉入泗水的一鼎,但又无法证实是九鼎之一。
      九鼎究竟何时失落的呢?在何方呢?是否能重现人世间呢?迄今仍是个难解之谜。
     江苏徐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造就了众多风云人物和神奇优美的传说。汉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于泗水捞周鼎的故事就发生在徐州北郊大运河(古泗水)上的秦梁洪处。
    司马迁为什么要费笔墨描写秦始皇捞鼎,要从鼎的价值谈起。传说大禹收取九州的金属,铸成九鼎,以象征九州;鼎之三足象征辅佐王权的三公,被披上神圣的外衣,成为国家的重器和王权的象征。《史记·周本纪》说,楚庄王看到周朝衰落,就有取代它的野心,派人问九鼎的大小、轻重时,被拒绝说:“九鼎的轻重是不可随便乱问的!”诸侯都在窥视重鼎,秦始皇更是想得到它们。《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东巡回来“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此段文字记载被形象地反映在汉画像石上(见图),石刻上大致为:河上有一座桥,两条绳系于桥下一鼎的二耳上,鼎内有龙头伸出欲咬断绳子。鼎旁或有捕鱼者、游鱼等点缀物;桥两边有数人拉绳起鼎。徐州汉画像石馆藏的“泗水捞鼎”汉画,刻有秦始皇坐在桥上焦急等待的状况,但是鼎内的龙把绳子咬断了,鼎复入水下再也找不到了。此故事用天人感应论说明有德时宝器和祥瑞才能出现,秦朝的横征暴敛,天怒人怨,由宝鼎的失去,揭示秦王权覆灭是必然的。但从史实的角度看,以为这是发生在秦时的民间传说,捞鼎失败是暗示秦失去江山。司马迁应是在游历天下时听到而写进书的。周鼎所具有的重要性,使它不会轻易搬动,更不会只迁一鼎,“九鼎入秦”(《史记·秦本纪》),此是司马迁据秦正史写的,证明九鼎还在周都,后入秦。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泗水捞鼎拓片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羊首及三羊开泰画像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卧羊画像
 高浮雕。画面为一个生动的卧羊形象,羊在古代为吉祥物,代表人们追求美好的愿望。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山东省博物馆 北齐 铺首衔环画像
三羊开泰画像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双鹿画像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双鹿画像局部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牛头凤鸟画像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蟠龙画像 
 浅浮雕。原为墓门立柱。蟠龙是古代传说龙的一种,一般指尚未升天的龙为蟠龙。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九头人面兽画像
 尺寸:纵55、横145、厚20厘米
出土时间.地点:.滕县(今滕州)黄安岭出土 凸面线刻。画面共分两层:一层:九头人面兽和龙车。二层:虎、熊、鹿、兔以及羽人骑鹿和乘鹿车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铺首衔环
 滕县(今滕州)龙阳店出土.浅浮雕。画面共分两层:一层:铺首衔环,两侧有伏羲、女娲蛇尾相穿于环内,双羊。二层:一人斗龙。原为汉画像石墓门。铺首衔环始于商代,延续于今天,是中国传统建筑门户上的典型装饰。
山东省博物馆 北齐 铺首衔环画像
滕县(今滕州)龙阳店出土.浅浮雕。画面共分两层:一层:铺首衔环,环中一带尾人作半蹲举物状。铺首两侧有嘴衔绶带的风鸟,环外两侧还各刻有一只猴。二层:中系二马,马左一人扶仗,马右一人持萁拣物。
山东省博物馆 北齐 铺首衔环画像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伏羲女娲画像石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伏羲女娲画像石
 1958年滕县(今滕州)西户口出土。 凸面线刻。画面共分三层:一层:升仙图。中为西王母,左右有羽人、玉兔、九尾狐等,两侧伏羲女娲蛇尾相交贯穿三层。二层:起居图。男女各四人端坐,头上方有羽人、猿猴等。三层:狩猎图。一牛车左向行,车上二人坐,后跟一犬,二人抬一反绑的野兽相随,后跟一荷弩猎人。
这里贴一篇我看过的文章
    汉画像石中,神话题材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女娲的图像又是一个得到普遍表现的题材,全国所有汉画像石分布点都可以发现女娲的图像。我国神话传说中,女娲是一个大神,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我国早期的史籍中,几乎每部都有关于她的文字记载,在各地的民间传说中,女娲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料。不过,与先秦的史籍相比,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表现有了一些变化,她很少以独立神的形象出现,而更多的是与伏羲以对偶神的形象出现,而且在与伏羲、西王母的构图中,她在神系中的地位降低了。这些变化,是汉画像石中女娲的特点。
 

一  汉画像石中女娲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神话系统中。女娲是个全能的大神,她既是人类繁衍的始祖神,又在补天、置神禖和制笙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始祖神,女娲造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化生人类、抟土作人和孕育人类。化生人类的神话产生得比较早,《楚辞·天问》中屈原问道:“女娲有体,熟制匠之?”《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神十人,名日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抟土作人的神话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人类起源神话,文字记载较早的是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太平御览》卷78引《风俗通义》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縆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孕育人类的神话是女娲造人三种主要方式中产生时间较晚的一种,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古籍直到唐代才出现。汉画像石反映的主要是女娲孕育人类的神话内容。
    最早的汉画像石中女娲图像很少见。南阳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北主室北壁刻有伏羲女娲图像,女娲与伏羲作人面蛇身形。同一地区发掘的新莽时期的南阳唐河电厂画像石墓,南壁西侧柱刻有伏羲女娲图像,与上一墓不同的是,这对人面蛇身神呈交尾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表明汉人已经明确地将伏羲引入了女娲造人的情节。汉画像石中,人面蛇身和人面蛇身交尾都是女娲常见的图形。
    东汉早期,女娲图像出现的次数增加,分布的范围也扩大至山东、江苏、陕西等地。比如,江苏徐州铜山县东沿村出土的“永乐四年”画像石祠.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形清晰可辨。这时,女娲与西王母共同构图的图形也开始出现,山东长清孝堂山画像石祠,西壁山墙的上部刻有女娲与西王母等仙人结合的图像。至此,女娲图像的基本图形都已经出现。
      东汉中晚期。女娲图像普遍出现于各地画像石墓中,而且图像的表现也程式化了,即以人面蛇身的身形,或独自而立,或与伏羲相对,或与伏羲交尾,或进入西王母的长生世界。
     相比较而言,山东的女娲图像最为丰富,所有画像石大墓或今人发掘比较完整的画像石墓,都有女娲的图像出现。四川画像石棺上的女娲很有地方特征,因为石棺的葬具特点,女娲多与伏羲相对完成构图,而很少有中原地区普遍存在的与西王母的共同构图。
       女娲图像普遍存在于汉画像石墓中,但她出现的位置却不尽相同,不过有规律性,常常是与构图的要素有关。女娲如果是单独构图或只是与伏羲构图,那一般是出现于门柱上,河南、陕西的画像石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种情况在山东,女娲常常是出现在石阙上.石阙实际上也有门柱的功能。女娲如果是与西王母共同构图,出现的地方多是室壁。从墓室的分布看,室壁是一室最重要的位置。当然,这样的位置表现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
 
二  汉画像石中女娲的构图情况
    女娲在汉画像石中的基本图形是人面蛇身,这应当是汉人对女娲形象的基本认识。汉赋名篇《鲁灵光殿赋》,是东汉赋家王延寿在看了西汉鲁恭王的灵光殿之后作的,他笔下的伏羲女娲是“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表明西汉景帝时,人们已将女娲作人面蛇身看,汉画像石沿用这个看法。在汉画像石中,人面蛇身的女娲一般以三类构图形式出现,一是单独出现,一是和伏羲共同出现,一是与伏羲相伴在西王母身边的形式出现。
第一类是女娲单独出现的构图。这种构图,原始意义可能更多一些。安徽濉溪县古城出土的女娲像,兽面蛇身,头上还带有胜饰,是一种比较古朴的造型。江苏沛县栖山出土的神庙图,图中有一排人,自左向右的第一人是人面蛇身,后面是马首人身、鸡首人身、鸟首人身和一个身高只有前面一半的佩带弓箭的人。这样看,汉画像石中有动物痕迹的人物造型并不单一,人面蛇身似乎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将其区别的意识。单一出现的伏羲也比较多。山东临沂市白庄出土的斗棋上,画面上部为单独构图的伏羲,其尾部上刻有一个日轮图,内有三足鸟和九尾狐,旁边有羽人和玉兔捣药,画面下部是山形斗棋,奇妙的是其中有两个人面蛇身的神人交尾于柱下,而这正是伏羲女娲的常见造型。一般说,单独构图的女娲或伏羲,他们的蛇尾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对生育的认识,这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延续。这种构图,有时会有一些相关的图案点缀其中,女娲点缀图案的图像比较少,伏羲相对多一些。汉代已经是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不及男性,这个背景应当对伏羲女娲单独构图有影响,所以伏羲的引申义要多一些。
 
        第二类是女娲与伏羲共同构图的造型。伏羲女娲下肢皆为蛇身,或相对而立,或蛇身缠绵相交。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征集到的伏羲女娲画像石,两神人面蛇身,蛇尾大于人身而交缠在一起。此图的下方还刻有两个小人,也是人面蛇身。这样的造型,动物的痕迹很重,祈求多子多孙的愿望十分明显。安徽宿县褚兰镇墓山孜出土的画像石,伏羲女娲围绕一朵莲花做舞蹈状。莲花在民间有多子的寓意,伏羲女娲围绕着它而舞蹈,生育的特征非常明显。原始先民认为,生育是阴阳相合的结果。四川合江张家沟二号墓出土的四号石棺后挡,伏羲女娲以对偶神的构图形式出现,女娲手中托着月,伏羲手中托着日,两神身体为基本完整的人形,两腿之外有蛇身,其尾相交,相交的蛇尾提示着日月合璧的含义,表示繁衍子孙的信仰。当人们了解了一些生育知识后,就会及时地用艺术形式反映。重庆璧山县广普乡蛮洞坡崖出土的一号石棺。伏羲女娲也是以对偶神的形式出现,比较特别的是在其生殖器处各自接上一条蛇,两蛇相交.繁衍子孙愿望的表现直白而强烈。中原地区也有表现非常直白的图像,河南南阳市区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伏羲女娲被赤身裸体的高禖神抱在一起。高禖神是古代传说中主司婚姻的神灵,他抱起伏羲女娲的意义再明白不过。因为伏羲女娲是生育神,是人类的始祖,所以他们还有一种手执规矩的图像,比如山东费县垛庄镇出土的画像石,伏羲执规女娲执矩。这种构图的寓意是伏羲执规画圆以象征天,女娲执矩以象征地,应当是生育神的一种延伸。
 第三类是女娲与伏羲相伴在西王母身边的构图。这种构图直接参与了西王母信仰世界的构图,包含的信息增加了许多。山东滕州市山亭区出土的西王母画像石,画面有四层,自下而上,第一层是冶铁作坊图.第二层是鸟兽图,第三层和第四层是西王母和宴饮图。西王母端坐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中央,两侧是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他们的人面和上半身在第四层,相交的蛇尾在第三层,虽然三四层之间被一划线分割开,但西王母和伏羲女娲却处于三四两层之间,打破了世俗的一般空间概念。这幅画带来的信息,就不仅仅是伏羲女娲自身的生殖繁衍内容,而且还包括西王母的彼岸世界,以及西王母信仰之下的此岸世界。汉代、特别是东汉中后期,西王母信仰流行。西王母信仰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长生,这与生殖崇拜有所区别。伏羲女娲还可和东王公共同构图。山东邹城市高庄乡金斗山出土的伏羲女娲与东王公画像石,东王公拱手端坐,两侧为伏羲女娲,共同举着东王公头上的日轮,两尾交于东王公身下,再下面是三只鸟在啄鱼。此图除了生殖繁衍情节之外,还有手举日轮、鸟啄鱼等情节。汉画像石表现西王母,一般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全景图,西王母之外还要有其他情节,比如生育神伏羲女娲,不过生育的主题要服从于长生主题,画面的主要部分或突出部分是西王母,而伏羲女娲只能是配角。
    如果单纯从造型角度评价女娲三种类型的图像.女娲单独出现和女娲与伏羲共同出现的图像显得更加生动一些。山东昌乐县三冢子村出土画像石,女娲在图上方,手拿执矩,肩上生出翅膀,蛇尾中空。她的身后是一位女性侍者,此女与女娲占据了画面的上半部。画面的下半部为衔环铺首,铺首兽面,獠牙钩环,与上部的女娲有一个柔和硬的对照,使整个画面平添几分生动。山东临沂市独树头镇西张官庄出土的伏羲女娲像,画面边上点缀有垂帐纹,画面内伏羲女娲胸部相贴,大尾相交。整个画面人体的曲线和蛇尾的曲线协调一致,体现出一种人体曲线特有的流动美,虽然是两位神话人物,但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种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生动,在与西王母的构图中就比较少见了。
在汉画像石中,还有一对偶神与伏羲女娲很相似,这就是羲和常羲。南阳唐河湖阳辛店的羲和常羲像,羲和手捧日轮,常羲手捧月轮,两神皆人面蛇身并两尾相交,这是羲和常羲的典型图像,与伏羲女娲的典型图像太相似了,所以学术界有“三羲混同”的说法。不过,毕竟这两对神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伏羲女娲是生育神,而羲和常羲是日月神,所以学术界又有一种最简便的鉴别方法,就是凡手举日月的就是羲和常羲,凡不举日月的就是伏羲女娲。
三  汉画像石中女娲的意义
    汉画像石中,女娲人面蛇身的造型有着非常浓郁的原始气息。原始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主要来自于生育能力,蛇是卵生动物,生育力特别强,女娲的蛇身就有了这方面的联想和寄托。在原始神话中,蛇的生育本领不仅与女娲的造型相联系,而且也被移植于造物的神话里,许多造物的大神与蛇都有关系。在造物的神话人物中,烛龙就有着蛇的形态。《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山海经·海外北经》记:“钟山之神,名曰烛神,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袁珂先生认为,《山海经》里的这两个神实为一神。这个神人面蛇身,且“身长千里”,是个典型的蛇造型。开天辟地的盘古,也是蛇的造型。《广博物志》卷9引《五运历年记》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盘古是比较晚出的造物神,虽然有了龙的头,但蛇身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女娲作为生育神,还保留着蛇的身型,这一造型突出了她生育神的特征,却给她带来了神系地位的降低。在已有高度文明的汉代,仍然保留着动物的身型,这对她的宗教地位是不利的。比如蛇身型的烛龙,就有这样的不济命运。袁珂先生认为:“论起烛龙的形貌和本领,实在是很有做造物主的资格了。但因为他还明显地残留着动物的形体,未能像其他有名的天神那样地人化,所以虽然相貌奇伟,本领极大,到底没有人肯把他当作造物主看待,只好退居为一山的山神,也可算得是遭际不幸了。”(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女娲的情况。与烛龙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在汉画像石里没有改变蛇的造型,这也说明汉人的一个态度,就是并没有把她作为最高神看待的想法。另一个大神西王母,在先秦的古籍记载中,她对人类的贡献肯定没有女娲大,但是到了秦汉时期,她的长生之道被世人所崇拜,从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帝国君主,到社会基层的官员、财主,都对她礼拜不已,她的形象也因此有了巨大改变。《山海经·西山经》这样描写:“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完全是一个原始图腾的形象:虽然形状像人,却长着豹子尾巴,老虎般的牙齿,蓬蓬的头发,戴着首饰。在汉画像石里,西王母则完全没有了这样的形象,而是一个相貌端庄、高高在上而神态安详的大神。所以,女娲蛇身的造型,本身就已透露出她“遭际不幸”的信息。
    汉代,女娲的地位比之于秦以前是降低了,但这样的变化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类早期受低下生产力的制约,人们思想中的许多概念是通过联想得到的,由蛇的卵生而联想到生育神,赋予她在生育上的种种想象,所以女娲有了人面蛇身的造型。到了汉代,生育的压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已经大大缓解,对生育神的崇拜热情也随之降低,所以女娲的蛇身造型也就折射出她地位降低的原因。
    影响女娲地位提高的因素还有一个,这就是她与伏羲的结合。在秦汉以前的古籍中,女娲与伏羲没有什么联系,女娲造人、炼五彩石补天、化生人类、制笙簧的等等贡献,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的,并没有伏羲的参与。再看伏羲,《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记他的身世是:“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淮南子·时则训》记他的地位是:“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暤、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暤,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作为东方之帝,是“五帝”之一,在这个排序中并没有与女娲有什么联系。不过,“三皇”的排序中,许多说法中有一种是伏羲、神农和女娲,这个排序联系了伏羲女娲,但他们是并列的关系。伏羲早期也有许多贡献,与当时的女娲一样也是他一人所为。《周易·系辞传下》记:“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王充《潜夫论·五德志》记:“(伏羲)结绳为纲以渔。”在伏羲和女娲他们各自单独工作时,他们的贡献都是巨大的.而且如其他大神一样,是很全面的。但是,当伏羲和女娲结合在一起后,他们的主要工作就只与生育有关了,即使有一些其他的贡献,也是由生育信仰而引申得到的。相对于女娲的其他生育传说,伏羲女娲结合孕育人类是最为流行的传说,她是以与伏羲共同、并且是列于第二位而获得这个知名度的,其地位自然不能与以往造人的女娲同日而语。
        由于女娲地位的降低,她在汉画像石的图像表现中也失去了如西王母那样的待遇。汉画像石中常见的一种构图.是女娲与伏羲结合以对偶神的形 现在西王母身边。山东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西王母与伏羲女娲像,是一幅比较典型的图像。西王母端坐正中上方,伏羲女娲执便面,人面蛇身,蛇身作交尾状,蛇尾交盘于西王母之下,蛇尾末处为两只朱雀。这样的构图中,以对偶神形式出现的女娲,在图像中显然是配角,至上神是西王母,造人的女娲只能是西王母之下的一个生育神。从生育的角度看,女娲为西王母信仰增加了人类繁衍的内容,但同时,她作为大神的地位不仅有所降低,而且还失去了部分独立神的内容。
     伏羲女娲孕育人类的神话传说,到唐代才出现明确的文字记载。唐李冗《独异志》记:“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这一记载在造人情节上于女娲之外出现了一位男性,此人为谁,李冗《独异志》没有说明。不过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兄应当为伏羲。唐代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妇”,是目前可见的最早文字材料。其实,汉画像石早早就提供了答案。四川简阳东汉画像石棺上的交尾图中有“伏希”、“女娃”的题榜,以此推断汉代就应当有关于伏羲女娲夫妇的说法了。关于伏羲女娲的结合,虽然汉代的文字材料是如此匮乏,但是汉画像石却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图像。而且,文字中的伏羲女娲已经是人的形象,而汉画像石中还是兽形,仍然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原始意义。所以,虽然女娲神的地位降低了,可她在汉画像石中的图像,对我国神话、宗教的发展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风伯胡汉交战画像
胡汉战争画面,表达了人们期望汉王朝强大和胡汉边境安宁的愿望。
      上层在风伯口吹的劲风中,房屋被吹的柱折顶斜。风伯即风神,又称风师。《周礼》就有风伯、雨师记载,风伯掌管八风消息,通五运气候。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久远,至汉代对风伯还依然的崇拜。画像下部,热闹的胡汉战争。
画面的第二层是胡汉交兵。有六人持长对刺,二人弯弓对射。第三层是献俘的场面。汉将凭几而  坐,两汉人绑来一胡人俘虏。第四层,胡将侧面坐,一胡人禀报战况,二胡人扛弩持箭败归。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胡汉交战戏蛇画像
 汉骑兵手执长毛将胡兵刺杀,胡兵人仰朝天状。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胡汉交战戏蛇画像
 上层为胡汉交战图,一汉骑兵弯弓正欲射杀逃亡的胡骑,另一汉骑执长矛刺得胡兵人仰朝天;重叠的山峦是隐藏着胡人的骑兵,一胡兵正向其首领汇报战况;汉官面前,一卒绑来两名胡兵俘虏。最下层戏蛇有些无厘头,我猜想是占位。因为它与整个画面是乎无关。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纺织画像
 滕县(今滕州)龙阳店出土。浅浮雕。画面共分四层:一至二层:起居纺织、楼阁水榭。三至四层:车马出行图。中为主人所乘轺车,车前持弓步卒4人。轺车为汉代一马或二马所拉有盖可四面遥望的轻车。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纺织画像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纺织画像拓片
山东省博物馆 东汉 纺织画像
这篇信息量是太大得了点,但又无法分成两篇(两篇又太少图),见谅! 看博物馆得结合许多相关知识来看才有趣,那套《图说天下》的书可作一个普及本看,特适合入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铭史诗——星河舞千帆的汉画像石(三)
中国吉祥——中国古代祥瑞观念的兴起和门类
学术 | 重论南阳西关汉画像石:不是嫦娥奔月,而是女娲捧月
段友文 叶 蕾 | 陕北晋西汉画像神话的生命意识
规天矩地:伏羲女娲的图像
汉画像是了解汉文化最直接、最直观的渠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