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甸温泉湿地文化沙龙
林甸山东屯的“闯关东”记忆(一)
作者:婚姻恋爱微刊 林甸往事  来源:本站  时间:2017/1/21
   


山东屯的“闯关东”记忆



昔日的马架子变成如今的砖瓦房



年轻一代的婚礼上还有一些老传统



颜世林与妻子当年的新婚照

2017-01-16 

    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与山东人完全一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他们用勤劳和聪慧,在陌生的北大荒创出了让本地人都不敢想的生存奇迹!而这一切的背后又深藏着多少辛酸的故事——

    一部电视剧《闯关东》,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唤醒。

     在林甸县花园镇火箭村一号屯,生活着这样一群山东人,50几年前,他们响应毛主席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从山东老家千里迢迢来到北大荒,50几年里,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以善良、淳朴、耿直、勤劳,赢得七里八乡农民的敬重,这个屯也因他们的存在,成为远近闻名的山东屯。

    几年前,笔者走进山东屯,与那些当年闯关东的老人们零距离接触,听他们讲述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忆犹新的“马架子”

     74岁的老人颜世林原来在供销社上班,现在在家里安度晚年。

     “快进屋,快进屋!我是莱芜里辛乡高家庄穆家寨人,是第二批来东北开荒的……”老人虽然在东北居住50多年了,乡音依旧那样浓。

    颜世林老人1956年响应毛主席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来北大荒支边。坐了七天七夜的闷罐车后,当年4月5日,他们在杜尔伯特县泰康镇下了火车,吃了一碗带冰碴的大馇子后,又坐着马车来到火箭村。

    “啥也没有,有的只是一人多高的芦苇,大家都傻眼了……”颜世林老人说,那时住的叫“马架子”,就是用苇子搭上棚,两头有门,地当间儿挖溜沟,两边挖沟当暖窖子,再伸出根烟筒。住是能住,就是一刮风棚顶就掀开了,还得重搭。一个长30多米的“马架子”里,挤住着60多个人。刚住进“马架子”的时候天儿冷,大家都蒙着脑袋睡觉,早上起来,被头上一层厚厚的白霜,身下铺的东西湿漉漉的。

    山东人在老家时有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爱吃面食和煎饼,不愿意吃大馇子,来到这里以后,只有大苞米馇子、窝头。吃饭都在“马架子”里边儿,一个组一个喂得罗(水桶),吃完饭土也灌满碗了,马粪渣子都能尝到。有事儿晚吃一会儿,碗里便会有冰渣。

    “天冷穿得少,再加上水土不服,没几个不跑肚拉稀的,这通折腾……”初到天寒地冻的环境里,恶劣的生存环境、没日没夜的体力劳动、创业的艰辛,让许多曾经幻想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美景的年轻人退缩了。于是,有人暗地在“马架子”里商量返乡。当年4月18日,垦荒队员们集中大返籍。颜世林老人说,大家背着包裹步行到喇嘛甸附近的火车道旁,人都到火车上,或者趴在火车道上,强行让通过的火车停车。有的老乡上不去火车,就步行40多天回到老家。

    走访中,老乡们反映,当时的确有很多山东老乡偷偷跑回老家的:“晚上两家住对炕,第二天早上已经人去屋空了。你前面跑了,我后面也跟着跑,因为对附近的路不熟悉,背着行李走了一宿,天放亮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一直在围着屯子转,愣没走出去!有的手脚都冻坏了!”

    今年73岁的栾尚明老大爷说:“当时我也跑了,背着小行李,到喇嘛甸火车站以后,我们大家把火车截住了。那时大家以为上了火车就能回家呢,上了火车大家那个乐呀,原来我们上的是拉货的火车,到安达就不走了。后来,在老乡的劝说下,我留了下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庆林甸55个屯,屯屯有条山东人的“哭娘路”,如今“笑”了
墨帅老乡:清明书怀◎诵读:自由飞翔
消逝的东北民居——马架子
放下“架子”
徐学惠:辉煌的人生
《嘲天吼》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