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厚重历史托起沈北新区
(2008-08-16 17:55:07)

百余处古迹记录悠久历史 厚重历史托起沈北新区

----我的家乡系列之一

    2006年3月1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新城子区和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合并,成立沈北新区。新区总面积83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万。为进一步加快沈北大开发的步伐,充分体现区域特点,市委、市政府又于4月24日做出决定,合并沈北新区境内沈阳辉山农高区、沈阳道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虎石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蒲河新城,面积270平方公里,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成聚集人口100万,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生态新城。
  百余处古迹遗存记录悠久历史
  沈北新区内发现文物古迹遗存百余处,既有马刚中寺村出土的几万年前古生物化石,也有全胜堡、侯三家子、前坟堡等距今数千年的原始社会人类遗址遗物。
  清政权兴起并迁都沈阳后,这里成为清太祖、太宗皇帝经常驾临之处。他们曾率八旗大臣于东部山区集体狩猎演武,也曾在蒲河城外的山岗上举行与蒙古贵族通婚联姻的会亲大宴。后来,这里的东部山区和西部平原,又分别形成多处满、锡伯等少数民族同胞的聚居村落,增加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色彩。清代末年,著名爱国将领左宝贵为使百姓少受洪灾之苦,在七星山下修筑辽河大堤,至今遗迹尚存。78年前,中国共产党沈北区委在这里诞生,播撒下革命的火种。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辽沈战役的战略要冲,至今保留在七星山上的军事要塞群,就是当年战火硝烟中留下的实物见证。
  七星山:酷似北斗七星落地
  七星山位于沈北新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境内,占地约6平方公里,南距沈阳市区30公里,西与新民市接壤,北与法库县隔辽河相望。七星山形成于侏罗纪末期,方圆40公里之内一山突起,空中俯瞰大小七个山头,酷似北斗七星落地,故而得名。七个山头从北向南依次为天枢(东长条山)、天璇(西长条山)、天玑(孟家敦)、天权(馒头山)、玉衡(塔山)、开阳(南山)、摇光(罗圈塔山)。按天文学的观点,北斗七星的天文图像为头北尾南的正勺子形,而七星山却是头北尾南的反勺子形。
  七星山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各种针阔叶树木覆盖其间,植被覆盖率达58%%,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黄菠萝在这里茂密生长,占七星山植被总量的5%%。悠悠的辽河水从七星山脚下流过,更为七星山增添了无限风光,自古就有“塔影遥开山雾重,笛声清澈水风凉”的赞誉。
  七星山现存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劳动工具、辽金时期的双州古城、明代长城遗址及同时代的烽火台三座(苏家台、白家、柳壕台)、目前全国仅存的明代军堡遗址———十方寺军堡(当时驻军301人,驻军首领为金紫浩)、现存清代修建的辽河历史上第一道防汛大堤遗址、记载清代著名将领左宝贵主持修建该大堤的完好无损的记事石碑、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井一座。
  蒲河城:皇太极与明军在此激战
  蒲河城遗址距沈阳市区不远,在新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遗址所在地。钻进一片玉米地,一处古城墙遗址展现在记者面前。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蒲河城遗址进行文物勘探和发掘时,出土了青铜时代的夹砂陶鬲足等,说明在3500年前左右蒲河就有人类定居了。
  根据考古专家的考证,1000多年前,这里是完整的蒲河古城,因在蒲河附近而得名。虽年代久远,但古城遗址尚存。早在明代,蒲河就已成为驻扎军队、屯积军粮和武器的重要军事营垒。1437年(明朝正统二年)蒲河开始设千户所,隶属沈阳中卫,1439年修筑城堡。城堡规模:周围725丈4尺,池深1丈,阔2丈,有南北城门。城东南设有教军场,有官军745人,军马988匹。沿边设有墩台15座,有瞭守官司员76人。治所东设御都司,西有备御公署,治所内筑军器局所仓、预备仓等储备库。1534年,御史常时平在城内建蒲阳书院,是蒲河两岸学子读书和名师讲学的场所。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此曾与明军展开角逐。1620年8月21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率军直抵蒲河城。明军将领韩原善率兵两千镇守蒲河,蒲河失陷,败退过程中,遇辽东经略熊廷弼率兵一万前来增援,合兵大败后金军,夺回了蒲河城。根据《满族大辞典》蒲河城条:“明曾设蒲河中左卫千户所,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抚降该城。清入关后,隶盛京副都统镶白旗屯界。”
  此城堡当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比较兴盛,堪称辽东十八城之一。历史上有记载的蒲河城建城的准确时间是明代正统年间,在辽代土城的基础上修建了砖城,同时修建的还有石佛辽城和依路辽城。蒲河城在清中期进行了改筑,加宽城墙一米,并建了钟鼓楼,在解放初期还留有一座钟楼。
  时家寨净居院舍利塔
  站在七星山脚下,便能看到位于七星山顶峰的舍利塔,由于山顶上建筑物并不是很多,因此显得格外醒目。据考古专家考证,该塔始建于辽代咸雍十年(1074年)。
  该塔为六角七层实心密檐砖塔:塔角为圆形倚柱,正中有佛龛,两侧有肋侍,上有宝盖、飞天斗拱等。
  1982年,对其地宫进行发掘时,出土有辽代石、铁、银、金套函各一件,其内盛有大小103粒水晶、珍珠、玛瑙、舍利子等,石碑两侧上镌刻有资助建塔人员姓氏及该塔建筑年代。该塔比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晚建30年,系原七星山上辽双州双城县时家寨净居院主持修建,从铭文可知,参加捐钱建塔的官员、沙门、僧尼、百姓、工匠有250余人。
  玉米地里的双州城
  双州城址位于七星山脚下,处于大片玉米地包围之中,如果不是在专家的带领之下,一般人很难判断出这里当年就是双州城。不过,站到高处之后,双州城的轮廓就清晰显现出来了。城址规模不大,但保存较完好。墙基四壁尚存,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90米。城墙系夯筑而成,墙厚度为6米左右,现残存高度为2至4米。东墙中辟有一门,宽15米。南墙中部门壁向外延伸修起一段弧形土墙,当为残存的“瓮城”。西墙接近南角处辟有一门,宽14米。西墙与北墙中段均开有4米宽的小门。城址四角均有台基,为角楼遗址。城内有遗物,有乳白釉酱色釉色层以及沟纹,绳文砖瓦,三足、单足盛器,系石器时期和辽金时期器物。
  根据资料记载,双州系辽太宗耶律德光时设立,金皇统三年(1143年)并入沈州。由此而知,作为州治所,由辽到金两个朝代存在220多年,州治所废除后,作为县所继续存在50多年。双州城址就是在辽代时所建立的一个城堡,相继有多民族居住、护卫和生存在这块土地上。
  全胜遗址见证7000年历史
  财落镇全胜堡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在断面上暴露出文化层厚0.5—0.7米,地表采集有磨制石斧、陶纺轮、桥状器耳、圆锥鼎足等,陶片皆夹砂红色素面陶,另外还发现汉代灰陶豆座、绳纹红陶片、灰色陶片、灰板瓦残片及辽金时期的白瓷片与布纹瓦,一直到明清的砖等,可见这一地区的历史流传有序、沿革清晰。
  历史上辽河常年泛滥成灾,两岸百姓饱受水灾之苦,而位于辽河南的全胜地区,地势高出,土地肥沃。据省内专家推断,初步认定全胜遗址的文化层应同沈阳新乐遗址的文化层一样,全胜地区共存在三种相互叠压的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即上层文化(青铜时代,距今3000年—4000年)、中层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下层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000年)。
  翠花屯里的翠花公主坟
  虎石台镇的治安村附近有一座坟墓,据传说治安村原名翠花屯,村里的坟墓就是翠花公主墓。
  新城子区志有如下记载: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2月,皇帝下旨在距盛京西北35公里(今虎石台境内)鳌拜家族坟茔地为自己的姐姐翠花公主建墓立碑。这座坟墓背倚高丘,前有小河湾,坟势隆起,涂以白垩。坟前有大石龟驮的高达3米的九眼透龙碑,碑前建有影房子,房内中央挂着丝绸画公主御影像,坟四周有石杆环绕,石栏外松柏参天,坟地颇为壮观,至今古墓遗迹尚存。
  民间传说翠花公主是顺治皇帝的第二个女儿,姓杨的庶妃所生,由祖母孝庄皇太后收留抚养,从小聪明过人,待人宽和谦恭。为安抚住鳌拜及其党羽,确保康熙的皇位和社稷江山,孝庄皇太后忍痛将心爱的孙女翠花公主下嫁给鳌拜的侄儿———拥有兵权的讷尔杜。康熙杀鳌拜后,讷尔杜按罪应处极刑,念公主之面免去死罪,革职遣送回籍,贬为庶人。翠花公主随丈夫回到了盛京以北35里的“息马跑”(虎石台境内)。
  1670年初春,康熙东巡盛京祭祖,闲时去牧场狩猎,无意中巧遇翠花公主。见公主脸色憔悴、衣衫褴褛,康熙皇帝深为内疚,回到京城后就下旨恢复了讷尔杜的官职。翠花公主也随丈夫回到了京城,辅助丈夫为皇上尽忠尽职。1676年,讷尔杜因效力有功,被晋封为少师。1684年讷尔杜去世,公主扶柩回籍,悲痛成疾,于1685年10月病逝。康熙皇帝闻讯深为悲痛,下旨为公主立碑、建墓,派官员致祭,同时追封翠花公主为恭懿长公主,意思是具有宽和恭谦美德的人。
  1928年,中共沈北区委建立
  沈北地区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在东北地区党的历史上是有着重要地位的。早在1926年,沈北地区就有中共党员以合法身份作为掩护,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扩大党的影响,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张贵周、陶翙鸣就是沈北地区传播革命火种的早期中共党员。
  1928年10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沈北区委,并委派陶翙鸣代表省委到沈北地区帮助建立沈北区委。沈北区委隶属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当时全东北共有党员270名,沈北地区的党组织利用短短2年的时间便发展党员48名,后来,这些党员成为了我党最早在东北的骨干力量。
  国民党军队留下碉堡群
  走上七星山,最为引人注目的,就算是碉堡群了。几十年前修筑的那些碉堡,依旧坚固地矗立在那里,向今天的人们诉说一段腥风血雨的往事。前些年炸山取石,有一个碉堡下面的石头已经被炸掉一小半,再炸一次这个碉堡可能就要被掀掉了,后来被人制止,才幸存了下来。
  解放战争末期,即1948年9月之前,石佛寺、七星山上驻扎着国民党王牌207师。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攻打四平之际,在沈阳驻守的国民党廖耀湘兵团,急令将在七星山驻守的王牌207师调回,同时征调国民党嫡系部队新三军、新六军到七星山驻防。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强迫当地老百姓数百人当壮丁,上山修碉堡、挖战壕,在山上山下紧急修筑72座碉堡以及一些战壕等防御工事,目的是坚守沈阳北大门。
  进入十月初,有些防御工事还没有修完,解放军便解放了四平,挥师南下直扑沈阳,但解放军并没有强取七星山,而是从两侧包抄(东达连屯、西二道房)进入沈阳。这时驻守在七星山的国民党新三军、新六军内部军心涣散,有投诚的、有逃跑的,已溃不成军,当地百姓没受战火的殃及,这些碉堡却成为国民党军队遗留下的单位面积内数量最多而保存最为完整的碉堡群。
  

地名典故 1.道义屯
  传说,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东巡祭祖,从平罗过永安桥(位于于洪造化),后经道淤屯,此处道路泥泞,淤水很多,为解决百姓疾苦,乾隆派人修筑了道义桥,后人感谢皇恩浩荡,将道淤屯改名为道义屯。
  2.虎石台
  据地名档案载:明末清初,努尔哈赤率部北征胜利后,路过此地,因听说当地有一只猛虎经常伤害百姓,就设伏两天三宿,等老虎出来后将其打死,放在村东南烽火台上,得名虎死台。1905年,修建中东铁路,设火车站,取其谐音虎石台。1983年在此设镇,名称沿用至今。
  3.马门子
  马门子系石佛寺乡一个村屯,在石佛寺两侧,七星山西南,现有人口664人,是锡伯族、满族、汉族杂居的村落。
  清朝初期此地草木茂盛、河水清清,是一片上等放牧之地。乾隆年间,盛京总理行营官员为迎送乾隆帝东巡,精选了大批良马放游此地,作为皇家的马用,并建有房舍、仓库,派人看守喂养。因要对马匹进行放牧,在马门子西设有一个放马场,所有放养的马匹每天都要经西门赶出。后来此地渐渐形成村落,因马匹经常从村中出入,故取名为马门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宁沈阳石佛寺塔
这里七座山与北斗七星对位,相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变成了山峰
沈阳墓园对比报告观陵山艺术墓园VS陶然寝园
夏天的沈阳,沈北蒲河之美
【辽宁老建筑-沈阳:石佛一村】
沈阳七星山现辽代千年残塔落日景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