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暑假,到高校博物馆寻宝去!(
附照片)
    赵玉成
    经历了去年的世博会,哪里还可以继续寻找惊奇?上海这座城市拥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大学,但你是否知道,这些平静的校园里还孕育着12家专业博物馆。与大博物馆相比,这些高校博物馆小而专,它们依托各自的专业优势在某个领域做足文章,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一路走来,你会惊喜地发现这其中竟然有这么多“藏在深闺人不知”的宝贝。这里,既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瓷器艺术和古钱币,也有介绍现代技术的新材料和纺织机器;可以看模型和标本,了解航运史或海洋生物,也可以自己动手亲身领略四大发明之一的古代印刷技术;可以细致详尽地了解传统戏剧艺术、民族乐器和历代服饰的演变,更能感受中医药和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暑假,不妨到大学开始我们的寻宝之旅。
   
宝贝1:留在市徽上的风帆——上海沙船
    藏宝地:
    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船运博物馆
    寻宝第一站是上海交大徐汇校区董浩云船运博物馆。这幢由1910年学生宿舍“新中院”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底楼放满了中国古代的船舶模型。听说我要寻宝,孙莉君副馆长把我带到了一个巨大的船模前,这个船模是由2003年上海船厂张玉琪先生制作,还原了上海沙船的原貌,堪称镇馆之宝。据孙老师介绍,因为有了沙船,才有了现在的上海,沙船是上海的象征,它和市花白玉兰一起组合成今天上海的市徽图案。
    元、明、清三代都定都北京,而京师所需粮食均由江南供给。清朝道光年间,运河淤塞不通,于是从上海走海运至天津的北洋航线成了王朝的生命线。今日上海南码头和吴淞一带的沙船海运,一年可往返4次,带去米棉,带回大豆和南北货。最早的钱庄、金融业、南北货业、豆市、米市、棉市等全赖沙船业而发展,上海因沙船而兴市,迅速汇集江浙两省的南北贸易而成为江南重镇。
    北上之路,道多浅滩,常有流沙出没,传统的远洋尖底船无法应付特殊的“滚头浪”,更加之大船的尖底一触海底流沙即翻。故此,源出于上海地区的江海两用船——“沙船”就有了巨大的发展。沙船是典型的平底帆船。方首方尾,船身扁浅而狭长,这种船貌不惊人,却是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集大成者。我们看到很多外滩的旧照片,黄浦江上百舸争流的中式帆船,基本都是上海沙船。如果再仔细看,你会发现沙船的帆大多破烂不堪,上面有很多窟窿,很多人会感觉寒酸,但沙船上的水手们却不这样认为。这种长方形撑条式斜桁四角帆上面多几个破洞,不仅省了收帆的麻烦,更能使船在微风中自由调整行船速度和方向。沙船的水手们在明代就掌握了“逆风调戗术”,即使面对逆风,沙船照开不误,而西方帆船是完全无法做到的。西方帆船需要结实昂贵的粗帆布,一旦有一个小破洞就无法正常航行,整面风帆必须全部更换。
    船的起源都是先民用根木头一剖为二,而后中西船舶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各自发展。将博物馆陈列的上海沙船和它旁边的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两个模型做个比较,就会发觉我国与欧洲传统船舶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欧洲船水线面最肥胖处在船首,中国船则是在船尾。这个形体上的差异,形象地反映了中西方对于船舶在认识上的差异。欧洲人把船比作水中的鱼,所以尽力要把船造得“鳕头鲭尾”,船行用中部人力划桨,模拟鱼鳍。而中国人视船为水禽,很早就把船称为“鹢”,船头称为“鹢首”。所以,早自西汉开始,中国船的前进基本靠尾部摇橹,犹如水鸟的蹼足,既是推进动力又是操纵方向,又因橹无需离开水面,所以相比划桨大为省力。船橹是现代螺旋桨的源头,而现代船舶的发展其实是朝向“鹢”而不是朝向“鱼”去的,道理也很简单,想来轮船毕竟不是潜艇,干嘛需要沉在水里呢?
    参观建议:华山路地铁施工关闭,建议从徐家汇方向进入。上海交大校园老建筑众多,同样值得参观。董浩云船运博物馆本身经过建筑设计师重新翻建,很有上海老洋房的味道。
   
宝贝2:中国最美的货币——金错刀
    藏宝地:
    华东师范大学古钱币博物馆
    华东师大古钱币博物馆展馆布置略显局促,这些钱币堆里能找出些什么特别的宝物?博物馆陈老师把我带到一枚古钱币面前,其形似一把小钥匙,号称“钱绝”,又称“金错刀”,它既是中国最美的货币,也是面值最大的货币和唯一拥有防伪标志的货币。
    西汉元始五年(公元五年),王莽毒死汉平帝,自居“摄政”。他随即开始了一场货币改革,金错刀就是这场改革的产物。金错刀又称“一刀平五千”,整体形状如一把钥匙,“钥匙头”外圆内方,环部悬针篆“一刀”二字镶以黄金,称为金错。“钥匙尾”铸成篆书“平五千”三字,“平五千”意思是这枚钱面值五铢钱五千枚,两枚金错刀可以兑黄金一斤。钱的面额与本身材料价值相距甚远,故不得不用上汉代繁复的金错工艺来做货币的防伪措施。许慎《说文解字》说,“错,金涂也,从金声。”据现在分析,“一刀”二字是在刀坯铸成后再加工刻槽,把金丝或金片镶入凹槽中挤实嵌牢,最后用错石打磨而成,工艺非常复杂,技术要求极高。
    据介绍,这种特殊造型的钱币是古今中外所仅见。金错刀流通的时间很短。说来也巧,按照汉代盛行的拆字游戏——谶纬来说,“夫‘刘(劉)’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金错刀的笔画可以拼成一个“刘”字,王莽篡位后当然要废止了。
    金错刀在汉代就为人所珍藏,并被后人作为宝物的象征,东汉张衡《四愁诗》有云:“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而《资治通鉴》上讲了一个更惨痛的故事。唐末军阀罗绍威因自己手下有一支部队骄横滥杀,尾大不掉,就请了另一军阀朱全忠将之消灭。谁知朱全忠做客仅半年,却如蝗虫过境般花费罗绍威供养过亿,吃掉猪牛羊70万头。“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用六个州的铁来做一枚金错刀,这个“错”也真够大的。苏东坡咏及此事:“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成了今天成语“铸成大错”的由来。
    参观建议:博物馆确实有点小,同去人数不要太多。需要提醒的是,参观时请勿将展品和上海博物馆攀比。比如这里也陈列一个和上博类似的唐代瓷瓶,之所以说是类似,因为它是一对中那个瓶脖子被做歪的“兄弟”。华东师大里的丽娃河也是寻宝之旅中的加分因素。
   
宝贝3:1926年的时尚——丽华十字挑绣图案
    藏宝地: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印刷博物馆
    说“中国近代印刷起源于上海,发展于上海”并不为过。上海印刷博物馆有关中国古代印刷的介绍很不少,但是滕莉馆长特别建议我要看一下近代上海印刷业展示部分。果然,从19世纪末土山湾编印的英汉字典、教理书籍和各类教材,迄今已逾百年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印刷机构各类石印、珂罗版、铅印的精致出版物,报纸、书籍、广告、香烟牌等印刷品,琳琅满目,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三一印刷公司1934出版的《美术生活》,色泽艳丽,图像细腻,被誉为“中国最精美的杂志”,代表了中国30年代最好的印刷水平。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里竟然能够看到眼下姑娘们热衷的“十字绣”。一本1926年丽华女子精绣厂编印的《丽华十字挑绣图案》开卷写了这样一段话:“近世俗尚文明,百端竞进。挑绣一道亦推陈出新。有所谓十字布挑绣之创见,工细雅朴,屡洗如新,价又廉而易得,故能风行全国。本工厂首营是业,销数渐多,可见国人向往之一斑矣……”据李约瑟考证,十字绣起源于中国唐代,后传到欧洲,成为宫廷消遣,改良之后又再次传回其发源地。上世纪60年代上海曾有过一段十字绣风潮,后来偃旗息鼓。没想到进入新世纪之后,十字绣又重新披上时尚外衣,再度杀回,可谓一波三折。80多年前的十字绣图案现在看来大概已经老土了,十字绣的目的也从当时家用变成了娱乐,不过时尚总是时尚,不管什么时代总会有吧。
    参观建议:出正厅有一个实践区,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像采用数字水印缩微技术将一部《圣经》全部印在一张报纸大小的纸上,通过400倍放大镜在屏幕上观看;各种特殊材质的印刷材料,适应生活中各类印刷品的选用;一些通过特种油墨的使用,达到犹如光变色、热变色、冷变色等防伪效果的印刷品等。特别提醒,印刷精品馆一定要去看看,里面收藏着各种堪称艺术品的书籍。
   
宝贝4:100年前的童装——小道衣
    藏宝地:
    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位于东华大学长宁校区。东华大学原来校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可想而知该校的特色就是以纺织服装为主。博物馆的李晓君博士一见面就抛给我一个问题:你知道100年前的学生穿什么衣服?
    100年前照相不像现在这样流行,幸好,在纺织服饰博物馆世界上唯一一个中国古代儿童服饰展厅里就能找到答案。眼前的这些100年前的儿童衣服,基本就是大人衣服的小一号。中式衣服本来就宽大,这些童装拿给今天的成人来穿也一点问题都没有。古典小说中提到的“白绫小袜”、“青潞绸衲脸小履鞋”、“绿云缎小衬衣”等,其实就是在成人服饰名目上冠一“小”字。童装成人化的这种习俗,到晚清不变,直到民国仍多遗存。
    旧时父母重男轻女,尤其担忧男童夭折,认为将男孩身份降低,故意把男童装做成女装式样,则可避免恶鬼觊觎缠身,这和给小孩取猫狗之名是一个道理。这些虎头帽、虎头鞋、麒麟帽和五毒纹饰等,无意中形成了古代儿童服饰的一个特色。
    馆内收藏的一件小道衣即为一例。清代剃发易服,对服饰要求甚严,唯有对童衣、女衣和僧道的服装可以例外。所以这件小道衣沿袭宋代服装式样的领抹、对襟等,呈现出传统汉族服装的式样。其制作中规中矩,所用大云缎乃八枚正反暗花缎,图案同样为元明间流行。这种面料色近橙黄,虽非明黄等皇家正色,但在一般情况下,非皇家成员使用已属犯禁,也是只有出家人可违例。这件小道衣好玩的在于,在橙黄的衣服前后,端端正正敲了九个大红印章,显得特别刺眼。据说当时父母将幼儿寄名于道观佛寺,就可以避开阎罗王之召。而小道衣制成后,要去道观钤印,印文为一般求神避凶趋吉之语。这有点像今天机关发布文件最后要敲个大红印章一样,没这个戳,衣服就没“法律效力”。这种在衣服上敲章的做法,和帮佛器开光一道,在明清两代成了一些寺庙道观搞活经济、挣取外快的好办法。
    参观建议:楼上的服饰馆女装旗袍值得一看,说不定某个款式就会在明年开始流行。底楼有众多互动项目,偏重纺织工业和纺织科技的介绍。参观者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做一个旗袍盘扣,或当场设计首饰搭配。去得巧的话,现场还有老师表演机器纺纱和机器编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代木质帆船长江口二号将重见天日:龙骨平坦 载有精美文物
征帆远影
闲话吕四沙船
上海老城厢探古:(五) 上海沙船业的兴衰
“上海沙船从前极旺”
商船会馆&太平篮沙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