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凉西域:吕光传奇(五)苻坚出兵

《晋书》记载,“熙距战于贲仑城,为植所败。植时屯铁门,未至十余里,熙又率众先要之于遮留谷。”

“熙”是当时焉耆国王的名字,当时的焉耆国王都姓龙,所以这个焉耆国王叫龙熙,李柏文书里,至少有一封,就是给他写的。

龙熙率兵抵抗前凉的军队,与张植战于贲仑城,贲仑城,按照后人的考证,应该就在今天的库尔勒市。

但是贲仑城很快被张植击破,于是龙熙率领人马撤退到了遮留谷。

遮留谷,就是今天库尔勒市北、焉耆县西南的哈满沟,为今天焉耆县与库尔勒市的分界沟。这条全长20多公里的山谷,两面都是山崖,孔雀河从中流过,十分险要。这条沟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铁关谷,因为在沟的南端,便是著名的铁门关。

 ▲  今天的铁门关景区

铁门关这个地方现在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的一个景区,因为曾是从焉耆盆地进入南疆的咽喉,晋代的时候便在这里建了关卡,是为铁门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代阿古柏入侵之时,也曾在这里设立要塞。

当然,现在这里早已不是交通要道了,城关楼也是1989年仿照唐代风格修建的。 

顺便说一点题外话。

我最近一次去铁门关是2013年,当时在库尔勒市区恰好有半天闲暇,无事可做,便索性跑到了那里瞎转,当时正值初冬,整个山谷阒寂无声,树木凋零,一派萧索景色,见景区立了玄奘像与一些标识牌与石碑,看了几眼,立刻便发现了两处错误。

一处是在阿古柏曾经屯兵之地前,介绍中将阿古柏的浩罕国写成了浩泽国;一处是在一块石碑上用繁体字(当然你也可以表述为正体字)将山谷的“谷”写成了“穀”。

很多人只知道稻谷的“谷”繁体字为“穀”,所以写“山谷”繁体时,就想当然的也写成“穀”,却不知在繁体字里,山谷的“谷”就是现今的写法,只不过简化的时候,将“稻穀”的“穀”与之合并简化了,因而将山谷的“谷”写作“穀”就是闹了笑话,另外还有一个“榖”,指的是一种树木,树皮可用来制作宣纸。与“稻穀”的“穀”非常相像,区别只在于左下部首一为“禾”,一为“木”。

后来我在网上发了一个贴指出了这两处错误,记得景区方面与我联系了一下,表示要修改,只是至今再也未去过,想必也应该早已更正。

之所以在此多说两句,大约也是那时起,我觉得新疆人自己都不了解新疆的历史,一个景区的文字,自上而下层层把关,竟然浩罕也能错作浩泽,便隐约有了与更多人分享新疆历史的念头,促成了今天的这些文字。

当年的焉耆国王龙熙率兵埋伏在铁门关的山谷之中,等待着张植进入埋伏圈。而张植率军来到山谷前,就驻扎在铁门关前。准备进入,却总感觉不大对劲,琢磨了一下遮留谷这个名字,心里忽然有了不详的预感。

遮,有着隐蔽、遮盖、拦住的意思;而留,自然是停止、遗留的意思。所以遮留谷这个名字,就有了伏兵藏于其中,阻止前进之意。当然,再往深了想,遮和留也可以理解为将前凉将士消灭后,掩盖、遗留在这里的意思

所以当时有人便对张植说:“汉祖畏于柏人,岑彭死于彭亡,今谷名遮留,殆将有伏?”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年汉高祖不敢留在柏人,岑彭丧命于彭亡,现在这个山谷名叫遮留,差不多是有伏兵吧?

这句话里也用了两个典故,都和地名有关。

“汉祖畏于柏人”,讲的是汉高祖刘邦不在柏人这个地方住宿的故事。

我们知道,刘邦是个古惑仔的带头大哥出身,即使后来当了皇帝,也还是一身地痞流氓气,最为著名行为之一,就是摘下儒生的帽子,当面往里面撒尿。要知道儒家是非常重视衣冠的,孔子认为衣冠是礼的表现,更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整个中国历史上,对于衣冠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的衣冠,代表着不同的身份。

 ▲  人民艺术家陈道明老师扮演的刘邦,地痞流氓劲儿还是有一点的

今天我们的语言里依然保留着很多和衣冠有关的词语,表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衣冠的特殊地位,比如:冠冕堂皇、冠盖云集、挂冠而去、衣冠楚楚、衣冠禽兽、沐猴而冠,等等

而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就是因为与人对砍的时候,帽子掉了,因而立即停下打斗,按照儒家礼仪规范,一丝不苟地戴帽子,才被对方趁机给砍成了肉酱,所谓“君子死而冠不免”。

 ▲  古人绘制的子路像,因为头上的冠而丧命

由此可见儒家对“冠”的重视程度,即使是被人剁成饺子馅,也不能对帽子不重视。

但刘邦根本管这一套。

据说刘邦早期很不喜欢儒生,所以对前来找他的儒生,不仅动不动就破口大骂,而且一不高兴,顺手就会摘下儒生的帽子往里面尿一泡。所以对刘邦这样一个人来说,对下属打来骂去的,根本没有什么尊重一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而在刘邦称帝后,有一次路过自己一个女婿的地盘,便对他的这个女婿呼来喝去,骂骂咧咧,根本不当回事儿,刘邦的这个女婿倒是没有因此对自己的老丈人不满,但这个女婿的手下却不愿意了,便准备刺杀刘邦,为主人雪耻。

刘邦的这个女婿叫张敖,是张耳的儿子,而张耳,则最初与刘邦的资历差不多,都是一同反秦的将领。陈胜大泽乡起义后,张耳与自己的好基友陈馀投奔了陈胜,成为陈胜手下的将领,各自领兵与秦军开打,但是后来有一次张耳被秦军包围,求救于陈馀,陈馀却因为没把握而按兵不动,最终导致两个好基友反目。

再往后,各路豪杰反秦后进行资源整合,项羽成为各路反秦队伍的盟主,封了十八个王,即所谓十八路诸侯,其中刘邦作为一支力量被封为汉王,而张耳则被封为常山王。

没想到这件事儿又引起了陈馀的不满,因为陈馀觉得自己的资历与张耳一样,但却只是被项羽封了个侯,因此秘密联合自封为齐王的田荣,攻击张耳,张耳被陈馀击败后逃亡,踅摸了一圈,也只有刘邦看起来比较靠谱,所以就投奔了刘邦,成为了刘邦的手下,而刘邦则也对张耳很是优待。

 ▲  影视剧中张耳的形象

 三年后,刘邦派手下头号大将韩信与张耳一道攻打陈馀,韩信背靠河水布阵,不留退路,被陈馀的部队嘲笑,谁知人家韩信要的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击溃陈馀,陈馀被杀。随后,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两年后,张耳去世,张耳的儿子张敖袭承赵王,刘邦将自己的长公主鲁元公主嫁给了张敖。

又过了两年,刘邦有一次路过张敖的封地,张敖自然是对这个老丈人恭恭敬敬,亲自端茶送水,但是刘邦“箕踞”而坐,就是岔着两条腿像个簸箕一样坐着,这在当时是非常不礼貌的坐姿,当时的正规坐姿都是跪在地上,屁股坐在脚后跟上,今天我们看日、韩,还有这样的传统。

当时刘邦不仅“箕踞”而坐,而且还对张敖非常轻视,张口就骂。这样,张敖的手下贯高、赵午等人就对刘邦非常不满。

这些人都是张耳的老部下,虽然都一把年纪了,但都是豪侠之人,脾气暴,所以向张敖就建议杀了刘邦。

张敖大吃一惊,坚决表示反对,将自己的手指咬出血说,你们胡说什么啊这是?我老爸当年的一切都是高祖给打回来的,再别说这种话了。

不过贯高、赵午这些人咽不下这口气,没办法,就是这么刚的老男人,因此秘密商议背着张敖刺杀刘邦。

第二年,刘邦再次路过张敖的封地时,路过一个叫柏人的县,准备在这里住宿。这个地方今天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隆尧县。而贯高等人则安排刺客藏在客馆的夹壁中,计划是晚上找机会刺杀刘邦。

 ▲  今天的柏人城遗址

刘邦到了柏人县的客馆后,忽然觉得心惊肉跳,心绪不宁,于是问手下,这个县叫什么名字?手下说:叫柏人。

刘邦说:柏人,就是逼迫人。还是别在这里过夜了。于是离去,躲过了一劫。

在古汉语中,“柏”与“迫”相通。

当然后来这件事儿被贯高的仇人告发,刘邦大怒,以为是张敖指使,便将张敖等人逮捕,而贯高则受尽酷刑,始终为张敖鸣冤,独揽罪责。最终案情大白,刘邦不仅赦免了张敖,而且对贯高重情重义的为人也很欣赏,但是贯高却认为自己没脸再见刘邦,自刎而死。

正因为如此,后来刘邦对张敖的这些手下都很看重,全都进行了重用,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刘邦流氓归流氓,但还真不愧是当带头大哥的,很有豪侠之气。

 ▲  古人绘制的汉高祖刘邦

 而“岑彭死于彭亡”,则讲的是东汉大将岑彭命丧于彭亡这个地方的故事。

岑彭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下大将,屡立战功。在刘秀的开国功勋“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六。

岑彭后来被刘秀派往蜀郡,去攻打在那里割据称帝的公孙述,在打到离成都还有几十里的地方时,大军驻扎在一个叫彭亡的地方。当时岑彭听到这个地名就心中不悦,便打算另寻他处驻扎,但当时天色已晚,再临时换地方显然已来不及,岑彭便只得在彭亡驻扎。

而公孙述此时派遣了一名刺客,来到岑彭大营中,谎称自己是逃亡的奴仆,前来投降效力。岑彭估计也没多想,收留了此人。结果当天夜里,岑彭便被这名刺客刺杀而死。

 ▲  后人绘制的岑彭像

这两个典故都是恰好地名与事件巧合,其实这样的事儿后来也时有所闻,比如曾广为人知的戴笠之死,就是如此。戴笠字雨农,结果最后是飞机撞在了岱(戴)山上,戴雨农摔死在了困雨沟。

所以当有人怀疑遮留谷这个名字预示藏有伏兵后,张植也觉得有道理,于是便没有贸然前进,而是单身一人一骑进入了山谷侦查,所谓“单骑尝之”,结果一进去果然发现了龙熙伏兵。

 ▲  今天的“遮留谷”

确定有伏兵之后,张植立刻指挥军队,再次于遮留谷与龙熙激战,最终击败龙熙。这回龙熙被彻底打服,于是“率群下四万人肉袒降于宣”。就是率领手下四万人,脱去上衣,向刺史杨宣的队伍投降。

“肉袒”,是古人表示服罪的一种方式。

这样,张骏的前凉政权逐一征服了西域的鄯善、龟兹、焉耆、于阗等城邦,终于恢复了汉晋以来对西域的管控。所谓“西跨葱岭”,就是向西一直跨过了帕米尔高原。

 ▲  拥有西域的前凉

公元346年,张骏去世,传位给次子张重华,因为张骏时期收留了内陆大量汉人前往凉州避难定居,凉州的教育、文化、经济也发展的相对不错,所以张骏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积贤君”。

继位的张重华只活了27岁,死后传位给自己10岁的儿子张耀灵。这样一来,历史上一再上演的孤儿寡母受制于权臣的场景便再度上演。

这回出现在C位的是张骏的长子,张重华的哥哥张祚。

张祚因为并非嫡出,因而张骏将位子传给了张重华而没给他,谁知道张重华命短早逝,这就让张祚看到了机会。

《晋书》记载张祚“博学雄武,有政事之才”,但不幸的是,荒淫残暴,德不配才。张祚夺权的步骤是先与张重华的生母,也就是自己老爸的正妻马氏,勾搭在了一起。

《晋书》记载是“烝重华母马氏”。

“烝”(zhēng)的意思是火气上行,又引申出冬季祭天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蒸馒头、蒸包子的蒸。

但是“烝”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就是表示娶了父亲的妻妾或者兄长的妻妾,因为“火气上行”嘛,自己老爸的妻妾或者兄长的妻妾都为上啊。

先秦以前,“烝”较为常见,自己的老爸死了,只要不是自己的生母,其他的妻妾都可以继承,自己的老哥死了,所有的嫂子也能照单全收。

这个也好理解,首先上古时期人口少,增加人口出生率是第一要务,没人什么都没有。因为从理论上讲,一个雄性可以一年365天每天都可以开展生育工作,但雌性则一旦受孕,一两年内都只能是一胎,所以如果自己老爸、哥哥不在了,那么他们的妻妾都不能浪费;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如果女人守寡,没有男性养家、保护,基本就活不下去,所以寡妇再被自己的非亲生儿子或者小叔子娶了,其实是为了活下去而形成的习惯。

在游牧地区,这一点尤为明显,如果家里没有男人的话,光每年的几次转场,都没法转。正因为如此,虽然华夏地区先秦以后不再有“烝”了,但是游牧民族却依然保留着,比如西汉的细君公主和亲嫁到了乌孙,就是先嫁给了昆莫(汗王)猎骄靡。猎骄靡死后又嫁给猎骄靡继任的孙子军须靡。而家喻户晓的王昭君,和亲匈奴,更是嫁了父子三任单于。

 ▲  今天的细君公主雕塑

正是因为华夏在先秦之后不再“烝”,所以这个“烝”在先秦之后再出现,意思其实就是指乱伦。也因为“烝”有了这些意思,所以后来又创造了个“蒸”字来专指蒸馒头包子什么的,以进行区别。

马氏虽然不是张祚的生母,但按照伦理上说,则是张祚的“母后”,所以无疑是“烝”了。

张重华死后继位的是十岁的儿子张曜灵,张祚以伯父身份摄政,随后废掉自己的侄子,自任大将军、大都督、凉州牧、凉公,一个月后着便自称凉王,正式篡位。篡位后的张祚是对自己老爸张骏、弟弟张重华的妻妾以及他们的“未嫁子女”没一个放过的,全部收到自己的后宫,所谓“无不暴乱”,所以我们看张祚最初与马氏勾搭成奸还真不是仅仅为了上位而“献身”,人家还真是好这一口。

因为张祚荒淫与暴虐的一系列行为,所以很快就遭遇到前凉众多将领的征讨,打算废张祚而再立张曜灵。

公元355年,河州刺史张瓘起兵攻讨张祚,而张祚则立即派人将侄子张曜灵杀死后埋于沙坑。

当年闰九月,张瓘攻破前凉都城姑臧。而最后关头的张祚则“按剑殿上,大呼,令左右死战”,但却无人响应。

张祚之死很狗血,但《晋书》记载的很简略,只有四个字“于是被杀”。《魏书》则记载的比较详细,说是张骏的一个心腹最后关头叛变,给张祚来了一戟,刺伤了张祚的额头。张祚仓皇逃入后殿,撞上了自己的厨子徐黑,但没想到自己的厨子也早就看他不顺眼,憋着要杀他。最终徐黑大厨将张祚杀死,只是不知道是不是用菜刀给剁死的。

张祚死后,“枭其首,宣示内外,暴尸道左”。就是把脑袋剁下来后示众,尸体则扔在路边。

张祚之后,张重华的幼子张玄靓被臣子推上帝位,而这个张玄靓才7岁,等到张玄靓14岁时,张骏的又一个儿子张天锡,也就是张祚和张重华的弟弟再度重演杀侄夺权的一幕,登上权位。

我们如果还记得前面情节的话,应该不会忘了张茂当年辅佐张骏之时,要张家后人和睦相爱。话犹在耳,子孙们却早已自相残杀的不亦乐乎了。

张天锡在位14年后,东边已经是苻坚的前秦了,公元376年,苻坚发兵,派手下将领苟苌(cháng)、梁熙、姚苌等于当年八月,率兵十三万攻打前凉,张天锡投降,前秦一统北方。

 ▲  公元381年的前秦版图

对于张天锡,苻坚封其为归义侯,还给了一个北部尚书的官职,十六国时期,各个政权的官制比较乱,比如很多政权除了有汉晋的各种官职外,也还都有单于、左、右贤王等匈奴政权的官职。而尚书则是五花八门。北部尚书,理论上是管理北部的胡人,但估计张天锡这样的,也就是挂个名而已

苻坚将张天锡家族连同凉州的大族七千多户都迁到了长安,放在身边盯着。任命西征的将领之一梁熙为凉州刺史,镇守凉州都城姑臧,并任命一个高昌的本地人杨翰为高昌郡的太守。

杨翰,有些地方也写作杨幹。

在梁熙任凉州刺史后的第二年,按照苻坚的旨意,梁熙派遣使者,带着内陆的丝绢,向西域各城邦国进行宣抚,告知西域各城邦,凉州已经换了主人。西域因而来了十来个城邦,到长安朝觐苻坚。进献了五百余种礼物,而当时的大宛,按照以往朝代的惯例,也给苻坚带来了汗血马。但是苻坚却对此进行了拒绝,《晋书》记载,当时苻坚说:汉文帝当年退回进献的千里马,使我由衷敬佩。我要以汉文帝为榜样,退还这次所有进献的千里马。

大宛(yuān)不是大碗,位置在今天的费尔干纳盆地,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武帝得知大宛出产汗血宝马,因而派使节带了“千金”,而且还带了一匹用金子铸的马,前去大宛购马,但没想到人家不给卖。

大宛的国王认为大宛的汗血马是自己的国宝,怎能随随便便给人卖?而且汉朝是个什么玩意儿人家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汉朝与大宛相隔万里。这么远的距离,就不给你卖,你还能飞过来咬我咋地?

 ▲  汉帝国与大宛的位置

《史记》与《汉书》记载,当时的“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就是汉使发了脾气,怒骂大宛,临了还把带来的金马给砸了。

我们也搞不懂这个汉使为什么要把好好地一个金马给砸了,是因为人家嫌弃我们的铸造工艺?因而感到受了侮辱,所以砸碎不要了?还是整匹的金马不好带,砸碎了好带?

反正汉使骂大宛、砸金马后,也惹怒了大宛,因而派人截杀了汉朝使节,这下该轮到汉武帝大怒了,汉武帝于是组织大军,封自己的一个大舅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远征大宛。

 ▲  今天位于连云港灌南县的李广利像,好像头和身子的比例不大对,表情动作也颇为怪异,浓烈的山寨农家乐风格扑面而来

贰师将军,不是说李广利比较二,而是指去攻打贰师城,夺取汗血马。贰师,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

汉廷总共前前后后用了十万大军,两次出兵,终于使大宛臣服,杀了他们的国王谢罪,献出宝马。从那以后,大宛前往中原朝觐,进献汗血马便成为惯例。

汉武帝是为了宝马不惜万里远征,而汉武帝的爷爷汉文帝却刚好相反,其在位时,有一次有人进献千里马,汉文帝却拒绝接受。说:“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

意思是我作为一个天子,每次出行,前面有鸾旗开道。后面有从属车辆殿后,每天最多也就是走个五十里路,如果率领军队出行的话,也就是每天走三十里。朕坐上千里马,跑那么快干啥?一个人跑在前面?

于是汉文帝不仅不接受进献的千里马,而且还给献马人路费,并下诏告知天下,自己不接受进献之物,以后全国各地都不要来进献物品。

苻坚所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而且苻坚不仅不要大宛进献的汗血马,还令群臣写“止马诗”,也就是下达命题作文。让大家以停止进献马为题,交作业。命令下达后,大家一通操作猛如虎,最终共有400多人交上了《止马诗》。

苻坚将这些诗整理后,派人到西域给各个城邦国发送,意思是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爱惜物力,宽厚仁慈。

400多人写,一共写了多少首,史书没有记载,但肯定是不止400首,因为某个人如果一口气写个十首八首,长篇组诗什么的,也毫不意外。不过我们都有经验,通常来说,但凡是命题作文的,差不多都是应景之作,很难有佳作产生。大概也是这个原因,这400多人写的不知道多少首《止马诗》一首也没有流传下来。至少今天是没有发现,说不定哪天在新疆什么地方能出土几首也不一定。

然而,对于苻坚退还汗血马这件事儿,我们稍微琢磨一下就能发现,汉文帝不要千里马与苻坚不要汗血马其实是两回事儿。

汉文帝时期,中央政权完全就不知道西域那边有什么,根本没有和那边的各个城邦国发生过什么联系,整个西域的探索要等到他孙子汉武帝才开始。所以汉文帝不要马,是针对国内的,换句话说,是爱惜自己的国力和子民。

但是汗血马则不是,这是外邦进献的,这种进献实际上是表示一种臣属关系,是一种外交,代表对宗主国的忠诚。更重要的是从汉武帝开始,要求进献汗血马,更有实际的意义,就是改良中原的马种,用于军事。

 ▲  汗血马

所以苻坚的这一行为就与汉文帝有了本质的不同。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苻坚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笼络西域诸国,但问题是笼络的方法多的是,比如给朝觐进献的藩属,赏赐以中原的丝绸绢帛什么的,而且还可以超出你进献物品的价值,让对方稳赚不赔,实际上历朝历代就是这么做的。

因此苻坚这么做就颇有些没必要了。

我们看史料,也就是在苻坚退还大宛的汗血马,写《止马诗》的四年后,西域的车师前部王弥窴、鄯善王休密驮,在再一次觐见苻坚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大宛诸国虽通贡献,然诚节未纯,请祈依汉置都护故事。若王师出关,请为乡导。”

就是说大宛诸国虽然也来给您进献,但是忠诚度不高,请您按照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的惯例,重新在西域设置都护。如果王师出关西征西域,那么我们愿为向导。

车师前部王与鄯善王的这段话,最终促使了苻坚决定远征西域。

或者,正是因为苻坚停止了大宛进献汗血马后发现,这样做不仅没有得到大宛诸国的感激与忠诚,反而导致了大宛诸国对自己的疏离,因而决定出兵西域。

那么车师前部,就是今天的吐鲁番的交河故城一带。

 ▲  车师前部的王城,今天的交河故城

车师分为前部和后部,后部在今天北疆的吉木萨尔县一带,车师前后部隔着天山,以车师古道相连。今天,车师古道也是新疆一条著名的户外徒步线路。

虽然此时吐鲁番早已是高昌郡,但是这个车师前部王却一直都存在,而且一直存在到了北魏时期。

车师前部的王的名字为弥窴,这个窴字,比较冷僻,更麻烦的是它有三个读音,分别为tián、diān和 yǎn,那么这个车师前部王的“窴”到底是发什么音呢?

“窴”字的三个音韵母相同,应该是从一个音演化出来的。考虑到于阗这个译音在古时候也会被译写为于窴,所以读作tián应该问题不大。

顺便说一句,我看到现在有些文章将这个字写作“寘”,这个字则是放置的“置”的异体字。“窴”与“寘”的区别是一个宝盖头,一个穴字头。

一般认为,苻坚出兵西域,除了建立宏图霸业的志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得到一个人:鸠摩罗什。

那么鸠摩罗什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需要几千里外的一个皇帝如此惦记呢?

对佛教历史稍微熟悉的人,都会知道鸠摩罗什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而在当年,鸠摩罗什不仅已经是西域的一代高僧,而且其声名早已远博中原。对于苻坚来说,征服,不仅仅是武力上的,更需要在思想上形成统一,必须要寻找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来巩固前秦政权,维护政权的稳定。

而佛教,正好符合苻坚的需求。

《晋书》记载,苻坚决定远征西域后,任命了一位氐人将领为主帅,这个人,正是和他一起推翻苻生的吕婆楼之子:吕光。

而这位吕光,恰恰还是王猛所十分看重和提拔推荐的。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王猛还真没有看错人。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将军大胜凯旋回朝,半路得知皇帝驾崩,于是立刻宣布建朝称帝!
吕光是如何建立起后凉的?吕光的结局如何?
东晋十六国之七·后凉
吕光创立后凉:系中国史上第一个真正太上皇|西域|后凉|吕光
后凉:靠军事霸权建立的短命国家,谈谈其快速覆灭的原因
吕光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