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州水浸街始载于东晋

  粤讲粤俗

  □颜志图(粤语讲古传承人)

  前晚,忽降五小时大雨,广州多处水浸,甚至有人戏称,羊城已成东方威尼斯,还推出水浸八景。童谣中饶有生活气息的水浸街,当成为现代人出行的阻碍,就不再是一件有诗意的事了。

  广州水浸街事件,有记载的最早一次是于东晋太元十八年(393年)发生。自此之后,历史有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水浸街,就一直伴随着广州人,可见广州确实有太多的水了。水多为患,也能为财。历代广州人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水去化财。六脉渠就可谓是广州人化水为财的智慧结晶啦。

  六脉渠修筑自宋代,是在广州地区原有南北的河流、溪径以及南汉时期所修筑的东西澳的基础上稳固堤岸以形成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广州就开始修筑六脉渠了。但六脉渠修筑的最初目的,防水浸街只是第二考虑的,首要是为船只提供避风浪之所及在城内航行的水道。原来,当时广州城一段的珠江河面甚为广阔,临近大海,而宋时海上贸易发达,商业成了趋生六脉渠的重要因素。故此,脉者,就是水上交通、广州商业运行之血脉(海上贸易)。

  六脉渠,其实并非单单六条水渠,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水系统。我们常说的六脉渠,是一个广义的水网代名词,就最初宋代的规模而言,它包括了狭义的六脉渠(六条纵向水道)、内濠(清水濠、南濠),再配以文溪、西湖、菊花湖、兰湖水,形成一个游走于城区内部的水网。随着城区的变迁,城池的扩建,城内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六脉渠水网亦在不断变化,尤其表现在狭义六脉的位置和长度的变化上,呈现出整个水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达至清朝,六脉水网的通航价值已几乎完全消失,发展成为由六大主渠作为大动脉,与其余小水道牵连相通的一个完善的排水系统(城南、西关商业)。

  可惜的是,六脉渠这项汇集数代古人智能的伟大工程,并没有让当时的广州人就此摆脱水浸街。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随着广州城区的用地紧张,诸如跨渠建筑、围沙坦以造田、在渠道上种植、倾倒垃圾沙土进入渠道等现象更加严重,导致六脉渠水网经常淤塞,虽然官方和民间屡次疏浚,但是屡疏屡塞,六脉渠难以长期有效发挥其排水功能。清人陈坤有诗一句:“年年费帑通渠路,骤雨还防积水深”,说的正是此事。

  去到民国,六脉渠水网大部分由水道改成埋于地下的混凝土管渠和地下水渠,当年水网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里,仅剩下少量的明渠水涌。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对地下管渠进行清理、修葺和改道处理,并且将大部分地下水渠改成管渠。但城市化的推进又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不透水的地表面积的扩大,这就使得地表雨水汇流速度加快,最终导致水浸街。

  六脉渠,这个神奇的水网络:它的开辟,见证着广州海上贸易的兴旺发达;它的功能的转变,见证了广州商业由城池内部向城南、向西关的迁移;它的隐退,见证了广州城市化的发展。只可惜,无论它存在与否,都没有终结广州水浸街的历史。经过前夜一场水浸街,有人说,不如恢复六脉渠啦。但须知道,水能化财,亦能覆舟,水浸街的历史责任不在六脉渠,而在于人的规划和管理。讲古佬始终相信一句:珠江后浪推前浪,羊城今人胜旧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梦里水乡
遇见麻石街 | 印刻羊城记忆,见证岁月流转
古代没有自来水,那么唐朝百万人的长安,是如何解决供水问题的?
Q&A | 古代台风来时,广州也会水浸街吗?
广州有个好好听的名字叫水浸街
有片!世纪暴雨,深圳广州等多地水浸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