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域文化陷入困境 是否该保护成为网友争议焦点

  网友争议地域文化该不该保护,学者呼吁政府民间上下齐心传承文化

  ■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乔麦

  “我们为我们自己的文化呼吁,呼吁的只是那些本是讲潮汕话的人来重拾我们的文化,不让我们的文化没落而已。

”昨日,新快报《网友吁拯救潮州文化》一稿出街后引起了潮州网友的广泛共鸣。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养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然而在“世界大同”的趋势中,地域文化陷入困境逐渐没落。面对式微的地域文化,我们是任其自由发展还是该加以保护,成为了网友们在网上争论的焦点之一。对此,有学者表示,在地域文化的困局中,政府与民间要上下齐心,在要尊重民意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打造好保护和开发地域文化的市场。

  “任何文化都无法拯救”

  每一个时代,文化要生存,都是站在弱势的位置上跟政治博弈,如果没条件适应政治,那么只能自我换血,如果换血不及时,必死无疑。在面对潮州文化需不需要保护的问题上,潮州网友“曾是牧童”指出,潮汕文化之所以日渐式微,究其原因,除了当地官员的因素外,还因为,潮汕文化缺少一个有缘人,一个在当下足可以代表潮汕文化的人——比如赵本山之于东北。

  他表示,潮汕文化本身是弱势文化,但至于说到要拯救,“我觉得有点虚张声势了,只要潮汕人还没灭绝,你就不用担心潮汕文化会消亡。任何文化,都无法拯救,潮汕文化,也然。”“其实,文化没病,有病的是人。”

  相应的,网友“子不第”也表示,“拯救潮州文化纯属危言耸听”,“大家大多把潮州或是潮汕文化,要么就是看作建筑、饮食、语言、戏剧这些表象的东西,而不涉及精神和心理层面,我认为后者是最重要的,从后一个层面而言,根本上没有任何变化”。也有网友表示,提出要拯救潮州文化的人大多是在外工作的游子,他们更希望保有对家乡的旧时记忆,“出于情感而提出保护所谓的潮汕文化”。

  ●如何保护

  潮州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网友“曾是牧童”还提出了如何客观看待潮汕文化的融合问题。“其实,潮汕有两个,一个是地域潮汕,一个是文化潮汕,地域的潮汕,确实难以承载太多文化方面的东西,但文化意义上的潮汕,早在多年以前已撒下了种子,那些在外的种子,总会在某一天开出花来,给这片枯槁的土地一点提醒。任何主地域的文化,若想生生不息,都需要外来种子的反哺,对这一点,我本人是充满信心的”。网友“子不第”也表示,应该历史地看待潮州文化。“潮州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成不变,‘潮州文化’这个名词就根本不存在,因为它是从中原文化演变出来的(也掺杂了土著文化)。潮州文化在不同时代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并不断根据生存的需要作出调息。‘潮汕文化’之所以比‘潮州文化’更被人接受,就是因为在现代,汕头的地位总的来说,要比潮州更重要。要言之,人比文化更重要”。

  以时尚方式包装箱底货

  式微中的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如何?原因所在?我们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政府出面还是民间自发?带着这些网友热烈争议的问题,新快报记者昨日连线了广州知名文化学者、老西关艺苑院长、岭南画派画家李荣昌,他表示,在保护传统文化上,政府与民间应上下齐心。

  记者:你认为一些传统文化艺术会走到尽头吗?如粤剧、广绣、玉雕等。

  李荣昌:尽头还没有看到,但至少看到情况不妙,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等于要趁大熊猫还有繁殖能力的时候,就要保护好它,让它焕发生命力。这些传统文化是“国宝”、“省宝”啊。

  记者:对症下药,是否首先需要找到根源呢?

  李荣昌:是的。这里有一个文化认同感的问题。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们已经习惯了与国际接轨,容易被潮流所左右,这些被认为是“老古董”的东西被遗忘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我们需要的心态是把这些“箱底货”拿出来在太阳下晾晒一下,看它有什么值得去挖掘的魅力,然后将它放大,甚至以时尚的方式加以包装,成为新的潮流。比如过去小朋友都喜欢看的公仔书,现在就被动漫重新打造了,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光靠单纯的感情上的“保护”是不够的,还要找到将它发扬光大的对策和方法。

  记者:这种文化传承的力量是来自于政府还是民间呢?

  李荣昌:中国的国情是需要上下齐心,缺一不可。当然,政府支持不能走过场做形象工程,要尊重民意,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比如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为什么不可以由政府牵头,资助艺术机构进行研发,给企业以政策优惠,共同打造好这个有利可图的文化市场呢?

  广绣大师呼吁政府投资同时要“保人”

  让30种广绣针法薪火相传

  “许师傅,想不到广绣会衰在你手里。”面对朋友的调侃,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许炽光在退休十年后再度出山。

  这位被称为“最后的‘花佬’”的广绣大师,面对行业发展的困境,尤其是难以找到传承人的现状,他呼吁政府不仅要投资,而且要想办法“保人”——留住那薪火相传的30种广绣针法。

  大约200年前,许炽光的太爷从广东番禺新造来到广州,在十三行的一间绣屋,叩头拜师,成为了一名绣花学徒。千万别看低绣花这行当,这位13岁少年投奔的可是当年广州城里的热门行业。后来,师傅见他学艺聪明,为人厚道,干脆把他招为女婿。

  根据广绣行业规定,只有男工才能入行,绣花师傅也是传男不传女,这是男尊女卑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了当时绣花行业是吃香的。到了清末民初,广绣业出现了专业分工,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除了服装和日用品的绣品外,广绣画成为了走俏的收藏品。许炽光入行时,就主攻广绣画的创作。

  从6岁入行,许炽光已经七十多年,见证了广绣的兴衰荣辱:抗战沦丧时,广绣业停工,一家人靠吃野菜度日;文革时,广绣被打成“封资修”,许炽光也改行去穿珠片;虽然后来恢复了广绣,但几乎找不到销路,他也成了被供养起来的“大师”,在上世纪90年代初郁闷地退了休。

  2003年,广州绣品厂改制,许炽光受聘技术总监。2007年,他绣制的《红荔白鹅》获得了我国第一次设立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2008年,他被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他也走入大学城,给学生讲授广绣技艺。

  尽管许炽光现在那双手还能柔和如绵,灵巧翻飞。但他的眼睛毕竟已经蒙上了岁月的沧桑,艺术生命毕竟不可能青春如初。记者问得很唏嘘:“你真的就没有嫡传弟子啦?”许炽光肯定地说:“没有。”

  许炽光:我不想成为最后一个“花佬”

  记者:在针法上,广绣与其他绣画品种有什么不同呢?

  许炽光:一共有30种针法。广绣的特点是装饰性强,注重针法的技巧运用,画面的纹路清晰、色彩明快、富于立体感,而苏绣、湘绣比较注重画似,广绣则在画味之外,增加了工艺味。

  记者:这种技巧很难掌握吗?

  许炽光:难倒不难,但一定要在耐心,沉得住气,专注,一天八小时坐在绣花布前才行。工多技熟,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炼。出师容易,但要成为一个好的绣工就不容易啦。

  记者:你能坚守70多年,着实不容易啊。

  许炽光:但也很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我们挺争气,创作的广绣画拿了不少奖,我也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但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成了“压箱宝”,我所负责的广绣小组成了全厂的包袱,每次发点奖金都是别的生产部门挪出来的。我失望得找到领导说要改行,领导不同意,说我是上级指定要保护起来的“大师”。到1993年我退休时,对这个行业已经心灰意冷了。有的记者来找我问:“广绣的前途如何?”我说无话可讲。摄像枪对着我,领导一定要我配合,我只能对着天空说:“广绣不会亡,即使现在灭门了,以后还会兴起,因为绣花原本就来自民间。”

  记者:退休十年后你重新出山,心情如何?

  许炽光:也是为了争一口气。记得有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许师傅,想不到广绣衰在你手里。”我不想百年后无颜去见父辈啊,不想自己成为最后一个“花佬”。

  记者:你现在收女徒弟吗?

  许炽光:收,我一早就打破了门规。但现在收弟子不容易啊。记得曾经有领导让我开出授徒的条件,我说就两条,一是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二是有点文化。于是上面派人到美院招人,始终没有招来。

  记者:应该如何改变广绣的命运呢?

  许炽光:政府资助是一方面,有人提议让广绣作为文化产业归属文化局,作为濒临消失的艺术加以保护支持。而且关键在于“保人”,比如招收学徒工,能不能厂里按市场价发1000块钱,政府作为特殊技术工种补贴300块,这样就可以有竞争力了。

  记者:你觉得广绣有市场潜力吗?

  许炽光:有!只要宣传到位,让大家知道广绣的魅力;只要工贸协调发展,研产供销一条龙顺畅,就大有商机。我曾对老板说,投资广绣不会亏本,但要有“蚀本”的准备。今年春节,我们的产品就供不应求,来订购礼品的人很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潮汕的民间生活——潮汕方言
第四讲:广绣传统艺术路在何方
广绣传奇,一针一线演绎岭南经典文化
潮州十大名巷:甲第巷-> 文化潮汕 -> 潮汕资讯网
潮汕方言与潮州文化
文化在于传承与发展,从此再不提潮州文化与潮汕文化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