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交通银行支行长殒命背后的信贷江湖
url:http://paper.dzwww.com/xcb/data/20160905/html/2/content_4.html,id:0

◆新晨报记者刘民

近日,交通银行某支行的段行长,疑因防控信贷风险压力过大,在长沙市岳麓区某广场自杀身亡。在各家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此事引发金融圈广泛关注。

据说,警方在段行长留下的遗书中,发现其自杀原因是“某公司贷款一事被骗了,给国家财产带来了巨大风险而深深自责”。事件真相还有待调查。如果死因确是遗书中所说,那么,这位行长是极为罕见的因为信贷风险而死的金融机构负责人。比起某些借手中权力操弄“过桥资金”谋取私利的银行高管,他无疑是敬业、负责和高尚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近十年来,中国金融行业的不良贷款飚升,各银行无不谈虎色变,防控信贷风险的压力极大。对不良贷款的成因,坊间有不同版本。有人说,企业形成不良贷款责任在银行,有些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对国有企业或者效益好的企业极力放贷,导致企业有了钱就不知道怎么花,盲目扩张,一旦银根紧缩银行收回贷款,这些企业就会因资金链断裂而一夜崩盘;还有人说,即便是各家银行组团对某企业贷款,承诺同进同出的“银团贷款”,也有个别银行为了一己私利违背承诺,一有风吹草动就抽回贷款,不仅造成贷款企业“大失血”猝死,甚至引发诸多企业组成的担保圈连锁反应,让一些企业连接倒下,这些银行的社会责任何在?

其实,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银行也是满腹委曲:银行本身就是管理风险的行业,为了自身资金安全,任何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似乎都不为过。因此,银行常被外界诟病为“嫌贫爱富”:越是急需资金渴望贷款的企业,越贷不到款,反而是财大气粗不差钱的企业,银行争着贷款。

抛开究竟是谁造成不良贷款的争议不论,谁该为信贷风险和不良贷款担责?

金融机构的广大从业者绝大多数是埋头苦干、勤勉敬业的,可是也的确有少数害群之马,干了不少损公肥私的坏事儿,甚至,还有不惜撮合高利贷引诱企业还贷,害惨企业者。记者不知道因为“深深自责”而离世的段行长,害死他的不良贷款是多少。其实,别说数千万或者上亿元,即使是十几亿甚至数十亿元的不良贷款,也鲜见有因此自杀或者承担刑责者。

令人警惕的是,因为“贷新还旧”的潜规则,各家银行账面上显示的不良贷款或许只是冰山一角,隐性的“贷新还旧”只能推迟而不能消化信贷风险。事实上,即便是“贷新还旧”等手段也抹不平的死账、坏账,银行也往往只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某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取得贷款,在“攻关”时出手大方,许多不良贷款案件的背后都有利益输送和行贿受贿、贪污渎职行为。这些违法行为算不算“骗贷”?是否触犯法律,该入刑追责?

今年4月份,记者在北京与股份制银行的一位高管聊起,为什么许多不良贷款案件最终都不认定为案件而只是责任事故?他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一旦认定为案件,按照规定要自下而上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是要摘掉许多人乌纱帽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暗。私下操弄“过桥资金”和承兑汇票已经不是金融行业内的秘密。防控信贷风险,遏制不良贷款,除了应该摒弃曾经引以为经验的“互相担保”,还需要从制度上正本清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段行长的死是一声警钟,令人悲痛,也引人深思。

来源: 新晨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7年,这家银行只做一件事
关于银行的三大误区,有的误导大众很多年,有的还在误导银行业
利率市场化进程或超出预期 股份制商行谋转型
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群英会广州站文字实录
做了十年银行风控,说说自己的体会
榆中县10家银行行长进企业送服务当好企业“首席金融服务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