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战汉祭坑玉璧


闲谈战汉祭坑玉璧
       在战国至汉代这段时间,中原地区常见一种玉璧,如图所示,这种玉璧一般个头稍大,小的也有十厘米左右,大的直径达43.2厘米。参考下图,1997年出土于西安北郊汉墓,直径43.2厘米。

此类玉璧青玉为主,极少见白玉质地,仅为个别墓葬偶见白玉的。行内称之为祭坑璧,这种玉璧一般制作相对粗糙,在蒲纹的基础上稍微勾勒一下阴刻线,代表谷纹,纹饰分成几个区域排列,有单区的玉璧,如图:

也有双区璧

还有三区璧,如图:

在《周礼·春官.典瑞》里有记载“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说明古人有以玉器敛尸的习俗。
      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是昌邑哀王刘髆的墓葬,于后室木棺内出土玉璧28件,其中尸体下部放10件,尸体上置17件,棺上置1件。
       广州汉代南越王墓,玉衣内外上下总共铺垫了29件大玉璧。10件盖在玉衣上面,14件在玉衣里面,5件铺在玉衣底下。

     战国时期的例子如曲阜鲁城M52。尸体上下铺垫17件大玉璧。

      这几处墓葬跨越战国-西汉。墓中都有出土,形制相似,用途相当。都是或铺或盖在墓主人尸体的上下。古代人认为玉能寒尸,阻止精气外泄,可保尸体不腐。
     这种祭坑玉璧的另外一种出土方式是祭祀活动遗址出土,《周礼,春官》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例如山东成山头秦汉时期东巡祭祀遗址出土的玉璧。如图:

       战国至汉,在古代是一个礼制严格的时代,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的器具也是不一样的,按理说玉器也不例外。如果说战汉时期的玉璧是有严格的尺寸要求的话那么当今考古发现的玉璧一定会发现诸多尺寸一致的玉璧,这点在汉代玉圭上已经得到验证。玉圭的等级之分在于大小尺寸上,相同等级的玉圭尺寸上是严格一致的。如下图所示。这些玉圭出自天南海北,都是大小一致(藏品照片由月上柳梢提供)

下面是我自藏的一个玉圭,与上面几只玉圭的主人仔细核对之后竟然尺寸也是一致的。

但是唯独玉璧不见这个现象,偶尔有成对的玉璧大小一致,但是这是为了成对而把一个厚玉璧对剖或者特意对比着做成一致的。不属于规制问题。玉璧给人感觉是有多大玉料做多大玉璧。
     下图这是一件战国龙形玉佩

,我们看它的一边,玉龙的其他几个边缘都是纵向打磨修整的痕迹

,唯独这边弧面是平行的痕迹

,这些平行的螺旋痕迹明显是用一个大号管钻取掉一个玉璧后留下的管钻痕。下面示意图可见,这个弧度也与玉璧的外缘弧度吻合。

再看下图,这是馆藏的同一个墓葬出土的四件玉器,玉龙佩一侧的弧度和玉璧的边缘弧度完美吻合,明显可以看出来是同一块玉料切割开制作的,

可见,古人把玉料最大限度的做成尽量大的玉璧,完后剩余的边角料再根据形状做成最大限度的龙形佩。而这些玉璧和龙形佩的尺寸更是从十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各个尺寸都有。个别玉璧甚至有四十几厘米,接近半米。

        如果玉璧是有严格的规制的话,那么起码会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会有几个固定的尺寸以对应相应的等级。现实情况是:我们随便翻开一本馆藏玉器书,就会发现,官方考古发掘出土的玉璧,在2厘米-43.2厘米之间有上百个尺寸。各种尺寸的玉璧都有。      

        第二,会有大量尺寸完全一致的玉璧出现。这两点都没在玉璧上找到。以此可见,这种祭坑玉璧好像在古代是没有固定的对应等级的尺寸的(这种现象不仅祭坑玉璧,其他佩戴的还有礼器玉璧也是这种情况)。或者说如果有,那么它这个规制可能不在尺寸上,而在数量上。好比同时期的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规定了不同级别使用鼎的数量,却没规定鼎的大小尺寸一样。
     另外一个话题是,如下图所示

在汉代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的敲碎了的祭坑玉璧,从形状来看是有主观意识的去刻意敲成长方型或者正方形的,这是为什么?它的用途又是什么?
    我们来看两张官方考古资料照片。下图是云南滇王墓出土的玉衣

。只有脸部的玉片是特制的,其他所有玉衣片都是敲碎的玉璧。
    我们再来看下图,这是陕西米脂地区一处西汉早期的墓葬。

这是一套简化了的玉衣。组成覆面和足部的玉衣片全都是玉璧等各种玉器敲碎的方片拼凑而成的。
     下图是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一枚直径达43.2厘米的大玉璧,

该玉璧在入土前被认为打碎成25块,其中19块位于墓主人头部,其余位于墓主人腹部。这种情景跟上面陕西米脂地区这汉墓一样,是以简化的玉衣形式随葬的。
     古代人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玉器敲碎了做成玉衣?是不是因为这些玉器不值钱了或者失去了使用价值了?
      我们再看下图,这是徐州博物馆的一套玉覆面。

明显可以看出,这套覆面是用了2玉璧,1玉环,2剑首,4剑彘,1剑坠,1秦式剑柄改制的。那种祭坑玉璧或许是不小心残破了以后再敲击成方块来当作玉衣片,这些剑饰却是完整的特意切割成了这样。而且这种样式的剑饰从战国到汉一直都在制造并使用。并非因为过时了、不流行了而废弃。是什么原因让他把原本可以使用的玉器切割成了除了随葬再也一无是处的覆面的?唯一一个原因就是:汉代皇亲国戚和高级贵族盛行以玉衣敛葬,并且上行下效形成风气。拥有大笔财富又得到皇帝允许的大贵族们会专物专用的为自己定制一套玉衣,而一些级别不够的贵族在未得到皇帝允许、也没有足够财力专门制作玉衣的情况下,为了自己死后依旧风光,会把自己仅有的一些玉器用切割或者敲击的方式做成了简化的玉衣。 汉代的奢靡的厚葬之风,暴殄了太多的天物。每一件遗留至今的玉器都弥足珍贵。

      我们再看下面图片,

这是江西一个明代藩王墓葬出土组玉佩,珠子是明代本朝的,玉佩明显可见就是这种敲碎的汉代玉璧改制。从古代开始,古玉便被认为是可遇不可求的辟邪圣物,历代帝王、文人雅士都视若珍宝,极有可能是江西的这位明代藩王无意中收藏到了几块汉墓出土的被敲碎了用作玉衣片的汉代玉璧残片,欣喜若狂,命令手下玉匠改制成了一套玉组佩随身佩戴。堂堂一个明代藩王都对此类玉璧残片如此重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收藏不是单纯收藏一个物件,更重要的是历史,以及它背后文化背景。在几千年的历史面前,我们没有资格抛弃任何一件文物,哪怕是一块最普通的残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朝玉器三个阶段
古玉的艺术风格——西周
《周代用玉制度研究》再版
古玉的艺术风格——西周古玉
山东小山坡发现840平米大墓,出土一件“面具”,考古队惊喜若狂
焦阳|染山汉墓出土“玉衣”讨论──也谈汉代墓葬中的“玉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