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时期德化瓷的工艺特点及其辉煌兴盛的原因探析

陶武

摘 要:明清时期,德化地区的制瓷业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辉煌兴盛的局面。其制瓷技艺具有造型精美、质地精美等工艺特点,这种辉煌兴盛局面的出现,是由丰富的原料供应、特别的工匠群体、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先进的制瓷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明清时期;德化;制瓷业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西北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在地形上,德化县地处戴云山腹地,境内河流围绕山脉向四周延伸,水量充足且取水方便,为烧造瓷器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德化境内丰富的林木资源也给当地发展制瓷业提供了绝佳的燃料。更重要的是,德化县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其得天独厚的高岭土矿分布广泛、质地上乘,为德化制瓷业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历史上,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誉为中国的三大古瓷都。根据史料记载,德化县的制瓷业发轫于唐代、形成于宋元、明清时达到鼎盛,以白瓷为尊。顶峰时期的德化白瓷质感细腻,胎釉纯白,色泽明亮,光滑如绢。在近光灯照射下,整件器物质感凝结似玉,洁白似象牙。此时的德化白瓷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一张名片,被当时的人们冠以“象牙白”“中国白”之美誉。

为详细阐述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的艺术特点,本文以明清为时间段,精选福建民俗博物馆馆藏的德化瓷藏品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明清时期德化瓷辉煌兴盛的具体原因。不正之处,敬请大家校正。

1 德化瓷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德化瓷是生产于福建省德化县的一种瓷器,因产于德化县,故名德化瓷。德化地区制瓷历史悠久,唐代德化地区便有了制造瓷器的窑所。此阶段德化地区的制瓷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制造的瓷器还比较粗糙。到了宋代以后,德化地区制瓷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南方地区生产中国白瓷的中心,白瓷生产的制瓷工艺甚至可以和当时的河北定窑白瓷并驾齐驱。元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泉州海港的依托,德化瓷开始销往海外,成为外国人喜爱的瓷器之一。明清时期,制瓷名家的大量出现,使德化瓷的制造技术日臻成熟,白瓷制造发展到了顶峰,并且远销到欧洲。外国人纷纷购买德化瓷,德化瓷开始在西欧地区广泛传播,成为了外国人喜爱的产品之一,“中国白”便成为了德化瓷的代名词。

自明代开始,“中国白”便是德化瓷最响亮的名片。晶莹剔透、乳白如脂、光透明亮、洁白可爱可以说是明清时期德化瓷最大的特点。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的《泉州府志》之“物产”栏记载:“瓷器,出晋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饶磁,出安溪崇善。龙兴、龙滑三里,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1]要探究德化白瓷如脂似玉的秘诀,就不得不提到德化地区得天独厚的瓷土。德化瓷土是一种天然混合石英、高岭、绢云母的三元矿物,其成分高硅、低铁、高钾,成品色泽洁白纯净,明亮莹润,是制造高白度瓷器的上等原料。含钾高,会使得器物透光性强,玻璃质感更足;含铁低,瓷胎杂质少,烧造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更稳定,也保证了器物的品质。另外,当时德化瓷器的烧制氛围偏重于氧化气氛,通过控制烧造过程中的火候及空气量,使胎釉上的矿物成分充分反应,以期烧制出的器物呈现最好的品相。在当时,瓷土精良,工匠淘洗技术精湛,加上良好的烧制工艺,使德化白瓷瓷胎的质感如糯米研磨后流出的米浆一般滋润细腻,乳白且带有粘稠感,被人们称为“糯米胎”。

2 德化瓷的工艺特点——以馆藏德化白瓷为例

明清时期,德化瓷的制造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德化瓷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笔者以馆藏德化白瓷为研究对象,浅谈德化白瓷的工艺特点。

2.1 造型精美

明清时期,伴随着制瓷工艺的大幅进步,人们更加注重瓷器造型的精细优美,注重瓷器给欣赏者带来的审美情趣。何朝春所雕刻的披坐观音佛像。何朝春是明代著名的瓷器雕刻家。观音佛像面带笑容,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亲切感,整个佛像身躯线条勾勒明显,曲线美一览无余。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中,线条的勾勒是创作者必须关注的要素之一。长期浸染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染缸中的何朝春,虽然在瓷雕方面受到工具和制作手法的限制,但是仍巧妙地运用书法的线条造型技术手法,将其表现到观音的服饰上,使披坐观音佛像不至于显得刻板僵硬,让其匀称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地观看披坐观音的服饰和坐姿,我们可以看到观音衣服的纹路井然有序,线条之美尽收眼底;观音的坐姿亲近而自然,犹如一位和善的使者。这种第一感官的美感得益于雕刻家对佛像造型精美的追求。

2.2 质地精美

自明代开始,德化瓷便被外国人冠以“中国白”的美称,其“洁白可爱”的特点深受世人追捧。清朝时期德化地区的瓷雕家则是继承了这一优点,使德化白瓷“白如雪、润如玉、透如绢”的优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欣赏德化白瓷,我们可以看到德化白瓷中透出那种白中泛黄的亮光,时人则将这种白称之为“猪油白”。这种猪油白的色调,犹如情窦初开的少女雪白的肌肤,充满生机和活力,给欣赏者一种亲切和温暖感。清代著名瓷雕家博及渔人的麻姑献寿佛像。博及渔人,原名苏学金,德化县得中乡人,清代著名的瓷雕艺术家,其风格继承了明末清初瓷雕家何朝宗的风格。观察麻姑献寿佛像,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即使时间过去了将近一百年,瓷器中所展现的猪油白仍然没有丝毫变化,还是那么温润、细腻。

通过分析馆藏德化白瓷佛像的两个样本案例,我们可以得知明清时期德化地区的制瓷工艺有着造型精美、质地精美等特点,这些工艺特点的最终形成,则是明清时期德化地區塑雕群体智慧的结晶,影响深远。

3 德化瓷辉煌兴盛的原因

明清时期,德化瓷开始慢慢走向世界,成为外国人印象中的一块“中国印记”,“中国白”成为外国人称呼德化瓷的专有名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德化瓷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辉煌兴盛的局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呢?

3.1 优越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商业经济活动有很大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能为商业经济活动提供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有利于加速商品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2]德化地区毗邻沿海港口的优越地理位置,助推了德化地区瓷业的发展。众所周知,宋元时期,受益于统治者实行的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泉州港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之一和亚洲东方地区的第一大港口。靠近泉州港的便利使德化瓷能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

3.2 塑雕群体和瓷商群体的大量涌现。

明清时期德化瓷的辉煌兴盛,离不开从业人员的积极作为。明清时期,德化地区出现了大量工匠群体和瓷商群体,这些人员的大量涌现,对于德化瓷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清代,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政府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却无法阻止外国商人走私德化瓷销往海外。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划定为五个通商口岸,随之而来是的西方列强在两地广设的贸易机构,贸易机构的设置为外国商人购买、销售德化瓷提供了场所。他们纷纷购买德化瓷,通过各种方式销往海外。这种行为无意中助推了明清时期德化瓷业的发展。

4 结语

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历来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喜爱。明清时期,得益于原材料的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德化地区大量瓷商群体和制瓷群体的涌现等因素,明清时期的德化瓷出现了辉煌与兴盛的景象。民国时期,因为社会的动荡,德化地区的瓷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却留下了一批无比珍贵的瓷文化遗产。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德化瓷业在追求与时俱进的同时,必须继承和发扬明清时期德化瓷业发展的优秀传统,大力培育德化地区的瓷雕群体,形成德化瓷业的产业化模式,助推德化地区瓷业发展再续辉煌景象。

参考文献

[1](明)阳思谦.万历泉州府志:卷三:舆地志.

[2]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中国德化瓷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雕塑瓷
德化白瓷
带你玩转德化白瓷
世上最经典的德化白瓷鉴赏!
不惜万金争购之:德化白瓷塑佛像受追捧
明代何朝宗的瓷塑艺术及其作品的外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