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板桥书论思想初探
     艺术家提供作者:秦金根 摘要: 在书法史上,个性张扬甚至狂怪的书家并不鲜见。王羲之曾“坦腹东床”,张旭曾以头发蘸墨书写狂草,怀素则“以狂继癫”,米芾也曾拜石称兄。他们的书法尽管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极富个性特征,在士林享有盛誉,在书法史上也极重要的地位。个性突出、书风独… 

在书法史上,个性张扬甚至狂怪的书家并不鲜见。王羲之曾“坦腹东床”,张旭曾以头发蘸墨书写狂草,怀素则“以狂继癫”,米芾也曾拜石称兄。他们的书法尽管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极富个性特征,在士林享有盛誉,在书法史上也极重要的地位。个性突出、书风独特而又在士林和民间都很受欢迎的书家,非板桥老人莫属。即使在板桥辞世两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很多人家悬挂着板桥“难得糊涂”的书法横批,虽只是拙劣的印刷复制品,和板桥的书法精神显然也相去千里,但其间透露出的民间对板桥书法的热爱确是千真万确的。板桥性格孤傲,许多做法不谐时俗,书法艺术也“怒不同人”,另辟新径,创为“六分半书”,不仅与时人不同,在书史上也可谓仅此一家。但是,板桥也并不是一味狂怪。他为官勤勉,同情人民,其文艺观也具有人民性。他诗、书、画兼擅,具有很深的学养。所以,其书法创新并不是只为了求新、求怪、求异,而是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之上和明确把握了书法艺术规律之后的创新。也正因为如此,其“六分半书”才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今天梳理和剖析板桥的书法艺术思想,目的正是在于学习其为艺的精神,以裨益于后学。

一 板桥不是书法理论家,没有专门的书论著作,但是在一些散论和题跋中,板桥对于书法有精彩的论述。虽然并没有形成体系,但其中的真知灼见,很值得后人研究和借鉴。同时,板桥书法的独创性也与其对书法的见解直接相关,并在其书法实践中具体体现出来。

在继承与创新上,板桥重视向古人学习,但更重视个性的表达和个人风格的形成。他在《答方超然札》中有这样的论述:吾辈赋诗作文、写字习画,虽云不悖于古,亦不可信古太过。神而明之,明而化之,全由此心主持,不为所囿,亦不为所惑。师法古人,变化在我,如此始能卓拔成家,与古抗争。若泥古太过,自坠夹板之中,脱身无日,则飞虫入网,盲人迷道,将见其越跳越紧,越撞越昏,永失自在也。老弟草书,即系师古太甚,偏涉迹象。功夫非不深邃,而笔情少活脱之妙,结有呆板之形,因求古反为古所困,刻鹄类鹜,前人早有警悟之语。原此后作草书时,以心役手,勿以手就心,象求以外,再以神求,融会贯通,书法自能增进……

显然,在板桥看来,学故不是目的,而是在于古为今用,卓然成家。古人的东西虽然好,但毕竟已是历史,今人不必重复历史,而应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创造新的辉煌。惟其如此,继承才有意义。如果为古所囿,为古所惑,那么最终都不能形成自家面貌。板桥认为,师古太甚就会拘泥于书法形式,用笔拘滞,结构刻板,书法根本没有神采可言。书法艺术的功能是表情达意,可以规模古人,一笔一画都追求逼肖,不越雷池半步,书法就失去了这个功能。正确的态度是,学习古人的形式美感,领会古人的神采,再与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审美个性相结合,将传统化为己有,使古为我用、古为今用,创造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所以,板桥提出既要学习古人,更要追求变化,表现自我,也就是“师法古人,变化在我”。这种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创新的理论认识,在板桥的其他艺术实践中也表现无余。比如,他在绘画艺术方面主张继承传统,但在方法上却要活脱,目的是要借古开今,也就是他所说的“不泥古法,惟在活而已”和“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所以,板桥特别反对泥古不化,这表现在他对清初书坛的看法上。清初,康熙好董,乾隆嗜赵。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所以普天下只有赵、董而已。书坛模拟成风,帖学风靡,书风僵化,了无个性。这种沉滞僵化的书风让人窒息,板桥就曾写诗批评:

……国初书法尚圆媚,伪董伪赵满街市。近人争学大唐书,钝皮凡骨非欧虞。状如郑入晋小驷,血脉偾作中干枯。(《自书七古一首》)理论指导实践,板桥成功的书法实践正是其理论的极好注脚。板桥于古用功甚勤,他这样要求自己: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板桥于黄庭坚、怀素、《瘗鹤铭》下过很大功夫,对晋人、欧阳询、苏轼、米芾、赵孟頫、高其佩的书法进行批判的吸收,并与金农等人一起不满伪董伪赵的时风,开始于古碑断碣中汲取营养,开学碑之先声。

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先生书法,而且园实出于坡公,故坡公书为吾远祖也。坡公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于蠢,故又学山谷书,飘飘有欹侧之势,风乎云乎,玉条瘦乎!元章多草书,神出鬼没,不知何处起何处落,其颠放殆天授,非人力不能学不敢学……赵孟頫,宋宗室,元宰相,书法秀绝一时,予未尝学,而海内尊之。今四家书缺米,而补之以赵,亦何不可。(《行书论书》)

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诗抄·署中示舍弟墨》)

板桥初学晋帖。雍正辛亥,书杜少陵《丹青引》横幅,体仿黄庭,后乃自为一体。(徐珂《清稗类抄》)

公少习怀素,笔势奇妙,昔不多见。(郑銮《跋郑燮破格书兰亭序》)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板桥学古不可谓不宽,不可谓不深。然而,板桥学古只是其创造自我的手段。板桥用心参领古法,神悟书法之妙,超以象外,加以己意,推陈出新,卓然名家。他说:

……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行草,以颜鲁公《座位稿》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刘柳村册子》)

正是这“怒不同人”的勇气和胆识,板桥才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别开生面,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震电惊雷之字”,这也是其理论的成功实践。对此,傅抱石在《郑板桥集?前言》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但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惊人的变化,就是几千年来也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自我创造形成一派的。”

  板桥对于碑、帖优劣的认识很有见地,这不仅是其学碑实践的理论依据,也直接开启了后世对碑学进一步地研究和借鉴,使散落于荒野不被人重视的碑板重新进入人们的眼帘,使人们从书法的角度重新审视其价值。板桥在这方面的论述虽然较为零星,其从碑学习也并不系统,但他和同辈其他人在这方面的尝试却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

清时,古人的真迹已很难见到。宋以来所刻之帖也屡经传刻和翻刻,与真迹相比相去甚远。清朝的一般文人学书所使用的字帖绝大部分是石刻和木刻,他们是经唯利是图的出版商之手,粗制滥造,面目全非,致使学习者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误入歧途,一辈子翻身不得。板桥曾经收集到王羲之《兰亭序》六种枣木刻本,有些就徒具面貌而已。他对这种情况的危害很忧虑,在《跋破格书兰亭序》中就明确指出了其现状和后果:

人书法超神入妙,而石、木刻千翻万变,遗意荡然。若复依样葫芦,才子俱归恶道。

很显然,如果按照这种刻本依样葫芦,学人的书法不可能有活泼自然之趣,而只能是徒具形似的衣冠傀儡。傀儡虽然也能模仿人的动作,远观也很逼真,但近看就会露出本形,其举手投足并不是不像,而其神采则大为逊色了。所以,学习者必须选择上好的刻本,才不会误入歧途。板桥进一步指出:

用墨之妙,当观墨迹,其浓淡燥湿,如火如花;用笔之妙,当观石刻,其弱者强之,肥者瘦之,镌手亦大有力。新碑不如旧碑,然三四百年后,过于剥落,亦无取焉。(宋拓本《集王圣教序》跋)在这则论述中,板桥详细而精确地分析了墨迹和石刻的优劣,并告知临摹学习时所要注意的要点。墨迹的优势在于笔墨如新,其用笔和用墨的细微处都能看得清楚,粗细轻重的变化、浓淡燥湿的区别,正是书法的精神绾结之处,而他们在几经翻刻的版本中却荡然无存。石刻的优势在于刻手的二次加工,在墨迹中用笔细弱的部分在石刻中得到强化,使之笔力强劲;肥浊的部分得到处理,使之瘦劲。在板桥看来,这些正是碑版区别于墨迹的地方,也是学书者所要认真体会的。石刻的意义还在于其特有的金石味。岁月的痕迹,风雨的侵蚀,使碑刻形成自然的剥落,形成具有历史意涵的审美趣味,这在墨迹中也是无法寻找到的。从板桥的学书经历看,他对碑、帖都下过很多功夫,这些认识可以视为其甘苦之言,值得后人借鉴。 在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上,板桥也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施之于实践。书画同源,文人画更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苏轼、米芾、赵孟頫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板桥不仅“以书之关纽透之于画”,用草、隶笔法画兰竹,而且“以画之关纽透之于书”,用兰竹笔意写字,使其书法极具画意。他说:

 吾作书,又往往取沈石田、徐文长、高其佩之画以为笔法,要知书画一理也。(《墨竹图跋》)

 在板桥晚年成熟的“六分半书”中,具有画意的笔法很常见,尤其撇画,或长或短,飘逸飞动,就像兰花的叶子。更值得注意的是,板桥书法的章法也借鉴了很多绘画的布局特征,或大或小,或左或右,如“乱石铺街”,形成其书法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关于这一点,清季就有论述:

 板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何绍基《跋郑燮道情》)

 板桥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蒋士荃《忠雅堂诗集》)

  在审美认识上,板桥认为好恶可以兼容,美丑可以转化。板桥的“六分半书”,用笔兼有篆、隶、草、行之法,结构大小、方扁随意,章法如“乱石铺街”,风格以丑为美,雄中寓秀。时人对此“六分半书”已有非议,后世更有人指出其书涉于怪。康有为说:“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于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其实,板桥的创法,不仅受到其绘画实践的影响,而且也根源于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在其绘画作品中,荆棘和兰竹是共生的,所画的石头是丑石,“丑而雄,丑而秀”。在板桥看来,美与丑是辩证统一的,丑不仅可以衬托美,而且可以转化为美,丑中有美,以丑为美。从板桥的书法作品看,美丑确实可以兼容并包,二者有机统一,相互衬托,相互融合。丑的因素打破了原有的和谐与对称,突破了形式美的固有规律,使作品呈现多姿多彩和不规则的变化和动势,增强作品的活力和丰富性。这或许就是板桥“怒不同人”创“六分半书”的真正魅力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书法欣赏
李洪智|浅谈启功先生的“破除迷信”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大学》书法欣赏,郑板桥,看看他的“六分半书”。
板桥三绝“六分半书”书法50幅欣赏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二八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