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最大的意义和目的是读书,其他都可有可无

昨天跟一个友邻聊到书的话题,突然觉得有好多话想说。

最近一次回国,我把国内家里放着的那一大堆漫画都带了过来。这么多年下来,这些漫画书的纸张已经微微发黄,翻开其中几本竟还发现有干脆面或者薯片的碎屑掉出,猛然想起自己学生时代暑假里一边吹空调,一边趴在床上看漫画的日子。而这些久远的单纯心情,却成为了我现在最宝贵的指引着我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尽可能愉快地活下去的灯塔。

看书最早是从看漫画开始,初中时看漫画书不太容易,老师家长面对漫画的态度跟面对禁书无疑。我至今无法理解为什么少年JUMP底下以“友情、努力、胜利”为主旨的作品,会受到一个正常人类的否定。不夸张的说,如果不是因为漫画,我现在搞不好就是一个人渣。不知为何,当年漫画书总在出租碟片的店里卖,店的角落里有一个暗门或者帘子,里面是你懂的那片人间桃花源,所以这些店(或者摊子)总是常常就突然消失了。记得我家后门弄堂口常有一个大爷卖漫画书以及周边,但每次去都要抱着侥幸,不知道今天大爷有没有躲过城管。大爷的摊子就是一架三轮车,他总是半个屁股搁在座位上,一脚踩着脚踏板,以便随时撤离。有阵子一连几天我都没有见到大爷,某天大爷终于回归时,老远我就听他在跟顾客抱怨什么“伊拉伐酿吾册斯”(沪语翻译:他们不让我尿尿)。我心一惊,哪家城管这么狠?还不让老年人上厕所?!后来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城管不让他随地摆摊出书。(出书和尿尿,在上海话里都是“册斯”)

从那以后,由漫画杂志,文学季刊慢慢开始,不知不觉中书读成了我的兴趣之一。好景不常,最近几年我得上了一个阅读竞争的毛病,就是疯狂的计较看书的速度和数量,并对影评书评莫名的重视,开始为“有一本书我至今还没看完”而烦恼,对自己没看过的那些名著而感到内疚,对那些书自己没看出所谓的“意义”而感到沮丧。觉得自己看得不够多,还要再更多,看到书单就下,听到推荐就收藏,每天点开亚马逊当当,买买买!甚至想为自己制定一个,一年100本书的阅读计划。随着“已读过”标签的越来越多,竟然开始有人送书给我,求书评。表面上好像这是一件正面发展的事,可只有自己才能隐隐感觉到,在日益增长的书目下,我增加的不是智慧,不是体验的满足感,剧烈膨胀地只有一颗空洞的烦躁的心。

直到有一天我被先生一语点醒: “为什么要把看书搞得这么紧张兮兮,难道看书不应该是一种享受吗?”原来力求通过阅读来增加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我,变得完全不独立,完全不自由,完全掉进了一个以阅读为高尚旗号的自我禁锢的牢笼。

于是我慢慢觉得很多一直以来我认为是“了不起”的事情下都夹杂着荒谬。

比如为什么要追求读书的数量和速度?如果读书的目的在于速度,就好比评论音乐家的演奏是否优秀的标准难道在于快慢?最快弹完的演奏就是最好的演奏?30秒演奏完的《月光奏鸣曲》大概只能让贝多芬在天堂哭晕在厕所……

为什么要有排行榜和书单?

文学艺术这种极其主观的东西,为什么会落得由一个统计学总结出的数据来代表其优劣。我从来不稀罕别人的菜单,因为我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所以为什么要稀罕别人的书单呢?难道我不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吗?

为什么要用纽约,伦敦,日本全民平均读书量来宣传中国的民众也多读书。

这不又跟赶超各国GDP成了一个意思吗?读书有益,但有益也有益于自身,一个国家民族的进步真的完全能考读书来提高?这到底是太看得起读书,还是太看不起读书?为什么要强迫不爱看书的人看书?为什么人家不能用手机看书?用iPod 听有声书?一定要看到地铁里人手一本纸书或者Kindle才觉得这个车厢的文化指数很高吗?为什么一说文化沙漠就要配一张地铁里看手机的人图?退一万步说,who cares 这种调查?大概只有觉得看书很重要但又不太想看的,纠结人们。因为爱看书的不会在乎,不爱看书的人也不会在乎。

我回忆起自己看书看电影最密集也最快乐的一段时间是在大学期间,当时我宿舍隔壁住着俩男生,他们每天都会下各种电影,国内国外经典流行小众大众各种各样,当时我也毫无喜好偏见的每晚连上他们共享的电影文件夹,挨个点开来看。那段时期我大概看了几百部电影,看完后也就没别的事儿了,不打分,不评论,甚至很少跟别人讨论,所有感动感受放自己心里,愿意的话思考思考,不愿意话关机睡觉。而不是像现在看完电影大家直接扑网上看评论评星,然后为跟自己意见不同的评论和星星颗数吵得不可开交。

如果一个复杂片子或者书真的不看评论就看不懂,那又怎样?一头雾水的感受一定是不容许存在的?理解为什么只能有一个?如果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一看就懂,那还活着干嘛?什么都明白了,剩下来的事,只能是去死了……

曾在一篇类似“读书攻略”的文章里,见到一个观点说“如果读完不能记住书的中心思想,那就算白读了。” 我真是受够了大众文化下的各种“白活,白读,白吃”了,什么一辈子不去会后悔的100个地方,什么30岁之前不得不知道的50个知识。人生不是一场战争,为什么什么都要有攻略,“高考模拟精华”我们做的还不够多吗?最可气的是,你们又不是我,有什么权利阻止我浪费自己的人生?凭什么抹去我个人体验的所有意义?凭什么说定义别人拖延?拖延有什么不好?如果全人类都拖延,那根本就不会有这些无谓的战争!

呼,写得突然火气有点大,观点也开始偏激,让我去喝杯茶缓一缓。(咕噜咕噜)

终于我觉得,阅读的目的对我而言大概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在茫茫书海能找到一两本自己非常喜爱的书。哪怕在未来的人生里只反复看这几本书,但至少每一次都能享受那故事带给我的美妙感受,难道不比做任务一样狂读500本来的有益?能写出优秀作品的作者,本身就极具思考观察能力,一个人写书也许花上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正因为如此,这些浓缩的精华不见得能一时间就被吸收,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婚姻,那如何理解一个婚外恋的故事?如果身边没有人死去,如何理解一个缅怀者的忧伤。与其看好多好多书,不如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多看几遍。

想来我所读过的95%的书,其实都已经不记得里面的内容了,但我不也觉得这些书我白读了,至少我读得时候很享受,很好的放松了心情。读书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对我的影响,不管我愿不愿意已经在当下深深地进驻了我的脑海,他可能潜伏在哪儿几十年都不出声音,直到很多年以后我在面对某个选择犹豫不决时,突然这份记忆会跳出来,帮我度过难关,或者给我一个参考。

B. F. Skinner曾说过: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Alan Watts也提醒过我们:如果脑子一刻不停的思考,那将没有机会体验生命。

读书最大的意义和目的,就应该是读书这两字表面的意义。读/书。就跟吃/饭,跑/步 一样。

其他的可有可无,青菜萝卜。劝不爱看书的人看书,就跟强迫爱看书的不要看书一样莫名其妙。

每个人都有自己体验人生,寻求快乐的方式。美食,电影,跑步,宅,约炮,结婚,不结婚,生孩子,不生孩子……都应该是我们自由的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读书,读好书,书单推荐!
【我的阅读观 · 出版人的选择】致用之书与为己之书
想要高效阅读?一定要从列书单开始,只需三步找到值得读的书(附2022年书单)
读过3000多本书,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夸这本书
2020年书单&一句话书评
书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