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家|上篇:ofo的戴老板和他的年轻人

有关金钱、权谋、欲望、经验的猜测和舆论,加诸在这个年轻的明星创业者、明星创业团队身上。商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借力与反借力、控制与反控制、脆弱与反脆弱,把ofo和戴威推向了风暴中心。


这一次,我们跟戴威一起聊了聊他的成长、困惑与坚持,还有他的公共意识、博弈逻辑、组织制度资本价值



图 | 受访者提供

2009年,戴威19岁,刚考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本科班。上北大的第一年,戴威就有了一个江湖名号,“戴老板”


那时候北大校内外都没有通宵自习室,学生宿舍也在11点熄灯了。但是有很多小组讨论、写论文的作业要完成,北大的同学们就跑到旁边的肯德基去学习,但肯德基又没有电源,也没有网络,环境也很嘈杂。同学们就干脆打个车去五道口,去清华。


年轻人戴威头脑灵活,想到的第一个点子是开一家24小时的咖啡馆。他并不打算一个人揽下全部摊子,有了想法后就串掇合伙人一起弄,但最后因为物业没谈成,这个想法就夭折了。戴威可不是随随便便放弃的人。他想要做的事,曲线救国也要去做。

 

大二上学期,戴威发现北大南门海淀桥南有一个茶餐厅,这个茶餐厅开业的时间跟他进北大的时间一样,但是茶餐厅生意很差,白天也没几个人。戴威就跑去跟茶餐厅老板说,咱俩合作,每天晚上9点到早晨9点的时间归我,白天的时间归你。老板一听很乐意。

 

戴威做了一个准备工作。他花了几千块钱的成本,给每个桌子配了一个台灯,一个插线板,然后把自己家的路由器拿过来建了一个无线网,2010年的无线网。有了这样的基础设施后,戴威每人收12块钱就可以过一个通宵,提供免费的茶水,饿了也可以点宵夜。每天晚上茶餐厅也会备一些货在厨房,凤爪、虾球什么的,有人点单就热一下,顺便也带动了白天的销售额。

 

每到晚上9点,茶餐厅都爆满,跟一个大自习教室一样。两个月,茶餐厅的营业额翻了3倍。那时候,一到晚上,尤其是期末考试前、交论文前,“走,去戴老板那”成了一个流行语。直到现在,还有人打电话给戴威订座。

 

戴威想过要不要跟茶餐厅老板继续深入合作,每个大学周边开一家,现在想来有点像联合办公的众创空间模式了。最终戴威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这件事在当时还不能成为一个创业项目,“那个节点还要读书”,更重要的是,按照我的理解,这件事对戴威的吸引力还没有那么大。

 

创业是什么?创业就像初恋情人,百爪挠心,为了博人一笑,你可以费尽浑身气力。茶餐厅这件事在戴威后来的创业历程中,更像是一块试金石。戴威从茶餐厅身上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对,这种感觉很空洞,很难让人感同身受。但每个人都有实现小目标、大目标的经历,过程万千,最后达标的那一刻,内心油然而生的,是对自己的肯定也好、认可也好,都是满足感的一种体现。不同的是,有人在每一个人生历程中不断激发了自己的潜能,也有人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就是根本性的本源问题。比如戴威,他想实现的,是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有多大?取决于你做最大的事,有多大的格局。在茶餐厅那个节点上,“帮同学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刚需的问题”,这在戴威看来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不是戴威的目标。他对自我价值的判定标准是,“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解决社会上更多人的问题”

 

这一年,戴威19岁。当我们坐下来细聊当初时,我感觉到戴威身上的意气奋发。



图 | 受访者提供

2009年,一个陕西青年也来到了北大。陕西人有比较野性的一面。但这个青年内心的野性都被外表的温文尔雅迷惑了。

 

北京给他最大的感受是,“你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有一次,同学们去风波庄聚餐,“各种武侠主题的餐厅”“粤菜、川菜各种”。到北京的第一年,同学们一起去世贸天阶跨年,世贸天阶有一块LED滚动天幕,抬头满眼都是,“屏幕跨年还可以这么做”……这些都是生活上的一些小事,但是给陕西青年带来的影响是呈几何级倍数叠加增长的,“会拓宽你的视野,打破一些不可能”,在他内心无数个“wow”之后长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他坚定了自己未来也要做点好玩的事的决心。

 

凑巧,他跟戴威成了室友。他们宿舍的夜聊主题很自然地就成了“创业”。在他的观察中,戴威有很强的执行力和很强的思考力,“(戴威)想法很多,经常会抛出很有意思的观点,大家可能都是这么想的,他就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给我的触动是)经常会有一些想法,一些事情,我一开始不是这么想的,或者甚至于戴威的想法我一开始觉得不靠谱、不认可,但后来他都一个一个实现了。”

 

事情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但归根结底又是想出来的。戴威喜欢独立思考,把问题想透,把路径想透,然后快速执行。在我看来,这个过程的自我实现力比在任何一家大公司摸爬滚打一路升职要重要。这种能力也是可遇不可求。

 

戴威有北大学生会的经历,“从做基础的事情到管理小团队,到管理整个学院,再到整个学校的学生组织,(戴威)整个人的提升我作为室友是看得到的”。在陕西青年的内心,他更认可的是戴威的眼界和格局,“做事情的难度、广度会很不一样”


陕西青年叫薛鼎,是戴威的第一位事业合伙人。


事实上,戴威一直有一个关于自行车的梦。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自行车。他上北大后加入的第一个社团是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也是在这个协会的凤凰岭骑游活动中认识了第二位事业合伙人,北大考古专业、富有冒险精神的张巳丁。

 

戴威说,围绕着自行车,“我们试过好多方向”,包括山地车网络出租、高端自行车的金融分期、二手自行车交易平台、骑行智能可穿戴设备销售,“效果都不太好”

 

ofo这个名字是戴威在青海支教时,薛鼎从家里跑到青海去看他,两个人一起琢磨出来的。很早期,ofo就有一笔100万的天使投资,但投到市场上就是毛毛雨,一个月之后就烧完了。融资之路并不顺利,拖到2015年4月,ofo的财务状况已经是悬崖边上的一颗棋子了,公司账面上只有400块钱。薛鼎说,戴威作为创始人,“压力是最大的,也不光是投资人投了钱花完了这样的一个考虑,很大程度上觉得这帮兄弟是他拉起来的”

 

只剩下400块钱的时候,戴威跟大家开了一个很长的会,该怎么办?“其实最容易的选择就是大家散伙,各自做各自的事情”,薛鼎害怕面对这“最容易的选择”“因为觉得还要试一下”

 

两个程序员、五个运营人员,其中有一个是薛鼎的高中同学。开会前,薛鼎单独把他叫了出去,说我们出去买点东西,其实啥也没买。一路上,薛鼎一直在说,现在公司到了特别困难的时期,融资也在融,如果有好消息的话就挺好,但是发工资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他不停地说,又不停地问,“你帮我做一个分析判断,剩下的同事会不会离开?”其实薛鼎哪里是需要一个答案,他需要的是“留下”。薛鼎和这位同事分析了两个小时,觉得可能会有一个人一定要离开,另外一个人可能不会又可能会。所有的外部不确定都在掂量这帮年轻人的内心分量。

 

戴威想的是,“还想试最后一次,围绕自行车再做最后一个方向,再不行我们就去找工作”

 

当所有人坐下来谈的时候,“大家没有一刻的犹豫,觉得应该留下来”。薛鼎说他明白戴威当时的压力有多大,“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跑了几十家、上百家投资机构”,“我特别能理解他那种煎熬的感觉”,但是“我觉得在那个时刻,所有的心都深刻地绑定到了一起,就觉得这个团队是无所不胜的”

 

从那以后,才有了小黄车的故事。这帮年轻人想要做的事,可能已经在脑子里过了几十遍几百遍,当他们发现了这个模式下定决心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成了顺其自然。

 

包括资本。



 图 | 受访者提供

资本能待你如初恋,资本也能弃你如前任。一旦进入这个场,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就单独个体来看,戴威、薛鼎、张巳丁无疑都是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青年。他们组成的这个团队,也无疑是一个优秀团队。但是当他们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一家公司的梦想,进而去实现更大的价值时,他们就已经被裹挟成为一个集体意识。这个集体意识要消除内生性的忧患意识,要抵挡外部性的风险意识。其深度和广度比单个个体面对的大得多。在商业世界,你不会因为年轻而多得一分,也不会因为年轻而失去战场。你要做的,就是每天像打怪兽一样,解决新的问题、新的动荡,以消弭前一天的问题和动荡。

 

戴威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是被逼着快速的成长,“有那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需要去解决”“也很痛苦,晚上有时候睡不着觉”。戴威曾经练过四年田径,教练告诉他,“只有经历痛苦才能有进步”,朴素的道理都懂,但没有一个节点告诉你,你长成了,“只有在经历了这么多困难、挑战,不断地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成长”。

 

戴威特别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人物传记。“从他出生开始看,一直看到他去世”,“看到每个人的生命不一样,他经历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问题,最终怎么改变了世界”。也许,戴威心里有这样一本在未来可能产生的关于自己的书。此时此刻,戴威寻找的力量是一种共情,“原来他小时候也犯过傻,他小时候也做过一些这种比较失败的经历,你会发现我们这可以努力。”

 

现实路径上,戴威的方法论是“多问”“碰到比你年长的企业家、投资人,就多问他”。他听他们讲述怎么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多听他的经历过程,有什么解决方案,有什么坑”,最终他会融合这些外部经验性的东西做出自己的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他把从他们身上获得的启发转化成自己的成长。

 

薛鼎说,戴威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说是谁提出第一个想法是对的,但是第一个想法一定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来引导大家往前走”。戴威在团队中就是这个人。薛鼎经常跟大家讲一个段子,为什么每次开会开到最后,戴威的坚持会成为大家一致认可的观点,“老戴有一个诀窍,开会时间比较长,当你熬到第七个小时的时候,心想,就按你说的吧。”这是个玩笑,但是足以说明戴威对自己认定的事有多坚持,“他确实需要一直保持一个很好的体力,去判断和决定很多事情。”

 

比起个体的成长性,戴威更看重团队的整体成长性,他在不停调适自己的角色,“从创业早期一直到最近(2017年年中),我觉得更多的是我在推动整个事情往前发展,因为公司也越来越大了,我自己有比较明显的感觉”“(但现在)开始有一些牵引力出现,这条工作线上的这个负责人,开始带团队往前走了”。戴威喜欢这个感觉。他说,他要他的团队首先是好人,“正能量的,不同的好人”,其次是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相信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戴威想要解决的内生性问题是,“不断梳理、沉淀出我们真正追求的这种价值观是什么”。现在没有答案,“需要更长时间来积淀”“我们这拨人都属于创业的第一个十年,企业能做到什么样子,我们能沉淀出什么东西”,“我没有预期,它是自己发展出来的”


从高层采访间往外看就是北大全貌,戴威从北大走到ofo,好像什么都没有变。他说,他的初心,“真的是因为爱自行车”。




 文 | 王语盐     编辑 | 小乙

 校对 | 海珍      版式 | 阿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名撷趣|把自行车玩到极致——三个北大毕业生的故事
数学老师靠一部单车创业,年仅25岁,公司估值20亿美金
创业邦 | 安徽90后小伙儿戴威,就是他把“小黄车”从北大带到全国
【创业分享】李晓光:ofo小黄车的故事
同样是做共享单车,为什么摩拜赚了10多亿现金,ofo却下场惨淡
26岁,公司估值138亿!这位90后北大高材生,遭雷军、徐小平、朱啸虎疯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