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痹证”治疗三步法

分享一则福建省武平县中医院骨伤科刘敬林的心得:

中医痹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近几年来,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患者愈来愈多。余老治疗痹证四十余载,结合临床与家传经验,提出以下看法。

中医痹证的病因,历来都是以《内经·痹论》“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作为痹证病因三要素。余老认为目前痹证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以前的不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食品中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等成分增多,发胖者居多,体质也随之改变,再加上气候变化、居室、工作环境的改变,临床症状也发生改变。现在单纯的脾肾阳虚痹证少见,一般都是脾阳虚加湿热、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同见、脾胃湿热、肝肾阴虚、阴虚血瘀等证型较为常见。《内经》中有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之称。又《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根据这些痹证的特点,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是局部疼痛或游走性疼痛;二是局部关节肿胀或重着,引起关节肢体功能障碍,屈伸不利。因此余老提出治疗痹证首先是止痛和恢复关节功能,其次是调理气血,恢复经脉之顺畅;第三是补虚,滋养脏腑之精血,以巩固疗效。

1、温经活血止痛是治疗痹证第一要法

痹证的成因以寒湿二邪为常见,引起的病变又是以“寒邪凝涩”、“经脉闭阻”为主,症状是以肌肉、关节、筋节等的酸胀、疼痛为主,若日久积深,寒湿与痰瘀凝滞于末梢关节或踝、髋、趾等处形成有形之物,呈梭形肿大之改变。痹证若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或肿胀酸软功能受限,不论其兼证的偏寒、偏热,在临床中都有一个特点:得热则痛减,得热则舒,遇冷痛剧。因此中医辨证论治上都是以温经止痛、温通行滞、温通渗湿为主,即以《金匮要略》乌头汤为主方,再结合偏寒、偏热、偏湿、偏瘀而加减。

2、调理气血是治疗痹证的第二步

余老认为导致痹证的根源是“本虚”,其症状表现为“标实”。风、寒、湿之气所以能深入经脉筋骨、甚至脏腑,是人体气血虚损所导致。故《内经》说“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疼痛、肿胀甚至麻木僵硬皆为“标实”的表现。我们在治疗上多以止痛为先,第二步则是在疼痛的基础上,采用标本兼顾的治法,这是巩固疗效的关键。很多病人不了解这一点,当疼痛缓解后即停药,结果不久又因外感、劳累等因素引起疼痛复发。实际上第二步调理气血很重要,即把止痛药和调理气血药结合起来,一般可继续服药3—6月,待疼痛、肿胀基本消失,舌苔转薄、口中和方可用补。

3、补虚是治疗痹证的根本

余老指出张景岳“诸痹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诸症”“是以治痹之法,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寒邪随去,如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强调痹证“本虚”的一面。在治疗风寒湿痹时,往往多用温经活血、温阳通络、温化寒湿之药,这些药确实能治疗痹证,但易耗伤阴津,故后期临床多见阴虚液衰,精血不足之象,所以强调要以峻补真阴之品以使气血流行,则虚热自退而疼痛解,此乃治本之法。

因此余老认为治疗痹证时应三步走,初期止痛,用药偏于辛温,不如此则不能止痛;中期则温通与调理气血并行;后期则以补虚收功。三者是可分而不可离,不能截然分开,是互相联系,但又各有侧重,不可偏执。

【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余庆阳批阅意见】

一、中医痹证含义

中医之痹证,众人多以为是风寒湿三邪导致的痹证,此乃《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首创。其实经二千余年的发展,中医痹证含义已大大拓展。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痹病(风寒湿痹)

特指风寒湿三气导致的痹病。

诊断狭义痹病应注意两点,其一,风寒湿邪所发挥的作用可各有轻重,但均同时遭受这3种病邪侵害;其二,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疾病的作用可各有不同,但应存在风寒湿邪的参与。

2、广义之痹

指无明显风寒湿邪参与,其他各种原因(包括邪盛、正虚、气机失调等)导致气血痹阻不通而引起的痹病。

二、中医痹证病因病机

痹证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

1、感受六淫之邪:正气虚损,卫气不固,腠理空疏,或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六淫之邪乘虚而入,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脉闭阻不通,而发痹病。素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寒从热化,为热痹。

2、饮食所伤: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成痹。

3、七情致瘀:以怒、思为多。怒则气逆,思则气结,两者均致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瘀血既成,阻滞脉络,而发痹病。

4、跌仆外伤:外伤日久不愈,或失治,血瘀久积不散,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演变为痹证。

三、中医痹证治疗原则

因风寒湿热之邪通常是引起本病的外在因素,所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是痹病常用的治则。由于正气虚是引起本病的内在因素,因此,和营卫、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也是主要治疗原则。因此,行痹还应结合养血,痛痹结合温阳,着痹结合补脾。

痹证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其病机是气血阻闭不通,不通则痛,所以通经络是各种痹病的通治之法。

罹病日久,气血周流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与外邪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胶结难愈,因而化痰软坚,活血化瘀就成为痹病夹痰夹瘀时常用的辅助治疗。

因此,中医治痹,并不简单分三步,其表现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只能在遵循大法基础上,因人、因时、因质、因证灵活处方。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风湿病概论
痹症”与风湿病
中医对痛风病的认识
名老中医经验集-娄多峰
关节疼痛是中医痹症范畴吗?朱春芳医生:需辨证施治才能更有效
【老中医绝不会告诉你,他自己都会收藏的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