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出世间法
世出世间法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佛陀所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出吾人之一切心法。古云︰“佛说一切法,不离一切心,若离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由此可见,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无非讲述众生的一念心,若无众生心,佛也无法可说。《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即是此义。
首讲世间法的俗谛理,即天堂地狱人畜等六道是。此类众生,既有了五阴的正报,必假衣食住行的依报方能生存。正报是由过去之业,召感今生之心身,依报是为其心身所依止的世间一切事物。前生作的善事若多,今生即感好的依正二报;前生造的恶事若多,今生即感坏的依正二报。由是世间诸法,虽有千差万别,归纳而言,不出福慧、善恶、因果及报应。由是,我们欲想安富尊荣,就要多培福修德,广植善根。古云︰“种树必培其根,种德必培其心。”欲求种福,必从其心。吾人如有损人利己的恶念生起时,务须令其从速消灭,举凡孝悌忠信及利人利物之心生起时,更应时常保持,并应以“不为己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终生抱负。所谓︰“未断恶者令断恶,已断恶者令不生,未生善者令生善,已生善者令增长。”
此外,如别人有争执起,我们尽可能婉劝令其息争,或遇人造恶业,应多方面劝阻,广为开解,使其去恶从善。对人有益的话,不妨多说,反之,必须努力自制。我们要行好事,例如扶危助人,造福社会,或礼忏拜佛,参禅诵经,均要勇往直前,以达功德圆满。
须知我们的身、口、意为升天堂与下地狱之枢纽,此三者如果善良修福,便得善报;此三者若作种种罪恶,便受恶报,须知善恶果报,诸佛菩萨也不能更易。因此,我们所作所为,应该三思而后行。佛家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此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一个人缺福固然是可悲,但是有福无慧,仍是痴福。痴福之人易造恶业,如有钱财不懂运用,或有人才不会支配,这都是无慧所致。因此,我们有福之后,仍要修智慧。修慧之道,要多阅听佛经,从闻思修,自我体证。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人有福如人之有足,人有慧如人之有目,假如人有足而无目,便会堕坑落堑,人有目而无足,则寸步难行,是故二者不可缺一。
世间法的俗谛理,不能超出善恶等法的范畴,而善恶等法又依身、口、意为根本的。若再归纳而言之,善恶等法又不能离开我们的一念心,因吾人之一念心欲善,则一切作为皆变成善,此一念心欲恶,则一切举动均变为恶,除心之外,更无一法可以构成善恶等法的因素。因此,善恶等法生起,必假吾人之一念心为其所依。
假如再深一层的去研究,此一念心既为招致善恶之由来,则此一念心便为善恶之本体了。不过,此一念心究竟是属于善呢?或属于恶呢?假如是属于善,则不可能属于恶;如属于恶,则不能再属于善,因善恶二性相违,一心岂能划分为二?
又佛说,此心非大小方圆,亦非青黄赤白,非色非空,非因果法,既言其心一切皆非,又怎能为善恶之源?其实,此心不仅不是善恶之本,而且要寻求心的本源,也是了不可得的,因此心未起、欲起、正起、起已都是刹那生灭,觅心尚不可得,试问善恶等法,又复从何而生呢?
楞严经》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意说其心本来不生,因境故有,其境本来亦无,因心故生。前两句说,心生法生,则言法不自生,乃从心而起。后两句说,法生心生,则言心不自生,乃由法而显,说明心本不生,法也无有,心境二者,本无自性,毕竟空寂。有如眼根因色有见,耳根因声有闻,假如无有色声等法,其见闻心亦不能生起作用,以是心境互相侵夺,自有生灭,时有时无,变化无常。但于此生灭中,有个不生灭性,湛然常住。所谓︰“此肉身中,有妙法身,其性灵明洞彻,耀古腾今,古不变,永久常恒。”外境有而不随其有,外境无亦不随其无,有如空中高悬大明镜,人来人现,物来物现,但镜本体是不会被物象所染污。我们的见闻觉知,亦复如是,境现知有,境离知无,但见闻性的本身是不属有无。由此可见,凡有生灭去来的,验知非是常住,凡不随有无变化的,则断定其为常住。
《楞严经》第二卷,波斯匿王问佛生灭︰“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面皱是说,由少至壮,由壮至老,变化不停。彼不变者,是指见闻之性,不仅三岁不变,乃至年老亦未曾变。由此验知父母未生以前,以及此身毁灭之后,本性亦未曾灭,万古常存。世人若能埋头苦修,经过若干年月,忽然见到此性,则名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则对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对人说法也不用心意识,有如明镜普照万物,其体不动。到此时,非但离妄绝尘,就是真如佛性之假名也不可得,因为度化众生之故,才说真说妄,妄病若除,真亦不立。
《楞严经》又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如人夜梦种种见闻,醒时总无一物。法融禅师云︰“若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一切法亦本无,本无亦本无。若知本无亦假名,假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可见,佛说诸法,无非对病下药,病若解除,药也不用了。
出世间法的真谛理,也不离此一念心,如前所说,身依世界而立,身依心而存,心又依何而立?心依妄想而住,若无颠倒妄想,即无能觉之心,亦无所觉之相,能所双亡,唯有本觉。本觉亦对始觉而立,若无始觉,本觉之名,亦不能立,无名无相,强名大圆镜智。本觉真心,原无身心世界,因有身体之正报,始有世界之依报,而此真心,无始无终,受生灭者,即是妄心,不受生灭者,即是真心。如何是妄心,妄心对境而生,离境即如龟毛兔角。真心离境,仍自独存。《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离境,仍能生心。古德说︰“不与万法为侣。”即是离境,别有真心。
具缚凡夫,万不能离境,别有心生,假使真能离境生心,此即真心,超凡入圣,虽然如此,若离妄心外,另觅真心,如磨砖作镜,蒸砂成饭,永无是处。所以明心见性之人,不离妄心而别求真心。悟则全妄即真,迷则全真成妄,真妄不一不二,如第二月,非是月影。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错认识心为真心,芸芸苍生习非成是,尘世浊流,混合为一,反指修道出世之士,逃避现实,消极无用,此人可悯,不易挽救。
以出世法言之,物即非心,心即非物,二者不惑,是为觉者。如吾眼见,山河大地,一切万象,皆能指出种种名称,无非前尘影象,非见之本性。此时必须回光反照,追寻如何是吾见之本见,于见中离一切物象,湛然常照,方是吾人之真见。见性如是,闻性亦然,如吾人在堂中静坐,外边有飞机声、汽车声、牛哞、马嘶、男呼、女应、儿童游戏、杂笑声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声皆是心外之物,应回头反问,除诸声外,究竟那个是吾之闻性?不明白处,更应努力,如猫捕鼠,钻研追寻,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言谈静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细心参究,永不间断,长此以往,自有瓜熟蒂落之日,忽然大悟,大地无寸土,全大地原是自己,即见法身理体。证得清净法身,具足无量神通妙用。
《楞严经》说︰“于其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转大法轮。”由此可知,心之妙用,不可思议,凡夫众生,不能想象,此即佛法出世之真相。
世人不明佛理,以为佛教纯是出世,离尘绝俗,与世脱节。我是俗汉,既不出家,又不修道,何必学习佛法,此乃不知佛说出世真理,亦说世间俗谛。如我人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婚姻嫁娶,父慈子孝,交际理财,卫生保健,士农工商,医卜星相,包罗万有,佛理无所不谈。因此奉劝世人,生而为人,就要学佛,因其不但能使人充实学问与道德,并能启发人类思想,并非出家人,才要入佛门。
须知世间法的俗谛,是以五戒十善为人天之始基。出世间法的真谛,是以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万行为修道成佛之阶梯。若以最上一乘佛法而言之,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无惑可断,无道可证,世法即出世法,出世法即世法,离世间法没佛法,离佛法没世间法。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假如世人真正悟得无生法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到此境界,又于何处再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呢!
[/td][/tr]
[tr]
标签:五明|佛学论文|因明
随喜恭请
本图文转载 佛教导航
音图框引用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
始终心要略解 台宗后裔谛闲讲解
《天台宗简明教程》第十一课 一念三千
善知识真实义,歪曲已久矣
求佛,问佛,佛曰:苍生难渡。
佛经经典语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