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userphoto

2023.02.11 安徽

关注

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对吧。

这个原理包括三个要素,即“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在我们脑海中最直观最容易联想到就是财富、金钱或者黄金,抽象的理解为物质条件。

“上层建筑”可以理解为一个时期内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总状态,具体指各种形形色色社会形态,包括价值观、世界观、道德水平、宗教、文化、教育、科技水平、法律、制度等。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影响前者。

对于伟人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毫不怀疑,这一点我可以用自己所接受的整整二十年的全日制教育做担保,并用我花了十几年的业余时间所读的书为其证明。

我将这句话作为历史学十大原理中的第一条,就是对这个原理的高度认可和赞同,天地可鉴,日月为证。嘿嘿,有点严肃哦。

1.1 足食知礼

《管子· 牧民》里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段古文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我们古人的智慧,更说明早在26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表达出来了,只是表述简单明了朴素实在罢了。

财大气粗。

这个表述够直白、够朴素、够言简意赅了吧,仅仅四个字便形象地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变成通俗易懂的道理。

“仓廪实”、“ 衣食足”“财大” ≈“经济基础”。

“礼节”、“荣辱”“气粗” ≈“上层建筑”。

我一直佩服老祖宗的智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记得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一句台词:

“记着,他们爱钱,所以假装你拥有一座金矿,你就是他们眼中上流社会的人了。”

看到没有,只要经济基础够强,人的社会地位就大不同。

1.2 需求层次论

我一直有一个藏在心底的不成熟也不敢随便公开的认知:即地球上的人类,不管是生活在欧洲的欧罗巴人,还是生活在非洲的班图人;不管是居住在北美洛基山的印第安人,还是居住在南美亚马逊河畔的土著人。人类之间的智力差距是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轻易消除。

如果非要说人类智力有什么差距的话,那么只有经济基础的差距。如果读者对这一点有所怀疑,不妨读读《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我们的老祖宗充满了智慧,西方人也不是傻瓜笨蛋。

这个原理的创立者——马克思,不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西方人嘛。而且,两千年后,这个原理被另一位西方心理学家发扬光大,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斯洛。

在马斯洛金字塔般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处于塔底的是对衣、食、住、行、性的基本需求,当这些需求满足之后,才会逐渐上升,最终才能实现“高峰体验”,获得自我实现,真善美得以发挥。

很显然,最低的需求类似于经济基础,而更高的需求相当于上层建筑。

1.3 放之四海而皆准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人类会思考,对自己的行为能够有效控制,使之符合社会上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有思想”使人类在很大程度上从动物界脱颖而出,并最终与动物界分道扬镳,实现从“野蛮”到“文明”的飞跃。

我之所以说“很大程度上”而不是说“彻底”,因为在短暂的人类历史上,人性中兽性的一面时常出现。

因为人类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思考能力,使得任何理论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有的人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的人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有的人赞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有的人追求“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有的人相信“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有的人追寻“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的人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有的人振臂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明白了吧?

不管是老祖宗的“仓廪足而知而礼节”,还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亦或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论,所有这些揭示的是人性或者社会发展中的普遍规律,而不包括特例。

我一直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直到我明白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之后,我发现我错了。

古今中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信手拈来,只是真理被不断的包装,不断地被修饰而已。我们之所以不认可这些真理,或者被眼花扰乱的特例所迷惑,或者被纷扰复杂的历史假象所困惑。

比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的规律,而不能因短暂的历史假象被否定。同样,本文中所论述的历史学十大原理也是如此。

生活中,只有吃饱了穿暖了,我们才会注意礼义廉耻;同样,对于一个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人,不可能去做一个道德标兵。这是我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简单理解。也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应有之义!

从古至今,相隔千年,对人性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如此准确,这不能不让人在难眠之夜感慨万千。我常常在合书而眠未眠的深夜游思,并感慨良久。

1.4 高峰体验

现在是刷码消费时代,纸币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每每想到这一点,我都会对前半生中遇到的两次拾钱经历感慨不已。

第一次发生在改革春风迎面而来的97年,那一年我上初一。印象中一场大雪刚刚结束,天空忽明又暗,凛冽的寒风肆虐着大地。我穿着母亲花了好几个夜晚在煤油灯下给我做的臃肿的棉鞋,踩在雪后结了冰的泥泞小路上,往家赶。途中,在晶莹剔透的白色路面,一点耀眼的紫红,映入到我那被茫茫白雪蹂躏的几乎失去视觉的眼中,虽然只是一点点不起眼的紫红,但是在白一色的冰天雪地里,它显得格外耀眼。我好奇地走到紫红色斑点处,蹲下来仔细查看,竟然发现那是一张斜着对折在一起的五角的纸币,被冰封在薄冰之下。我兴奋地将手从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袄口袋中抽出来,小心翼翼地将冰块抠开,捏出被雪水浸湿的纸币。然后开心地加快了回家的步伐,以便早一点将这次意外收获所带来的好运尽快向家人炫耀一番。

多年后想起此事,我意识到那是我第一次捡钱,也是第一次脑海中没有丝毫想到过捡钱要归还的道理。

我坦白我不是个恶人,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走路不捡钱仿佛吃亏了一样。并且这种思想在那次捡钱之后好多年挥之不去,每次走路都低着头走,以便再次能有所收获。每当路过那个路口,总是下意识地向那个地方张望,希望奇迹再次发生。十年后,那条泥泞小路变成了水泥路,我依然对那个地方记忆犹新,直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

仓廪虚而不知荣辱。看到了吧,就发生在我的身上。

第二次拾钱是在我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的回校路上,得知成功上岸,心里开心加激动,便临时起意,决定到一年多以来自己为备考而时常去晨读的公园里寂静的一角。刚刚到达公园,还没来得睹物思念,便发现广场小径上躺着一个鼓起来的灰色麻布小袋子,便顺手捡了起来,封装袋口的黑色尼龙绳早已被摩的光滑,很显然这是一个被时常带在身边的小布袋。我拉开袋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能让任何人都难以自拔的百元钞票。我颤动着双手数了数,里面有七百五十六块钱,五张一百,三张五十,三张二十,四张十块,一张五块和一张一块的纸币。

看到这么多钱,心里难免有几丝担心和害怕,但物归原主的想法一直主导着我心慌意乱的复杂心情。然后我毫不犹豫坐在原地等待,直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而来,询问我有没有看到一个黑色的自制麻布钱包。在确认了里面的钱数和张数之后,我便毫不犹豫地将钱包交给老人,然后开开心心地返回校园。

回首往事,在得知自己考研成功的那一刻,我感觉全世界都是美丽的,总感觉自己不去做点好人好事,都有些不好意思一样。

我坦白我不是一个道德标兵,有时候也充满了自私之心,但是当时我捡到钱包的那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将钱包物归原主。那是我这一生捡到过最多的一次钱,也是第一次感受到马斯洛所说的顶峰时刻以及体会到了自我实现后的快感。

马斯洛所说的顶峰体验,我也曾体验过。

在今天捡到钱比登月还困难的时代,我们倒是经常捡到手机。纪年春季大年初一的中午,在大型超市里闲逛的我,在电梯前供顾客临时休息的黑色皮质座椅上,我便捡到一部系着可爱小狗的黑色手机,当我拿起手机,然后坐在休息椅上等待,以期失主赶来。足足半个小时后,对方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捡到了她的手机,我毫不犹豫地告诉她我所在的位置,然后看到了匆匆忙忙赶来取手机的母女二人。面对物归原主,很显然她们很激动,非要给我孩子塞一些吃的。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各自离开。

令人讽刺的是,八天后的初九,我和爱人带着孩子到公元游玩,刚到公园不久,因为气质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手机从口袋中顺出掉到沙坑中,因为一直忙着看护孩子,就没有注意。过来十来分钟后,才想起这一点,结果当我给对方打电话时,一直无人接听。后来,我发短信告诉对方,如果能归还手机给我们,我愿拿两百块以表谢意,再后来,手机关机了。

对于已经使用了三年多的千元手机——而且前置摄像头已坏,真不几个钱。但捡到手机的人很显然不想归还这个不值多少钱的手机。而对我妻子来说,手机中各种信息还有孩子的日常生活照片和视频,显然比手机本身更重要,还有就是失去手机后带来的种种不便。比如挂失手机、冻结各种账号等等。

在回家的路上,六岁的孩子天真地问我:

“爸爸,你捡到手机归还了别人,为什么捡到妈妈手机的人不归还给我们呢?”

思考许久之后,我回答说:

“捡到手机的人,也许正好需要一部手机。而我们已经有手机了,不需要别人的手机。”我继续说道:“以后你要是捡到别人的东西,要想着归还给别人,丢了东西的人一定会很着急,对吧。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公园也不能好好玩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也决定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在我看来,捡到手机不还的人,不一定是个坏人,极有可能是个生活比较困难的人,而对于那些生活条件相当优越的人来说,一般都会有拾金不昧的品格。

各位读者,你怎么认为,欢迎留言。

(本文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好哲学,终生受益(有续文11)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2019国考|常识积累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中,上层建筑不为经济基础服务,投机
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婚姻中,经济基础永远决定上层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