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和湿地的故事——孟祥伟:做自然的解语人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滨海大道的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华侨城湿地)是国内目前面积最小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位于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如同镶嵌于城市中央的一块绿翡翠。这片占地68.5万平方米的湿地,拥有水域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与深圳湾水系相通,也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包括黑脸琵鹭、豹猫在内1300多种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湿地正门

然而在2007年之前,华侨城湿地还只是一片见证现代城市化进程的“璞玉”。

20世纪90年代,深圳湾滨海大道的建设永久地改变了这2.5公里的深圳湾原始海岸线,使之成为一个与深圳湾自然潮汐相望的内湖。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片原始海岸线的天然红树林与泥滩在生境改变后“百废待兴”。2007年,深圳市政府将这片湿地委托华侨城集团管理。华侨城集团秉承“生态环保大于天”的理念,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生态综合治理。


二层岗亭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校长孟祥伟是湿地的“受惠者”,也是这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城央湿地的“调解员”。从2014年正式加入华侨城湿地管理部(以下简称“管理团队”或“团队”)至今,她见证了这一方小天地的恣意生长,从看似普通的绿色园林蜕变成每一寸土壤、每一片落叶下都暗藏生机的生态家园。

“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这是孟祥伟与团队从过去八年与华侨城湿地的朝夕相处中所领悟的守护心得,也是华侨城湿地始终恪守的生态保护准则,尊重自然,学习像自然一般的思考,从生物的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与其说是保护者,其实我们更像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解读者。”孟祥伟说,“我们不用过多干预,科学的干预,顺从自然规律,大自然自会给予我们惊喜。”


金斑鸻 / 欧阳勇 摄影

做湿地的倾听者,助力自然生态复苏

对孟祥伟来说,与华侨城湿地结缘实是一场“意外”。2014年9月,她因工作调动来到这里工作。在此之前,原本的人生轨迹与生态、与自然似乎都没有多少交集,但是这并不影响她迅速爱上这里。

“我当时第一次来的时候就觉得,这里实在是太好了,环境怡人。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很适合养老。”孟祥伟说道。这也可能是很多来到华侨城湿地的人们的第一印象。


园区物种——黑脸琵鹭

可当她了解这片湿地的历史,使命感一点点在心中累积。深圳湾位于全球九大候鸟迁徙路线中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是南来北往的候鸟们的重要中转站及越冬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生境变化,华侨城湿地在最初的定位,就是将其打造成深圳湾高潮位鸟类栖息地,与深圳湾的生态功能相互补充。首先从植被的配置上,一方面挑选如榕树、黄槿等既能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又适合滨海湿地气候条件的岭南本土植被;另一方面打造园区水环境,水是湿地的灵魂,清淤截污,为鸻鹬类和雁鸭类等水鸟营造适合的生活环境。红树林,作为深圳湾滨海湿地原生海岸线的见证者、华侨城湿地生态重要组成部分,也从原先的不足2万平方米,通过不断培育、扩展到了4万多平方米。


园区物种——广濑妹蟌(四斑细蟌)

彼时的华侨城湿地刚刚面向公众开放两年,在生态治理后,整片湿地正逐步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环境场地的治理只是重建生态的第一步,湿地管理团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这片湿地“活”过来,一方面使它真正成为更多动物的家,另一方面也要将湿地运营成深圳市民们家门口的“心灵港湾”。

在华侨城湿地管理团队看来,湿地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为了服务人类,更是为了服务这片湿地之上的各种生灵。在这里,人类的管理者应将管理的主动权交还给大自然,并为这方天地的蓬勃发展提供辅助支撑,仔细去聆听、解读湿地的需求,然后协助大自然完成生命的循环。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从2016年开始,湿地实行“三不”原则,决定不再对园内的植物做景观修剪,不再对蚊虫进行消杀,夜间园区不亮灯。这是孟祥伟与管理团队所做的最大胆的决定之一。不对蚊虫进行消杀是否会影响到市民的游园体验感,一开始管理团队也拿不准主意。但是昆虫作为整条食物链的重要一环,这些在人类看来并不受欢迎的小家伙是帮助植物完成授粉繁育的关键助手,也是许多鸟类、两栖类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园区物种——鹗

“每一个物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实很难从单一物种的角度评判好坏。”孟祥伟介绍道,“所以我们的团队经过讨论,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考量,决定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

在实行“三不”的管理模式之后不久,园区的各个角落都开始逐渐发生一些“声势浩大”的转变。花朵可以自然地在枝头衰败、掉落,与植物关系密切的昆虫丰富起来,暗绿绣眼鸟、叉尾太阳鸟跃然其间吸食花蜜。到2021年,华侨城湿地已观测到超过180种鸟类,其中包括黑脸琵鹭、白腹鹞等22种国家级保护鸟类,以及凤头鸊鷉、苍鹭等27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这里也成了整个深圳湾鸟类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


‍‍‍‍‍‍‍‍‍‍‍‍‍‍‍‍‍‍‍‍‍‍‍‍‍‍园区物种——黄嘴白鹭

2018年底,园区内首次监测到豹猫,并在次年监测到稳定的豹猫种群。这种极少在城市中心范围内出现的珍稀野生动物,体型虽小,但却是自然界里顶尖的捕猎者。它的出现意味着华侨城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已逐步丰富,能形成生物层级稳定的生态系统。

孟祥伟无不自豪的感慨,“豹猫的出现就是大自然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园区物种——豹猫

做自然的解语人,为公众解锁湿地密码

2014年,全国第一所自然学校在华侨城湿地落成。本着“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的宗旨,推广自然教育成为华侨城湿地的又一重任。孟祥伟与团队开始共同探索这条全新的道路。

重回教育工作让孟祥伟感到兴奋而新鲜。面对这熟悉又不同范畴的工作,一系列的思考涌进脑中:如何向公众介绍湿地、又该向他们教授什么样的内容、教育的本质又如何体现在自然教育之中… …孟祥伟通常会走进园区,在自然中求解。

“我当时很幸运,在园区里碰到了一位非常热情的志愿者。他为我仔细介绍了园区里这些年的各种变化。他对湿地的这份情感,深深的触动了我。”孟祥伟回忆道。

这位自然名“木榄”的志愿者(本名郭文贺),目前已经在华侨城湿地开展志愿服务八年了,是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之一。像这样长期服务于华侨城湿地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华侨城湿地也一直营造“家”的氛围反哺这份志愿者精神,无私的付出和充沛的热情,给予了孟祥伟和她的团队前进的助推力。


木榄老师

2015年,华侨城湿地正式提出了“零废弃”和“无痕湿地”的管理理念。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包括一些被清理掉的外来入侵物种,同样可以作为珍贵的“教具”在园区实现“下岗再就业”。比如一棵被清理的、胸径66厘米的巨大银合欢,也“重获新生”地成为一节湿地生态课的“主角”。

2018年,台风“山竹”过境深圳,狂风骤雨吹倒了园区内近1000棵树,包括一棵生长了30年左右的木麻黄。经过商议,这棵倒下的木麻黄保留了下来。“在大自然的生态循环里是没有“废弃”这个概念的。这些木麻黄虽然因为台风迎来了生命的终结,但倒下的躯干又成为微生物和小昆虫的家园。”孟祥伟解释道。


“小动物大侦探”

如果将深圳湾的滨海湿地看作是一个大的生态圈,华侨城湿地还利用类似木麻黄这样的自然元素营造了许多“小生态圈”——微栖地。通过这些精妙的设计,管理团队希望湿地教育的元素渗透在园区的各个角落,实现“润物细无声”环境育人的朴素教育观。“我们希望自然展现的不只是美,还有这些不太为人见的部分。”


无痕湿地

这个想法也许就是,华侨城湿地2019年起基于“保护是基础,教育是灵魂”的理念,在园区内推行“全园教育”的雏形。


“小鸟课堂”

做自然教育的引路人,唤醒孩子们对自然的热忱

以湿地为“课本”,通过自然教育引导孩子建立与自然的联接,将“自然的智慧”融会贯通到日常的生活里。管理团队这样的初心,要以不断地积极探索更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学方式作为基础。

于是,华侨城湿地在每周设置了专门的团体预约日,便于学校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课外实践。同时,园区也在主动寻求与学校的合作,为学生们提供贴近校园生活的自然课程。


华侨城小学小菜农课程

2015年,华侨城湿地与临近园区的一所小学合作,派出工作人员兼任学校的科学课老师,每周到学校为孩子们上课。这次尝试性的合作吸引了当时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的目光。双方经商讨一致决定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华侨城湿地的专业背景和生态理念,将课上使用过的课程编写成册,出版一本专门为学生们编写的本土自然教育教材。这本教材就是《我的家在红树林》。


教材:《我的家在红树林》

与此同时,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培育的环保志愿教师队伍逐步成长,与自然学校团队共同研发湿地自主课程。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推出了红树课程、小鸟课堂等多元主题课程,搭建起多达36个系列、162种教案的课程体系。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在线上预约不同的课程。相较于面向校园的书本教材,华侨城湿地的自主课程更加注重定制化的体验和互动。


教材:《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系列丛书》

目前,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已经累计开展教育活动近万场次,直接参与的公众累计近百万人。这些课程不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而是希望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夯实品格,培养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管理团队始终相信,只有心底里深受触动所生长出的情感,才能培养出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守护。

做自然的代言人,为湿地发声

孟祥伟在湿地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巡园。往往此时,她会将自己“置身事外”,从东滩到芦苇栈道再到红树林小径,从公园的管理者重新做回一名“访客”。“我会从访客的视角出发,体会访客的诉求和需求。”孟祥伟说,“访客来到这里希望收获什么?需要什么?”对于管理团队来说,这种心理上的身份互换,是提升管理效能的有效方式。循着这样的方法,华侨城湿地不仅与志愿者共同开展人员带领的教育活动,还结合互联网搭建了线上线下的解说系统,让访客自由的探索湿地,体验园区“全园教育”的点点滴滴。


现场工作照(左二为孟祥伟)

今年虽然已是孟祥伟来到华侨城湿地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但对于湿地和自然的习性,她却认为自己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事情;对于园区的管理、自然学校的运营,还有太多太多可以去尝试、实践的事情。常看常新,这也是孟祥伟对于湿地保护这份工作的深切体会。

“今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也正好是我来到深圳的第30年。” 她说,“或许我和湿地的缘分也是早就注定好了的。”在这里,孟祥伟不仅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湿地的滋养也给予了她更多的领悟和“永不止步”的力量。”


归 / 欧阳勇 摄影

孟祥伟感谢2014年初那个“意外”“被安排”的工作,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把“爱护湿地,尊重自然”的种子”播撒进更多人的心里,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活。

点个在看再走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圳有一个藏身闹市的神秘公园,要提前预约,还限制人数!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5个深圳人里就有1个,这类人在深突破351万
华侨城:旅游产业与城市开发联动发展
欢乐海岸将不设围墙免门票(zhuanzai)
深圳三日,无限惊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