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折扇 | 怀袖雅物,如是清凉
编辑

闲时取扇,

盘扇骨、赏字画,观孤云断,叹长亭短。

渡关山,也无非扇中一合一关,

回首不回首,灯火也阑珊。

折扇的根源

传说中国最早的扇子始于虞舜。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由此看来,最早的扇子并非搧风,而是帝王们为之广开视听,招贤辅政,将治国的主张写在扇子上,用来昭示清明。以后逐渐转化为“障扇”,蔽风尘、遮骄阳,成为古代帝王才行的一种仪表。但扇子最普遍的功能还是消暑纳凉,以邀清风。(折扇的起源日本一说,暂无定论)

折扇小巧精致、开合自如、携带方便,常被文人雅士用来挥毫泼墨,并在扇面书画与扇骨雕琢方面大肆发展、从一种以生风凉的工具,发展为艺术品。酷暑难耐,我们从一把展不盈尺的扇子,一品中国流传千年的雅文化。

编辑
编辑

折扇的演艺生涯

扇子不仅是生活中的纳凉之物,与文化艺术也息息相关。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扇子已然成为各个行当在内的必备道具。譬如传统相声中,相声演员会时常用到扇子。

“我自幼学艺,历遍戏曲、评书、相声,均涉及到扇子的应用,久而久之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评书,三寸舌六尺台,谈古论今指点江山。道具却只有扇子、醒木、丝巾三种。一把扇子在评书先生手中可作百般物件:拧着是枪,端着是刀,横着是剑,竖着是笔,打开是书信、地图、圣旨。”,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如是说。

编辑

折扇,识扇

一把没有书画的扇子,上不了艺术的殿堂。辨识一把好扇,方法有三:一看材质,二看做工,三看书画。

编辑
编辑

材质

画虎先画骨,识扇先识骨,区别一把扇子的好坏,第一便是看扇子的材质。竹制扇骨,要看其韧性,以斑竹中的湘妃竹为佳。太硬的竹子纹理粗糙,不易雕刻;太软的竹子容易变形,不宜收藏。

小骨则应从颜色来判断。好的小骨大多采用头青篾片制成,整体色泽偏暗且颜色统一,色泽呈鹅蛋黄则说明是二青(黄篾)。这样的材质不够结实和雅致。总体要领就是竹子硬朗光滑,骨节与骨节之间长度达到30cm,中间无明显斑点为宜。

编辑
编辑

做工

一把扇子的做工好坏往往体现在选材、削篾、上色、磨砂等细节上,扇子收折起来要紧闭,扇骨不能有破损,扇面没有松层起泡,最重要是扇面要光滑。

扇骨的雕刻有素面扇骨、刻面扇骨、镶嵌面扇骨等4种扇骨,扇骨雕刻讲究精细,折扇的加工还注重整体造型,扇骨的厚度、弧度、宽度保持一致最好。

编辑
编辑
编辑

书画

折扇是书画的载体,好的书画可以彰显折扇意蕴。一幅好书画除开看作品年代早晚、作者名头大小、艺术水准高低以及品相好坏之外,还要看书画的构图。折扇上大下小,加之弧形的扇面造型,要求作画必须考究整体布局,使其在保持画作完整性的同时传达出意蕴。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都要有思想呈现,做到无画处皆成妙境。

编辑

折扇,制作。

『 做骨 』

山中翠竹,能成为怀中清风,全靠心手的打磨。制扇大师徐义林挑竹,若有看中的好料子,绝不肯捆了拖拽下山,而是要亲手扛着下山,唯恐伤了那点雨润滋养而成的好皮色。

编辑

打磨扇骨从不用砂纸,而是用芨芨草。浸水后,反复打磨擦拭,晾干后,再用榆树叶子抛光,显出细净和光洁。最后还要用川蜡上光,使其皎洁玉润。至于“闷钉”之技,说来也简单,也就是把固定扇骨的扇钉巧妙地隐藏在扇头里,或用牙,或用玳瑁,而看似极简之处,技艺优劣,云泥之别。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编辑

『绘扇 』

好的折扇,扇骨与扇面是分开销售的,画扇面时需要用扇面夹夹住扇面两端,或是用水把扇面打湿、摊开,再用熨斗熨平。绘画时用手指按压褶皱,所绘的图案线条才自然流畅。绘好扇面后,将扇骨穿进去,再用毛笔蘸取稀释后的书画浆糊粘贴在大骨上即可。如此一来,方便以后取下扇面,也不会影响制扇人在大骨内侧的落款。

编辑
编辑
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折扇里的那些门道 您都知道吗?
您会玩扇子么?!
绫绢扇(浙江)
怀袖雅物——扇面书画
纶巾文人心头好 日里羽扇翩翩摇
苏扇——展开一世繁华,折起半生回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