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浦江创新论坛 | 科技创新青年峰会

李昕:各位来宾,大家好!刚才各位的演讲和讨论都非常精彩,大家都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对如何以创新助力我国的“双碳目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接下来进入圆桌对话的环节,今天我们邀请了四位嘉宾,分别是: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李政道学者,是Yuichiro Nakai先生。

同济大学精密光学是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江涛;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研究员阮承超;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黄旸木。

下面有请四位年轻学者上台!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是“青年力量引领科技未来”,大家可以看到未来这个词是今年浦江论坛出现最多的热词。

上台的四位嘉宾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同时用几句话来讲讲你心中,特别自己所关注或者研究的领域科技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的?

下面我们先请上海交通大学的中井先生先讲。

Yuichiro Nakai: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邀请,我是中井,我是来自于交大。

我的研究主要是基础科学,主要是颗粒物理,主要是了解宇宙的起源是什么。我想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这里所有的东西,一切的物质都是由原子形成的。

20世纪的物理发现了原子,原子是由电子和核子组成,同时由质子组成。这个质子是由夸克来组成的,所以这是科学界的发现。我们可以去看宇宙的根本性的组成物质,到底什么组成了质子,包括什么组成了夸克,什么组成了电子?这样的这种理解其实只是了解了宇宙的5%,而电子、夸克这些东西只是宇宙的5%而已,剩下的95%还是非常神秘的。比如说暗物质或者暗能量,所以我们对此根本不了解,不知道这些暗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这种理论物理学家,包括实验物理学家、宇宙学家都是在研究这些领域,去研究暗物质、暗能量,希望能够搞清楚宇宙的神秘之处。这个就是我简单的介绍。

李昕:下面我们有请同济大学江涛江院长,先做个简单自我介绍,再讲讲你的领域未来是什么样子。

江涛:我是来自同济大学的江涛,其实我的本科是华东师大读的,博士复旦大学读的,后面又在国外做了几年博士后,现在回到了上海,在同济大学。所以和同济大学的三所非常著名的高校都很有一个渊源。

我自己是在同济大学的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我主要做的方向就是利用一些先进的光学探测手段,来研究一些纳米尺度的一些光学,以及光电子现象。

我正好是响应今天这么一个“双碳目标”的主题,从我们的角度我们其实也在思考,怎么利用我们的一个研究,来推动比如说在光电探测器、光电子芯片,以及新材料、新机制的一些研发,我们也是期望能从我们的角度,最后为“双碳目标”做一些自己的努力。

虽然是做一些物理学的基础研究,但是我们也是能从这么一个机制或者基础研究的角度上,来创新一些新型的研究技术或者一些新型的器件的工作原理。基本上这是我的一个介绍,谢谢!

李昕:我本科其实也是学光学的,没想到现在已经到纳米尺度的光学研究了。

大家都知道新冠疫情还没有完全的结束,各地还是面临很多疫情防控的挑战,下面我们两位介绍的一个是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阮承超研究员,想请阮老师介绍一下自己,同时也讲讲你在基础医学领域,不管是传染病,还是慢病,慢病也很多挑战,你对未来的科学有什么样的期望?

阮承超:谢谢李司长。我是复旦医学院的阮承超,刚才李司长讲的非常好,我觉得我们现在从基础医学研究很多时候还是传统的这种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但是我期待的未来的研究范式可能更多的整合到人工智能医学,很多的大数据结合到里面去,是不是我们可以将智能化的大数据,各种生命体征的数据融合进去之后,这个其实也要结合今年这个会议的主题,“双碳”、碳中和、碳达峰,就是说有一个更精准的医疗方式,还有更精准的数据的获取,可以减少一些医疗资源的消耗。

另外其实医学跟“双碳”是相辅相成的,环境的 变化,我自己本身是从事代谢性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环境的因素,像今年极端的高温,还有极端的寒冷,其实对代谢性的疾病,还有对心血管疾病都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希望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健康的生活。

李昕:阮老师讲的非常好,我曾经参加过我们国家多次UFCC气候谈判,我们有一个议题是减缓碳达峰、碳中和,还有一个适应,卫生健康领域是适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就像咱们现在面临热浪的冲击,可能跟气候变化相关的,怎么样卫生系统来应对?特别是公共卫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议题。

下面我们有请北京大学黄旸木老师,先请黄老师讲讲您的背景和你心目中的科技未来,在公共卫生领域心目中的科技未来是什么?

黄旸木:谢谢李司长。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系的黄旸木。在我的理解范围里,我觉得创新科技未来,应该是可持续的创新,也应该是低碳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是基于需求的创新,是一个能为更多人群所用的创新,不仅适用于我们中国的人群,也适用于其他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人群。

比如说我们的新冠疫苗如果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我的研究领域,也是希望未来能够看得到场景。谢谢李司。

李昕: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讨论。大家对于本研究领域科技发展的未来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设想,在当前这个科技大变革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有很多的交叉的学科发展,你们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不仅是学科发展,包括自己做研究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这个社会如何理解你做的研究这方面的挑战。你们觉得有哪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我就不点名了,哪位对这些问题能有精辟的见解。

黄旸木:我先来吧。

李昕:公共卫生肯定是大家最关心的。

黄旸木:对,谢谢李老师的介绍。接着我刚才说的,我觉得全球医药产品的创新和可及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中间一个特别大的掉占,如何我们开展需求的创新?我做过RCT,也做过临床试验,在创新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研发很多时候是聚焦在本身的创新,而没有聚焦的更多的全链条的创新。我的研发是否能够转化,我的转化是否能适用于更多的人群和场景?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急需开拓的问题。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挑战,一个是硬件的创新,一个是软件的创新。比如说我们的疫苗研发出来,是否能适用于缺少电力和水利条件的地区。比如说我们有一些注射剂,如果当地没有,我们如何给药等等。这是硬件的创新。

软件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国际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研发模式。像李司长早上介绍的,国际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关注的公共卫生,就更需要合作,需要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这样才能开展更广泛的创新,而且这是低碳的创新。因为我们的创新可以适用于更多的人群和场景。

李昕:我想交通大学的Yuichiro Nakai先生,因为您的研究是非常基础性的,而且和物理学分不开的。研究的很多都是非常基础的问题,比如说物质是不是可以无限可分的?很多都上升到哲学层面。人类来自于哪里。大部分做科学技术研究的同仁们不是太理解,您怎么样获得社会支持和理解您所做的研究?

Yuichiro Nakai:其实中国对我们非常好,至今为止我还可以获得非常强大的支持,来自于政府,我非常感谢!

另外基础科学非常重要,我相信基础科学是最基础的一层,然后应用科学叠加在上面。另外儿童,我觉得让儿童对科学感兴趣也很重要。比如说这颗星星是什么星座?宇宙是如何开始的?这本来就是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如果对我们这些基础科学感兴趣,可能他们就可以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来思考,我觉得像我们这种基础性科学真的非常重要。

另外还有宇宙是什么产生的?这些非常根本性的问题,是所有人都好奇想了解的。所以我觉得这么有意思的问题,肯定有很多人都天然的想要了解。

另外我觉得中国这个国家也想要支持我们这方面的研究,来理解更深层次的基本性的问题。

李昕:我想大家都去过佘山,佘山上面有我们国家比较早的天文台,上海在临港新区有一个新的天文馆,我去年夏天曾经去参观。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馆,也是打个广告。

虽然中井先生讲天文学离我们非常遥远,包括孩子非常感兴趣,能够获得社会的支持。

下面我们讲一点跟我们更相关的,复旦大学阮老师你做基础医学的,你怎么样让社会理解你所做的工作?并且基础医学回应社会对你的支持?

阮承超:谢谢李司长。沿着交大的日本学者说的,其实科学研究从技术开始,就像基础的物理学,我觉得医学它是一个综合学科,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很多传统物理学、数学、化学的发展基础上,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X光机的诞生。刚才说的很多的质子、重离子,我们现在有重离子医院可以去。就是说基础物理学,在100年前我们不知道它的应用,100年之后它的应用可能就会很广泛。医学也是这样,它有个基础的医学,还有个临床的医学。我们现在研究基础岩医学,可能更偏向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还有分子生物学,就是到生命的本质。但是生命的本质可能跟将来的临床科学的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基础医学是医学的根本,如果整个医学是参天大树的话,基础医学是根的部分,只有扎牢了基础医学的根基,将来才有临床医学的诊疗方式、新兴药的发现,这是我的见解。谢谢李司长。

李昕:我们请江所长讲讲光学领域。

江涛:这个问题特别有趣,包括我的父母,还有一些其他的朋友,他们也会经常问你这个东西到底怎么是干什么的?

李昕:光学领域,我们接触的第一个东西,小孩的万花筒。

江涛:每天早上大家起床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睁眼睛,这是光带给我们第一个现象。光的一些机制,掩藏到材料的深处或者运行原理的深处。第一个我们如何让同行理解我们做的东西,或者我们做的东西为什么有趣。我虽然是做物理的,但是比较有趣的,这个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的室友基本都是化学系,他们和我做朋友之后,基本上都能发出很好的成果。

李昕:他们把你作为合作人。

江涛:今天来的路上另外一个朋友发了一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基本上我的朋友跟我了解,或多或少的,我们之间有一些促进作用。我想如果我直接跟大家讲我做的光学是什么,可能不一定感兴趣,也不一定理解,但是我们是一个交叉的互动,我可以告诉他我的技术或者我知道的一些原理,怎么促进他的学科的发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像现在国家基金委设立的这么一个交叉学部的初衷。这是第一点,我觉得我自己很享受,包括我们在纳米尺度研究材料的光谱学性质。我们既可以用它研究半导体领域的东西,也可以用它研究工业里面的一些材料相关的一些性质,我们还可以用它按照病毒,病毒细胞里面它的一些相关的性质。这里面其实都是有很多的交叉互动,在交叉过程中就能促进彼此的理解。

另外一个和社会层面的一个互动,现在其实像同济大学也做得挺好的,像其他学校应该都有类似的活动,就是有一些开放日,开放的时候引进,比如说有高中生,或者引进一些社会人士参观你的实验室。这个时候对我们做实验的人就有高要求,我的实验室做得非常漂亮。比如说以前谢希德教授的儿子,他一看我们当时做的工具架,他说这个特别漂亮,我要拍个照。这是一方面。

从另外得更广的角度来说,他们在理解过程中我们就会用普适的角度跟他讲我们在研究什么。我说我研究的就是头发丝这么小的角度,我拍一张照出来给你看,而且是五颜六色的。

还有一个社会当中一个企业界或者工业界,这是特别重要的,也是可能我们接下来不管是科研学界或者工业学界都需要促进的一个点。我其实看到太多可以交叉融合或者合作的点,但是因为没有一个非常合适的平台,或者一个非常高效的平台,让大家互相理解。比如我前段时间理解到有做这种硅片产业的,他们要检测硅里面的一些缺陷,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这个可能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东西。因为我本来就是做光学检测,用一些先进的设备去研究材料。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同行之间,我们科学界之间,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和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可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我觉得还是在我们科学界和工业界之间的耦合。

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在武汉同济医院正式启动
大学物理4:光学(同济大学)
基础科学发现如何促进新兴产业创新——来自202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启示
阿拉伯帝国(6)
四川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我国现有“双碳”政策框架与技术创新政策分析丨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