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东南地区有关炎帝的传说与祭祀活动

晋东南地区有关炎帝的传说与祭祀活动

(2008-02-28 18:21:57)

晋东南地区有关炎帝的传说与祭祀活动

   

    在我们的祖先在还没有创造文字以前,历史是靠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而保留下来的,这段历史被统称为史前传说。晋东南是史前传说的密集区,诸如女娲补天、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舜耕历山等等。在此诸多的史前传说中,炎帝应该是最具真实性与代表性的。因为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一生的最大功绩莫过于尝百草、制耒耜,教民耕种,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中解脱出来,实现了由渔猎到农耕、由游牧到定居的重大转折。而炎帝这一功高齐天的壮举,恰恰是在晋东南的百谷山和羊头山一带完成的。晋东南古称上党,现分为长治市和晋城市两个行政区。百谷山(又名老顶山)位于长治市郊区,距主城区约5公里,因炎帝在此尝百谷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相连……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立庙。”山上建有炎帝(神农)庙和滴谷寺,炎帝庙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武平四年(573,一说重修于武平四年),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的炎帝庙之一。羊头山位于长治市与晋城市交界处,一山跨三县,分别占据了长治县、长子县和高平市的一部分。羊头山有神农城,是炎帝在上党活动的大本营之一。魏晋年间的《上党记》中载:“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味甘美,呼为神农井。”唐《墨薮》载:“炎帝神农氏因在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唐(羊头山)《清化寺碑记》:“此山炎帝之所也。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爰逮炎皇御宇,道济含灵,念搏杀之亏仁,嗟屠戮之残德,寻求旨味,以替膻腥,遍涉群山,备尝庶草,斯一所,获五谷焉。记此灵奇,显其神异。石类羊首,遂立为名。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济众。人钦圣德,号曰神农。历代崇思,泽亭享庙。”百谷山与羊头山相距不过不过数十公里,以这两座山为主,辐射到周边的长子县的发鸠山、长治县的黎岭以及陵川、壶关、潞城、黎城、襄垣、沁县、屯留一带,形成了方圆百公里的炎帝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这里,密布着炎帝的活动遗址数十处、历代祭祀的庙宇近百处之多,而有关炎帝的传说和祭祀活动更是久盛不衰,数不胜数。

炎帝的传说

  百谷山上有座滴谷寺,滴谷寺下有一清泉,名曰滴谷寒泉,为古潞州八景之一。民间相传,上古时期,炎帝与黄帝为争夺领导权而大战于中原,炎帝战败,带着战争的创伤一路颠簸来到百谷山,当时的百谷山森林茂密,草木繁盛,在它的脚下是滚滚流淌着的浊漳河,气候非常湿润。在这个相对平静相对安宁的特定环境里,炎帝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战争给他的部落带来了创伤,这种创伤不仅是心灵上的,而且也是肉体上的,那时候的人类还没有发明医药,受伤的躯体只能靠自然状态下的自生自灭,因此炎帝为了寻找一种医治创伤的药材,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他尝遍了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植物,在发现药材的过程中他同时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的果实,炎帝将这种植物的种子播洒在了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长出了谷子。炎帝为了减少人们的劳作,就将谷子塞入一处泉眼,从此泉眼里便源源不断地流出黄灿灿的谷子,人们只需把流出的谷子收拾起来就可食用。于是,人们就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寺庙,名为滴谷寺,自然是香火不断。前来进香的人们在祭奠了炎帝之后,还可于寒泉之下接点谷子回去。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渐渐地变得懒惰起来。守泉眼的小和尚也常常漫不经心,有一次他竟在滴谷泉旁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好像还感到挺疲惫,看着泉眼里流出的谷子老是那么不紧不慢,就有些焦急,心想,要是能让它流得快些多好啊。于是,他便拿了一根棍子朝着泉眼捅了进去。谁知这一捅不要紧,泉眼里竟飞出两只鸽子来;随着鸽子的飞去,那流淌着的谷子突然间变成了泉水。从此人们只好每日里扛着锄头上地去干活了。 

   当然,炎帝尝百谷的地方绝不仅是百谷山一处,襄垣也有一座百谷山,据说也与炎帝有关。至于羊头山,原是因山形似羊头而得名,但是这个“羊”字,恰巧又与炎帝连在了一起,而炎帝与羊也有着许多割不断的缘分。炎帝姓姜,据说是由炎帝的部落羌族演化而来,而今长治尚有“羌城”地名。炎帝尝百谷时,因天热中暑,随手扯了一把身边的草苗送到嘴里咀嚼,食后感到神清气爽,遂以姓名之曰“姜”。“羌”“姜”二字皆从“羊”,上半部即为羊头。晋东南地区历来就有崇拜羊的习俗,每逢祭祀,供之必有面羊,至今盛行不衰。长治县的黎岭,是炎帝建耆国的地方,所以又名羊头岭。有专家认为,羊曾是炎帝部落的图腾。从这个意义上讲,羊头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肯定和炎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在湖北神农架发现了一部《黑暗传》,上面所写炎帝为寻五谷,曾走了72座名山,最后上了羊头山,发现了粟谷,经八种才成功。《黑暗传》是这样说的:“神农尝百草,瘟疫得太平,又往七十二座名山,去把五谷来找寻。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粒有一颗,寄在枣树上,忙去开荒田,八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古时便把羊头山所产的黍作为定黄钟的依据。人们常说“黄钟大吕”,其实,“黄钟”和“大吕”分别是中国古代十二平均律的第一律和第二律。古代音律的确定,采用黍尺,以累黍为法——横排百颗黍粒的长度为1尺,相当于纵黍81粒,故横黍尺相当于纵黍尺8寸1分。汉《律历志》说:“以上党羊头山黍度之为尺,以定黄钟。”羊头山应该是炎帝活动的大本营,或者叫做炎帝城。后魏《风土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山有故城遗址。”炎帝终死于羊头山,故羊头山下的庄里村有炎帝陵。《太平寰宇记》明确记载:“羊头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现在当地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关于炎帝的故事和传说:相传,炎帝部落有一年流传疾病,百姓性命关天,炎帝亲自上羊头山采草药,曾经一日中70毒,最后尝了一种“断肠草”使炎帝疼痛难忍,不能骑马,只好下马由人抬着走,后人把这地方叫做“换马村”。走了一段后,人们发现炎帝情况危急,连声呼唤,谁知炎帝已病势沉重不能回应,便把这地方叫成“不应”,后来取其谐音演变成现在的“北营村”;炎帝气绝身亡,在临近一条山沟装殓安葬,于是此沟叫成“卧龙湾”,装殓之地的小村称作“装殓村”,后来取谐音便是如今的“庄里村”;炎帝死后,炎帝的坐骑宝马悲鸣不止,沿山奔跑,后人为了纪念炎帝,把那座山冈叫成“跑马岭”。当地还有这样的传说:炎帝在距庄里村2公里远的长畛村娶了一位夫人。至今长畛村仍有一个不同于别处的习俗,即每当天旱祈雨之时,其他村只能恭恭敬敬地焚香向炎帝祈祷;而长畛村却仰仗是炎帝岳丈家,竟敢把炎帝像抬到院中阳光下暴晒三天,以此来惩罚“女婿”,逼他收敛炎炎烈火,降雨人间。炎帝在高平长畛村所娶的夫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女性。据说晋东南的名产“潞麻”就是炎帝夫人发现的,炎帝夫人将潞麻织成了布,结束了人类以兽皮、树叶遮身的历史。炎帝为了治疗瘟疫而死,炎帝死后,炎帝的夫人继承炎帝的遗志,继续采药以疗百姓。现今在长治县的五龙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一只硕大的脚印,据说那也是炎帝夫人上山采药时留下的。炎帝夫人为炎帝生三子三女,其中一女名“女娃”。女娃自幼跟随父亲在晋东南这块地方治理水患,不幸溺于漳河,以身殉职,死后变为精卫鸟,仍以生生不息的精神衔石填海。她的故事被记入了《山海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发鸠山位于长子县西25公里处,山上有灵湫庙,原名灵泉庙,所供之神,即为女娃和她的母亲与姐姐三人。《山海经》中“发鸠山”条下吴任臣所作《广注》引《律学新说》曰:“伞盖山西北三十里曰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浊漳水之源也。庙有像,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鸠,俗言漳水欲涨,则白鸠先见……”这只白鸠,极有灵性,每逢漳河发水,白鸠即可先见,就会飞去通知百姓避水,应是精卫鸟的化身。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说精卫鸟其实就是布谷鸟,每到春天耕种之时,布谷鸟便飞到田间去喊:“布谷,布谷”,因她原是炎帝之女,虽化为神鸟,仍不忘劝农耕种之责,所以,又有“劝耕鸟”之称。女娃既为漳水之神,也就兼有了润泽甘霖的责任。北宋政和元年(1111),夏天天旱无雨,于是四方百姓皆到发鸠山浊漳源头灵泉庙前祈雨,不到两日竟真有降雨。宋徽宗赵佶听到此事,龙颜大悦,欣然敕封山祠为“灵湫庙”,从此,此处四时祭祀香火就愈加旺盛。有灵湫庙碑文为证:“县西四十里有山曰发鸠,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庙貌甚古,岁时水旱祈祷,无不应验。政和元年,自春徂夏不雨,夏苗尽稿。秋种未播,人心皇皇。臣大定躬率吏民,祷于祠下,未二日雨,阖境沾足。邻封接壤,有隔辙而土不濡湿者,神之灵异也。荷神之休,卒获有年之庆。以其事上闻,漕台考核不诬,以其状奏焉,天子敕名灵湫庙,褒神利国惠民之功也。”在发鸠山主峰之西北山坡密林里,有石雕砌古坟一座,坟前刻有“视死如归”四个大字,旁有两竖石,阴刻草书联为“难随河山留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百姓俗呼为皇姑坟,传为女娃之墓。因女娃尚未嫁人,所以葬她的坟称为皇姑坟。炎帝在晋东南的传说,历经数千年的岁月长河而不灭,有的被写是了史籍,有的被镌刻进遗址遗存,有的演化为地名,成为历史的化石。口以传心,笔以记口,其言也凿凿,其义也昭昭。

对炎帝的祭祀活动

 一、公祭 对炎帝的公祭,最早应始于黄帝。炎帝和黄帝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两人是战时和,但终归于一统。炎帝先黄帝而逝,于是,黄帝就发起了对炎帝的祭祀。据《轩辕黄帝传》载: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路史"后记》也说:黄帝“崇炎帝之祀于陈”。《路史》还说:“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轩辕氏即为黄帝,潞为古潞国,其址当在今潞城东北25公里处的西流乡古城、潞河、续村一带。这段话说明了炎帝与黄帝的关系:炎帝死后,由其子孙参卢即位,是为末代炎帝。后参卢禅位于黄帝,黄帝便封参卢于潞,以守其先人(炎帝)的坟茔(即今高平炎帝陵),同时,奉行对炎帝的祭祀。由此可见,晋东南对炎帝的祭祀活动,也是由黄帝而开始的。黄帝首开祭祀炎帝的先河,以后的历朝历代莫不把对炎帝的祭祀活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祭祀的名目繁多,有郊祀、墓祭、蜡祭等等。

   晋东南作为炎帝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对炎帝的祭祀活动也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由于代久岁湮,很多当初祭祀的细节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我们仍能从一些碑碣和文献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记载。最早的祭祀形式当为蜡祭,是中国古代岁末祭祀万物的制度,据说首创于炎帝。所谓“蜡祭”,是说炎帝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最末月为蜡月。古时崇拜万物,当岁之终,要对万物之神进行祭祀。炎帝死后,逐渐演变成为八蜡之祭。八蜡即为八位神灵。据《礼"特郊牲》郑玄注:蜡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八位神灵皆于农业有关,居首者先啬即为神农,可见八蜡之祭实际上就是对农业生产的一种祈祷和对丰收的庆贺。古时的蜡祭是很隆重的,《通典》记载了唐开元年间蜡祭的盛况。祭前,皇帝及从祀官斋戒。前三日,开始陈设乐器、礼器及御座。祭当日未时,设神座,坛上置大明、夜明、神农、伊耆、后稷等一百九十位神主。仪程大致为奠玉币、毛血、奠玉帛,设馔、盥洗、奠爵如圆丘仪。然后读祝文、奏乐、行跪拜礼。祀日、月神的祝版、纸帛以火燎之;祀神农的祝版、纸帛则以土埋之。神农氏祝文曰:“维×年岁次×月朔日,子嗣开元神武皇帝×,谨遣×臣××,敢昭告于帝神农氏:惟帝肇兴播植,粒此黎元,今时和岁稔,神功是报,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明荐于帝。尚飨。”在晋东南的泽(晋城)、潞(长治)两州(府)及所属各县均建有八蜡庙,岁岁由当地主官亲往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礼虽稍逊皇帝之祭,但仪式大致相同。清代乾隆年间废蜡祭,演为春秋两季仲月上巳日祭,祭礼如前,祭祀内容仍是昭告神农,禳祸祈福。

  位于长治市郊的百谷山,是祭祀炎帝的主祭场之一。据百谷山神农庙旧址上的一块残碑记载:百谷山原有祭祀炎帝神农庙宇三座,其一在山之半山腰滴谷寺村中部;其一在百谷山西麓关村;其一在百谷山之南麓柏后村中,纪念神农的山洞三座,泉一、井二、碑刻若干。另据宋朝的《百谷泉始末》碑记载:“百谷山主祀炎帝神。”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得更清楚:“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相连……昔神农尝谷于此,因名山建庙,仲春上甲日致祭。”明潞州判官王基在《重修神农庙碑记》中说:“炎帝神农氏之神在潞,当祀。”很显然,百谷山上对炎帝的祭祀活动多半是公祭性质,属于官方在炎帝曾经的活动区域内举行的一种纪念活动。

   羊头山是晋东南另一处公祭炎帝的场所。羊头山原有炎帝城,城内有炎帝高庙(炎帝祠),创建年代不详,但历代“有司岁时致祭焉”(《羊头山新记》)。据传炎帝在羊头山上尝百谷时,曾立杆以测日影,并选择日影最长的冬至日拿出最好的粮食来祭天,因而建有祭天台,这是炎帝在羊头山留下的原始见证,后人也曾将祭天台作为纪念炎帝的活动场所,如今已由专家设计恢复一新。在羊头山下的高平市境内,还依次布列着纪念炎帝的庙宇三座。一座位于换马村,称炎帝上庙(清雍正《泽州府志》说羊头山炎帝高庙即为上庙,与中庙碑记之说有所不同),一座下台村,称炎帝中庙,一座位于东关村,称炎帝下庙。据中庙清康熙年间所立的《重修炎帝庙并各祠殿碑记》记载:这三座庙“奉敕建立其来久矣,创兴之始查不可考,重修于至正元年……”。这里所说的“奉敕建立”说明是奉皇帝之命所建,其祭祀之礼也肯定是由官府来主持的。在东关村的炎帝下庙有一块《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其说:上庙“去县治几四十里,祭之期恐远不逮焉,爰附东郭(关)立庙,今所谓下庙是也。”但“问庙之建,无有能言其创始者。其重修则自宋元以迄,明诸碑记悉载之。”这就是说,公祭炎帝的活动原在上庙举行,但因上庙距县城较远,往来祭祀的官员多有不便,便在东关建下庙,以利官府就近祭之。从这块碑中我们还可得知,下庙之建当在宋或宋之前,中庙、上庙之立庙时间当更早。由此可以断定:由于晋东南是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所以历代皇帝和官府对炎帝的祭祀尤为重视,从不敢马虎懈怠。距换马村炎帝上庙一里许便是庄里村,庄里村是炎帝陵的所在地,近年来发现一块明“万历三十九年孟夏吉旦”所刻的“炎帝陵”碑一块。明代音律家、皇室朱载土育在《羊头山新记》中说:“炎帝陵……天下有二矣,其一在湖广衡州府酃县,载于祀典,每三岁遣官祭;其一即此冢,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樵采……”这说明,至少在元朝时,庄里村的炎帝陵就被官家认可,并遣官致祭,现在发现的明炎帝陵碑,很可能是明代重修炎帝陵时所刻。庄里村的炎帝陵前有庙,谓之曰“五谷神庙”,创建时代不详,庙中有残碑载:“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据当地人口口相传,每年的四月初八,官府都要派官员前来祭祀。为什么要在四月初八呢?因为相传四月初八是炎帝的生日(?),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说:“四月八,神农活,炎帝子孙都记得,祖先种地都靠他”。所以,四月初八也是五谷神庙的庙会日,届时,公祭和民祭同时进行,其景象热闹非凡。

  晋东南地区对炎帝的公祭活动,除了上述的八蜡庙、百谷山和羊头山一带以外,还有就是先农坛。在晋东南,先农坛虽不如八蜡庙县县都有,但也很普遍。先农即为神农,《后汉书"礼仪志上》刘昭注引《汉旧仪》就曾明确地说:“春始东耕于籍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可见,祭祀先农在汉代就已经盛行了。清乾隆《沁州志》有一段祭祀先农的详细记载:“雍正四年……钦奉上谕……择净洁之地,照九卿所耕籍田四亩九分之数,设立先农坛……雍正五年春,建造先农坛一州衙西。雍正六年六月,得奉檄移建东郊……,坛制高二尺一寸,宽二丈五尺。坛北建正殿三间,供奉先农之神。坛庙籍田外,周围筑土垣,建门楼一间。每岁遵照太常颁发监择奏准日期,知州率属员、师生、耆老、农夫致祭先农。祭毕,知州秉耒,佐贰执箱播种,耆老牵牛,农夫扶犁,九推九返,农夫终亩。耕毕,望阙谢恩,仍将遵行日期申报奏闻。”这一段文字向我们透露出了几点信息:一是建造先农坛是皇帝的旨意,而且建造的规格极高,要求极严。沁州就曾因为将先农坛建在了州衙之西,不符合“东耕籍田”的要求,又“奉檄移建东郊”;二是祭祀先农的程式严格,祭前要奏准,祭后要汇报。致祭时要由当地的主官率领属员、师生、耆老、农夫等有关人士同祭,祭毕后还要由主官亲自到农田执耒农耕;三是皇帝之所以要这么做,当然是要让官民永记炎帝的功绩,但更主要的还是要各地官员关心农业,支持农业,了解农民的艰辛与不易,兴农固本,同时也要求农民发扬炎帝的那种精神,力农躬耕。

  公祭是一种国家的行为,是官府的职责所在。应该说,对炎帝的公祭活动在全国的其它地方也有,但在晋东南,由于是炎帝定居并建立耆国的地方,有关炎帝的纪念场所密布境内,所以,历代对炎帝的公祭活动也就更多更广泛。长子县发鸠山上的灵湫庙因纪念炎帝的女儿女娃所建,每年的三月十八和七月十八都要举行大型的公祭活动。据清乾隆《潞安府志》记载:灵湫庙,其庙甚古,宋、元、明官府曾多次修葺,神多灵异,旱祷辄应。“国朝岁以三月、七月十八日有司致祭。”长子县北郭外有座熨斗台,台上也有一座神农庙,建于金大定四年,与羊头山上的炎帝高庙遥相呼应,因位于炎帝高庙之北,故又称北高庙。乾隆《潞安府志》说:“世传帝至羊头山得禾巨黍,三月十八日有司致祭。”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千百年来,对炎帝的祭祀代代相传,其间虽也有过沉寂,但终不隔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长治市再次掀起了研究炎帝的热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尘封的史迹在人们的模糊记忆中再次清晰起来,于是,历时六年,由我国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亲自设计的炎帝铜像在百谷山巍然耸立,像高三十九米,为亚洲第一。炎帝手捧谷物,腰束兽皮,挺着30多米高的身躯,用一种慈祥而又深邃、疲惫而又亢奋的目光注视着他之后繁衍了数千年的子民们,一头老牛卧在他的身旁,昂着饱经沧桑的头颅,似乎有着说不完的感慨……之后,在炎帝铜像的旁边又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百草园,园中建了神农大殿,祭拜炎帝的香烟日夜缭绕,直达上苍。研究和纪念炎帝的各种会议和活动接连不断,研究炎帝文化的各种书籍和论文层出不穷。1997年,长治市政府利用传统的七月初一古庙会成功地举办了神农炎帝文化节,2004年,长治市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其魅力口号就是:“神农定居地,长治久安城”。

  羊头山下高平市的团池乡,宋代称神农乡。1995年,在团池村出土一块宋元符二年(1099)刻石的墓志铭,铭文中有“泽州府高平县神农乡团池村”的记载,以此为依据,2000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团池乡更名为神农镇,并重修了炎帝陵园,在羊头山新建了炎帝祭祀广场,当年由镇政府主持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公祭活动,2002年,公祭活动改由高平市政府主持。2004年7月,全国炎帝文化研讨会在高平市召开,会议期间,再次对炎帝进行了大型的公祭活动,炎帝神农氏一百五十四代孙、台湾台北市姜氏宗亲会常务理事、八十五岁高龄的姜竹先生也组团前来参加了公祭。2005年以后,公祭活动升格为由晋城市政府主持,市长主祭。祭祀的仪程为:武警组成护卫队,40名礼仪小姐组成的花篮队、文艺宣传队,由威风锣鼓队引导,主祭、参祭、陪祭和各位来宾进入祭祀广场。主持人介绍参加祭祀活动的来宾,宣传活动开始。(1)全体肃立,鸣礼炮21响。(2)致欢迎词。(3)主祭人恭读祭文。(4)向炎帝神农氏敬献花篮(分别由省、市等代表依次献花篮)(5)全体参加祭祀人员向炎帝像行三鞠躬礼。(6)乐舞告祭。宣读祭文是祭祀活动的主体内容,时代不同,祭文的内容也不同。现将2004年高平市神农镇公祭炎帝的祭文选录如下:

   维公元二00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农历甲申年,六月初给予吉日,欣逢炎帝神农祭祀广场告竣暨全国炎帝文化术研讨会召开之际,高平市市长王树新谨代表全市48万社会各界祭于始祖炎帝农圣像之前。曰:始祖炎帝,赫赫农皇;创世远古,功盖乾坤;始制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疗民疾伤;治麻为布,导民群赏;日中为市,物流民享;琴设五弦,琴传宫商;剡木为弓,抵敌御强。得承伏羲,政叙彝伦;功高德厚,普天共尊;千秋樯炳,万世景仰;故里子孙,谨遵旧章;矗立龙柱,创建广场。恭敬报祭,祈降吉祥。华夏我们,源远流长。史前文化,突兀上党;泫氏古郡,幸为帝乡;羊头山麓,林立庙廊;遗迹典章,千古传唱;进举盛典,欢聚一堂;方家鸿儒,深研立论;彰显祖德,敬献心香;欣逢盛世,九州龙腾;民族复兴,神人共囊;长平大地,时风浩荡;革旧布新,开发图强;发展为纲,百业兴旺;吾等菲才,领政一方;率我同胞,乘风破浪;铭记祖训,民生为本;与时俱进,重铸辉煌;兹行公祭,虔心奉香;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二、民祭  民祭发自民间,与公祭相比则更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果说公祭是一种制度,那么民祭就是一种习俗;公祭是官员的职责所在,民祭就是民心的具体表现。晋东南对炎帝的民祭活动,更多地融入了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晋东南地处太行山区,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旱象频现。因为炎帝是农业的鼻祖,所以也就兼有了施雨的功能,所以,每逢老天大旱,人们就会把天降甘霖的希望寄托在炎帝的身上。

  长子县发鸠山灵湫庙(供奉炎帝之女)是当地百姓常去求雨的地方,据说有求必应。历史上的庙会,最早的初衷都是为了祭祀。晋东南这块不大的地方,密布着近百座与炎帝有关的庙宇,每个庙宇至少每年都有一次庙会,每个庙会都有一个目的,寄托着老百姓的一种愿望。起源于明天顺年间的长治农历七月初一古庙会是晋东南地区最大的庙会,其起因也是缘于求雨,俗称二十四神朝玉皇。二十四神代表了二十四个节气,但大都为本土神君,领头者为炎帝,其余为:大禹王、天齐王、岱阳王、崔府君、唐王、大仙姑、二仙姑、三仙姑、河神、三嵕王、华阳君、灵仙、炳灵王、五龙、朱太尉、皮疡君、东马神、西马神、城隍、雾陇、昭泽王以及护驾神关公和二郎神。与二十四神相适应,承办这项活动的是特别选定的近郊24个村庄,分别按阴阳八卦排列,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定位。活动分五步进行。标票:写好呈文,报县衙批准,划行标票;接玉皇:求雨队伍抬着炎帝等二十四神的画像,行前要到城隍庙烧化喋文,从长治出发,浩浩荡荡来到壶关的玉皇庙;参拜:炎帝率众神参拜玉皇,然后在玉皇庙暖阁内的洞中接水,派员送回长治;诵经:第三日,将玉皇搬上神辇,依神道返回长治,由地方官员迎入西关二郎庙,封前门,拉旱绳,僧道对坛诵经,其间,全城禁睹禁荤。也许是因为有了炎帝的参与,所以每次诵经之后都多少会有点雨下来。谢雨:祈雨成功后,还要唱戏三天,以答谢玉皇、炎帝和众位神灵。

  高平庄里村炎帝陵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五谷庙庙会,是祈求五谷丰登的一次盛会,旧时主办庙会的首领都要从周围七村八社中推举,能在五谷庙会时当一次社首,将会被引为一生的光荣,所以,当地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民谣。逢会之日,人们要敲锣打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周围村庄出巡,据说,凡是炎帝巡到的地方,必会风调雨顺,粮食满仓。巡视后,返回庙中,将炎帝归位,由社首率众焚香叩头,顶礼膜拜。祭毕,社首还要下到炎帝陵的地道中,给炎帝墓前的万年灯添灯油,每次要添一桶之多,以期炎帝长灯不灭,精神永存。

  长子县色头村也有一座炎帝庙,至今保存完好。庙会原名神农会,不知起于何时,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至二十日,会期10天。此时秋收已经结束,粮食进仓入库,人们普庆丰收,不忘炎帝兴农之恩,家家户户蒸制猪、羊、鸡、鱼等供品,献于炎帝灵前,以表对炎帝的感恩之情。随着生活的富足,一年一度的神农会竟演变成了财神会,但供奉的仍然是炎帝。在我国的民间,财神共有两位,一位是赵公明,称为文财神,一位是关公关云长,称为武财神。而炎帝由神农变为财神,这在全国范围内,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国自古以来为农业大国,朴实的老百姓别无它求,就期盼着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土地中掘出幸福的源泉,这也反映了人们崇尚炎帝,希望兴农致富的笃诚,是我国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典型体现。

   历史的时空浩瀚而漫长,其间附丽着人们多少美好的寄托和希冀。数千年来,炎帝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也不断地在转换着角色,担负着不同的使命。炎帝尝百草,首先发明了医药,所以,人们尊他为药神;炎帝在五行中属火,又被称为火神;因火而灶,于是,炎帝就又成了灶神。在晋东南,药王庙、火神庙随处可见,过去,人们有了病,就去祭药神;望宅地平安,就去求火神,长治市的英雄街繁华地带原东方红电影院就是火神庙的原址,将火神庙建在城市中心,原本就代表了小心火烛、预防火灾的祈祷和祝愿。炎帝发现了麻,经纬编织,制麻为衣,绵延发展而有了潞绸,长治、高平曾是潞绸的织造中心,于是就有了机神庙,这也是民间祭祀炎帝在晋东南的特殊产物。至于祭灶,四海之内,风俗大同,早已遍及整个中华。

  历史是一棵沧桑老树,炎帝就是这棵老树的根。记住历史,记住自己的根,是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愫。晋东南因炎帝而骄傲,因有这么多的炎帝的传说而骄傲,因有这么多的炎帝的遗址、遗存和祭祀场所而骄傲,因炎帝在这里开创了古老的农业文明而骄傲,这种文明,顺着历史的长河一路滚滚而来,从而形成了底蕴十分丰厚的炎帝文化。如今我们纪念炎帝,研究炎帝,尽管形式不同,方法有异,但目的仍然是继承传统,光大炎帝文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十七篇话“神农”约2万年之前前后发祥于今晋东南沁河源头之羊头山析《管子》证炎帝作钻燧
山西纪实:山西的炎帝文化传说
关注炎帝文化为什么说高平是炎帝故里?
“炎帝会同说”有关“连山”、“会同”等地名
中国的祖庙与社庙
三皇五帝到底是谁?三皇有八种说法,官方祭祀伏羲、神农、黄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