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用笔的提按使转

一、提按

在运笔过程中,提按是重要的技法手段。清人刘熙载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说明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我们知道,在笔法技巧中,仅仅使用中锋、侧锋等手段是不够的,点画本身的活力,是在运笔过程中靠提按、徐疾、轻重的变化来体现的。书写的过程,就是提按技法转换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提与按快速地交递进行着,再加上轻重、徐疾的丰富变化,写出来的线条才具有律动感、生命力,富有神采及情调。

提与按是一对矛盾体,要想处理好并非易事。有的人写字一味地按,有的人只善于提,善按者线条厚拙但少灵动,善提者线条轻灵或近于浮滑。提与按这两种技巧比较而言,按易而提难。那么,书写过程中,提按要注意什么呢?

明代书家董其昌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法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所谓落笔先提得起者,总不外凌空起步,意在笔先,一到着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笔机到则笔势动、笔锋出,随倒随起,自无僵卧之病矣。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董其昌所说“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即指提按。提按,在转折处尤显得重要,不会提按,则偃笔僵卧纸上,没有节制,没有生杀,只会转死弯,则字了无生气,如僵尸卧床,朽木倒地。所以,在行笔过程中,尤其在转折处,一定要注意“提按”二字。

写字时,起止笔处往往按笔,行笔中用提笔,所以起收笔处重,中间轻,线条容易出现“中怯(害怕)”现象。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之病。”

何时当按,何时当提,提按的频率、速度是随书写时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我们往往在发笔处将笔下按,使笔一开始便偃卧纸上,这是对提按之法缺少领悟之故。董其昌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我们只有在书写过程中反复练习,用心体验,才能悟出其中的真谛。

二、使转

孙过庭《书谱》里所讲的: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平动是运用各种书写工具,书写任何文字都离不开的基本运动方式,所以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平动的用笔方式。可见使转是产生最早,在篆隶、草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笔法,同时对楷书和行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概念:使转是个统称,凡字的转折处均用之,使是直画与直画之直接的连接,转是直画与弧画以及弧画与弧画的连接。上笔是使的开始,下笔是转的结束,中间的搭接处为转。至于转法因人因习惯等各异。使转多用于草书,有两种说法。一说,把使、转拆开理解。另一说,把使转合一理解。但不管如何理解,普遍得到认可的是,由于草书的线条特点,需要通过笔画的灵动转换才能提高草书的笔画品质,结合点画顾盼,才能营造出草书的独特美感。

(二)使转的写法

1、变锋法

通过毛笔与纸张接触角度的变化,营造出中锋和侧锋的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使转,营造出饱满又富于变化的转折线条。基本操作方法是:侧锋引入——中锋行笔——侧锋转折——中锋收笔。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书写人的习惯灵活变化。

2、捻管法

古人总结出另外一种写法,即不改变毛笔和纸张的角度,通过手指捻管,轻微转动毛笔来完成使转,使线条更加流丽饱满的一种写法,但这种写法比较少人采用,也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只能靠书写人的心领神会。

东周晚期,篆书笔画已经完全成熟,如《墙盘》《白盘》《石鼓文》,这种画笔的特点是粗细较均匀,提按很少,转折处均为圆转,是典型的使转笔法。这种笔法在秦小篆中达到了极致。秦汉篆、隶都以使转笔法为主,魏晋六朝犹多古法,六朝以降,虽然提按渐渐成了主要笔法,但是使转之法却一直延续至今,并未被提按笔法所代替,相反,随着审美思潮的改变,在某些时期还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强化。

据《法书要录》卷一所收佚名《传授笔法人名》记述,笔法始自蔡邕,蔡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从用笔的基本方式看,从蔡邕到崔邈十几代延递相传的笔法主要是使转之法。《书断》云:(钟繇)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云:子敬之不逮逸少,犹逸少之不逮元常。为什么钟繇的楷书被公认高于羲、献,为楷书之最呢?因为钟繇天然第一,而羲之工夫虽胜于钟,但天然谢之。那么天然得于何处?一与结构有关,一与点画用笔有关。此处不论结构,单论用笔,孙过庭云: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可见使转纵横是钟书用笔的最大特点。与钟繇相比,王羲之的用笔中增加了提按的成分,有些圆转变成了方折,笔画渐趋平直,王献之以下,平直笔画更为增多,提按、折笔明显增加,至于僧虔,部分笔画的短部被强调、夸张。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所以,凡习草书者无不重使转之法,而篆隶本为使转笔法之祖,故习篆隶者也不能舍弃使转笔法。然而,楷书和行书则既可用使转之法,又可用提按之法,取舍之间,就鲜明地反映处时代和个人艺术追求之不同。

使转产生最早,在篆隶、草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笔法,同时对楷书和行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使转笔法用在曲折之处,其特点是暗过,不露棱角痕迹,圆而不方。不露棱角痕迹,就显得含蓄、深沉、有令人回味的余地。中国人是最讲含蓄的,也是最崇尚藏的,忌讳太露,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说人不要太显露自己,太显露了就会有危险。这种为人处世之道渗透于文艺领域,就是主张含蓄、隐藏,而反对刻露无遗。其实不但是中国,其他国家的文艺家也同样重视含蓄,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有限中蕴含无限。钱钟书先生曾引叔本华的一段话云:“作文妙处在说而不说。”同理,书法用笔含而不露,就能给欣赏者留下想像的余地,从而引人入胜。技巧越外露越显出浅薄。唐代楷书法度谨严,精美非常,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唐楷不及钟、王楷书,谓唐人新巧而晋人古雅。究其实质,晋人多用使转之法,转折处不露痕迹,故含蓄深沉,而唐楷则棱角太露,故浅薄,格调不高。所以今人参加比赛取唐楷很难入展。

使转笔法还有一个特点是圆。不露棱角痕迹自然就圆。圆则通、畅、婉。篆书多用使转之法,故篆尚婉而通;草书多用使转,故草贵流而畅。张旭以为书法之妙,妙在执笔,令其圆畅。

书法是一种表现生命形式的艺术,而生命的特征即是活,通畅是活的表现。书法是人的情感形式之外化,情感是流动不息的,故而书法的线条也应该是流动的、通畅无碍的。使转笔法的奥义就在于此。包世臣云:“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情性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故拟与察皆形质中事也。”人们常常说某某书作高古,某某书作新巧入俗,某某书作格调雅致,某某书作格调不高等等,似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有时让人莫名其妙,其实一切风格、性情皆如包氏所言,可由形质中察之。由使转、提按两种笔法之不同,甄别书法作品风格的质、妍,格调之高雅、流俗,于书法欣赏大有裨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用墨方法
书法中的翻笔是怎么的?
书法用笔到底有没有“古法”和“今法”的区别?
行草书法技巧
书法基础知识67问 - 书法入门
书法杂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