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伤寒论》到《红楼梦》,看看历史真实的中医诊病

导语 | preface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望”指观察,“闻”指聆听,“问”指询问,“切”指切脉。这四种诊病方法相互补充,可以精准的判断疾病,两千余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大家对“望闻问切”耳熟能详,临床中也会熟悉应用,却似乎很少有人重视这四种诊法的主次先后。

所以,我们在中医诊病时经常会看见各种各样的场景:

1

问-问-问-望

我总是问个不休,你到底是什么病?

2

问-闻-切

病人太多了,多到顾不得仔细看一眼,忙的心里只剩下病,眼里却没有病人,可是这样真的好吗?虽然头也不抬的认真开药,可是能否保证笔下会是一张妙方?

3

望-问-闻

差点忘了,来,再把把脉。如果把切脉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那距离真正的中医就渐行渐远了。

4

望-问-闻-切

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诊病流程吧。Bingo~上面3种都是错误示范。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中医诊病该是什么样子呢?

先看远一些的,汉·《伤寒杂病论》,其医学地位毋庸赘述。我想说的是虽然它医理深奥、晦涩难懂,但了解它的人们会发现,《伤寒杂病论》其实是一本临床病案记实录,有很强的纪实性质,所以从深奥的条文里,能够非常明显的反映出张仲景的诊病方法与流程。

《伤寒论》中的多数病症其实是作者观察出来,而不是询问出来的,通过《伤寒论》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张仲景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冷静而精准的判断力,以及他惜字如金的语言风格。

《伤寒论》诊病第一位的是望诊,书中有“上工望而知之”之说。一眼看过去会得到很多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往往是最真实最客观的,患者是男性或者女性、高或者矮、胖或者瘦、性格是内向或者外向,面色是白或者红,身体是强壮或者虚弱等等,这些都是打眼一看就能得到的。

拿其中有趣的例子一睹为快:

“患者家人来请医生,说:病人发热,非常烦躁。次日医生到了,发现病人面向墙壁而卧。据此可判断,此时热已退。”(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病人正在大热烦躁时,一定不会面向墙壁而卧的。)

“医生把脉时,患者欠身相迎,往往无(重)病,呻吟者,有(重)病,坐下呈俯卧状者,是短气病,坐下时一脚垂地者,是腰痛病,双手护腹,就像抱着卵状物者,是心痛病。”

“患者听说医生到了,并没有惊起,反而斜眼偷看,欲言又止,诊脉时吞咽唾沫者,这是诈病。”

善于观察是最高明医生的必备技能。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即言此也。

第二位的是切诊。虽然讲四诊合参,但是,脉诊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很多时候甚至直接以脉定病,以脉定方,以脉定药。

其实症状有时会骗人的,一方面,患者表述不一定准确,另一方面,医生采集病史往往夹杂主观意识,无形之中,会使最真实的病情有所偏差。而脉象多数不会骗人,一个虚弱的病情,病人是伪装不出强盛的脉象,反之亦然。

历代中医都非常重视诊脉,只是切脉作为诊病法中技术要求最高的技能,难掌握,不好用,以至于近现代一来,对诊脉越来越轻视,越来越陌生,甚至于有时候脉诊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加性的诊病技能。中医难就难在这些地方,不好普遍推广、不易被人接受也在这些地方。

善诊脉者,一定是一名真正的中医。经曰: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即言此也。

第三位的是闻诊,就是要善于聆听,善于聆听,重视闻诊,表示了是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医生为中心,这样得到的信息才会更客观。另外,闻诊比问诊更重要的,是能听到到患者的言外之意,这一点非常关键,言外之意往往是患者的真实意图, 这是精确判断疾病所必需的。

好的医生,一定是一位好的聆听者。经曰:闻而知之谓之圣。

第四位的是问诊,通过前面的望诊、切诊、闻诊三步,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信息,这时候要对你所掌握的信息做一些补充,做一些梳理,通过询问一些阴性的症状体征来做鉴别,最后对病情作出最终的判断。相比较望诊、切诊、闻诊而言,问诊显得就比较次要了。

经曰:问而知之谓之工。

概括来说,善于望诊的医生,是神仙级的,善于闻诊的医生,是圣人级的,只会问诊的,是工匠级的。

很有趣的是,中医四诊,虽然最早可以追溯至2500年以前,但是这种古老的诊病法,因为简单实用有效,几千年来以其固有的模式,几乎一成不变的延续后世,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到了距我们较近的清代,依然继续沿用着这种最传统的诊病方法。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有很多描述当时诊治疾病的细节,非常详尽的病案,真实还原了清代医生的诊病治病过程。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张太医进了贾蓉居室,见了秦氏。贾蓉道:请先生坐下,让我把贱内的病症说一说再看脉如何?那先生到:依小弟的意思,先看过脉再说为是...如今看了脉息,看小弟说的是不是,再将这些日子的病势讲一讲,大家斟酌一个方儿...于是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拉着袖口,露出脉来。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了半刻的功夫,方换过左手,亦复如是。诊毕脉息,说道:“我们外边坐罢。”

“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息,应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或以这个脉为喜脉,小弟不敢从其教也。”

“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太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旁边一个贴身服侍的婆子道: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

很明显,清代的诊病同样非常重视脉诊,也能看出当时的医生对诊脉的娴熟把握,在病案中能体现出医生对病源、病根的深究,以及对病人本身的重视,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些症状等外在的表现。

正如两千年前的医生一样,清代的医生们,仍然是通过细心的洞察力、高超的诊脉技巧,谦恭的聆听,以及补充性的询问,以脉推理,以理推病,由病及人,深究病源,最后做出精准的诊断。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除了需要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脉法,更需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慧眼,和悲悯世人的胸怀。也只有这样,方能锤炼得出一位真正高明的医生。

斗转星移,一晃至今,世界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中医,还是那一个老头、一个枕头、三个指头,不免显得有些丑陋了。于是,各种东施效颦,各种邯郸学步、各种削足适履,走到最后,却发现,连那三个指头也给弄丢了。岂不知东施虽丑,却很健康,西施之颦,不成想原是因为“病心而颦”,何效之有?到终了还是那句老话:只有最好的继承才能有最好的发展。我想还是先从告别“问问问”医生开始吧。

陕西百姓健康网综合整理

来源 /西安市中医医院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诊断儿科病时的闻诊与切诊
中医的诊断 (望.闻.问.切)|祖传四代名医杨晋
古代中医入门书《医镜》是如何看脉诊的……
品读经典丨蒋勋细说红楼梦:第十回(下)
《红楼梦》赏析 秦可卿的病是心病 张太医论病及药方有什么奥妙
听声音辨病的闻诊,通电话纠正药方一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