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父母为何缺少自信?
2013年03月02日 13:21
来源:新闻晚报
分享到:更多
0人参与0条评论
原标题:中国父母为何缺少自信?
晚报记者 孙立梅 报道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
1993年,当孙云晓发表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时,他本人也并未预料到,这篇生动而直观地反映第一代独生子女是如何娇生惯养的文章,竟然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大讨论。20年过去了,当年文中描述的孩子们已经为人父母,面对他们的下一代,年轻的父母们比自己的父辈还要“压力山大”。做虎妈还是羊妈?狼爸还是鹰爸?什么样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所谓成功案例,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父母,往往显得不那么自信,或者说,非常纠结。
“纠结”是年轻父母的普遍心态
记:在您的观察或研究中,“80后”在为人父母之后,与他们的父辈们有哪些不同?
孙:总体上来说,80后做了父母之后,在带孩子方面比父辈们要宽松,知识化、信息化的程度很高。 80后们普遍意识到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所以对孩子采取比较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注重社会交往、注重个性培养,同时因为他们自己使用各种新媒介,他们的孩子能够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这些。
我们针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的年轻父母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这代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的比例非常高,约是50-80%,他们的父辈基本上是自己带孩子更多一些。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别。
另外,80后父母正在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传给孩子,比如吃洋快餐。因为父母本身有这样一个偏好,他们的孩子吃洋快餐的比例就很高,这是一种带有“遗传性”的影响。像碳酸饮料、咖啡,这些外来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会越来越大。
记:您提到年轻一代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更宽松,但正是这些父母,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给送到各种兴趣班,要进最好的幼儿园或小学。
孙:我个人也注意到这一点。从年龄上算,“80后”的子女正处于幼儿园、小学这个阶段。 “80后”们是到高中、大学阶段才感受到竞争压力的,但他们的孩子在现阶段就已经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了。一方面,希望孩子上好的小学,我理解是父辈和祖辈共同的愿望,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以后才能赢得更重要的比赛。另一方面,年轻父母自己已经有过很辛苦的体会,不希望孩子那样辛苦地学习,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对待孩子,比父母当年对待他们宽松得多。
换句话说,年轻一代父母的心态是很纠结的。 当年他们的父母直截了当提要求,必须上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否则就是没出息,你看大部分压力其实是在孩子身上,父母们对这种做法的正确性是坚信不疑的。但年轻父母并不想这样对待孩子,他们自己的切身体会是即使上了重点大学也并不一定幸福,但如果不上重点大学,孩子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在督促孩子用工的同时,他们内心其实也在质疑这种做法正确与否,尤其是看到某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却做出反常的行为时。很纠结。
“专制”比“民主”更有诱惑力
记:我理解您所说的“纠结”,其实就是一种不自信。近几年,像虎妈、鹰爸、狼爸这样的个案,都引起很多家长的兴趣和模仿。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父母,为什么偏偏缺少家庭教育方面的自信?
孙:这里面的根子,就是中国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的心理,这是非常普遍的价值观。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中国人说“养不教,父之过”,孩子能不能成才,父母的责任非常重大。而你也知道,中国目前衡量一个孩子成才的标准,首先就是能不能进名校。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专制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第二,剩下的就是放纵型家庭。为什么虎妈的子女学习成绩好,进名校比较顺利?因为父母严格管理,比美国大多数相对而言比较放任自流的家庭,效果显然要更胜一筹,但从长远来看,肯定不如民主型家庭。问题是,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专制型的父母使劲抓一抓,孩子学习成绩一学期可能就提高不少,但民主型的教育不是这样,这就需要父母对自己、对孩子有强大的信心。所以很多家长觉得那种境界我达不到,太虚无缥缈了,太不保险了,相比之下专制型的父母更容易模仿,更有现实的诱惑力,这就是虎妈能有一大批拥护者的心理背景。
记:在您与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普遍反映出来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或者说困难,是什么?
孙:现在普遍的问题是,父母们一方面认识到像过去那样放任和溺爱孩子是不对的,这样的父母特别后悔,特别羡慕专制型家庭,觉得自己失败了;另一方面,父母们又认识到刻板的严格管教也是行不通的,有些专制型家庭出来的孩子也出了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药家鑫。今天的中国父母,发现他们熟悉的两种教育方式原来都是有问题的,但是新的、更好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又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每当一个新的教育个案出来,他们都很有兴趣去研究一下,你看市面上的家庭教育图书,很容易畅销。
我们现在说到教育,不能简单地指责教育体制有问题——当然它确实有问题,这是另一回事。在一样的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发展也不一样嘛,因为各自的家庭教育不一样,这就要考量父母了。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同时都是对父母的考量,考他们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教育能力。科学的教育,一定是自由和规则平衡的艺术,能做到自由和规则平衡,那就是民主型家庭。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他自己”
记:说到教育体制,您前几年先后推出《拯救男孩》和《拯救女孩》两本书,如果只看书名,这是否意味着,现在的孩子都需要“拯救”?
孙:所谓“拯救”是一种特指,针对男孩女孩都有特定的含义。男孩最需要“拯救”的时候,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初中阶段。男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第一是运动,第二是动手和实验操作,第三是使用计算机,第四是参与体验,这些学习的能力和需要,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很难被满足,甚至被剥夺,比如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会经常批评那些在课堂上乱动的孩子,主要是男孩,认为他们“太皮”。这种教育对男孩的伤害是巨大的,现行的好孩子的评判标准,与男孩的擅长特点也是南辕北辙,让男孩普遍感受压抑和束缚。所以我们提出的建议之一是,父母不要让男孩早入学,如果条件允许,比同龄女孩晚一年入学也可以。
女孩最需要介入和“拯救”的,主要是青春期。全世界的研究都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容易迷恋时尚,而迷恋时尚很容易导致女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因为她们的自身条件往往与时尚格格不入。时尚误区,对性的迷惑,是青春期女孩产生心理问题的两大主因,这些都需要家庭教育的适时介入。
记:那么在教育体制暂时无法改变的时候,父母们可以尝试的方向是什么?
孙:首先是教育孩子做人。智慧的父母首先教会孩子学习做人,这是第一位的。孩子的心理、人格、品行如何,而不是学习成绩,是他日后发展、生活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不要颠倒了这个关系。
其次,是要与孩子一起摸索、发现孩子的潜能,鼓励孩子走一条适合他的道路。每个孩子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个孩子都想考重点,他就算有那个心也没那个力,父母还能逼死他吗?真逼死了肯定也后悔不迭。我认识的一个北京农村出来的孩子,中考成绩很差,以后考大学的希望渺茫,他爸爸就建议他去读职业学校,说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你去学个汽车修理吧。这孩子学得很好,后来参加汽车维修大赛,两年都是冠军,现在在一个很有名的4S店工作。你说他的条件有多好吗?连重点高中都考不上,只能上职业学校。但这不就是一个现实可行的选择吗?他现在已经小有名气,日子过得非常好,连一些考上重点大学的同学都羡慕他。
我觉得中国的父母们,思想可以再解放一些。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孩子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有一个稳定而体面的工作,那就很好了。
首先是夫妻,其次是亲子关系
记:您在《好好做父亲》一书中特别指出,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而不应让位于亲子关系。我注意到很多家庭,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确实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孙:我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家庭,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儿子,儿子跟母亲关系很好,在一张床上睡到19岁,父亲在客厅里睡沙发。表面上来看,夫妻俩太重视儿子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扭曲的关系。第一,这样的夫妻,婚姻关系就是个悲剧;第二,这无形中给孩子一个误导,让他认为世界就是这样运作的,夫妻、父母、亲子关系就是这样的。你能想象这孩子以后怎么进入恋爱和婚姻生活吗?
认识到一个家庭的核心首先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亲子关系,这是在中国讨论家庭教育时特别要强调的。因为这不仅对夫妻关系的建设有利,对家庭教育也有利。孩子从父亲身上认识到什么是男人、丈夫、父亲,从母亲身上认识到什么是女人、妻子、母亲,从父母身上认识到爱情、夫妻、婚姻、男人和女人的交往和合作。夫妻关系好,就给家庭提供了很大的正能量,整个家庭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果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夫妻彼此忽视,那就是把关系颠倒了。没有好的家庭,何来好的家庭教育?就照顾孩子而言,我个人建议孩子到了五六岁必须要跟父母分床、分房。尤其异性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睡在一张床上,是非常病态而不负责任的做法。
记:您最近特别强调父亲参与家庭教育?
孙:2009年的时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 《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发现中国高中生与父母聊天最少;而在聊天对象中,“父亲”不在前5位,排在“网友”之后。从那时起,我就想写一本关于父亲教育的书。
哈佛有关于父教的专门研究,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发展两方面的能力,一个是亲密性,一个是独立性。母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而父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如果父教缺失,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较差,退缩行为比较多。我以前做过一期电视节目,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用外人的话说,“很窝囊”。“窝囊”到什么程度呢,发生争执时连女同学都敢打他。他工作之后觉得难以适应,总觉得别人都在背后议论自己。追问下来,他母亲是个很强势的女人,而父亲在家就是一个很“窝囊”的形象。他虽然经常跟父亲在一起,但有父亲而无父教,唯一的男性榜样就是这样扭曲的。从心理学上,他属于“习得性无助”的典型,从心里认定自己不行,也愿意接受失败。所以我们提出,父教缺失的孩子,可能终身“缺钙”。
记:在女性崛起的当下,这种父母教育的分工,是否会被新的家庭模式所打破?
孙:我所说的母亲培养亲密性,父亲培养独立性,是就一般意义上两性的个性、行为、养育方式上的差异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庭可能颠倒过来,比如母亲酷爱运动,而父亲是个宅男。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共识是,“双性化”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一个孩子,要吸纳男女两性各自的优点,从而成为一个新人,这就需要父母亲承担不同的培养责任。
记:前不久上海有项调查,显示中小学阶段的男教师奇缺,有专家认为这不利于学生发展,请谈谈您个人的意见。
孙:在我个人看来,没有男教师的幼儿园和中小学,都是不合格的。在发达国家,幼儿园里面男教师的比例达到7—10%,国内可能达不到这么高,但要占一个起码的比例。男女教师呈现出来的性别方面的差异,是儿童成长的天然需要。这已经超越了传授知识的范围,更关系到思维方式、示范特点,以及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一定不是单一性别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莫言说: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
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意见要永远一致
《孙云晓:“虎妈”式专制教育不如民主型家庭教育》
孤烟直:亲子关系危机的根源何在?(32)
因为教育孩子引发的夫妻矛盾,如何破解?
父母因教育孩子产生冲突?良好的教养方式是这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