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幸福感?

怎样让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幸福感?

 


 

在讨论问题之前,有必要辨清两个概念:幸福和幸福感。所谓幸福,按照字典的解释,指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所谓幸福感,则是指对幸福的体验与判断。幸福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客观存在,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而幸福感则是一种主观体验。俗话说:“生在福中不知福。”此句中的“福”指的是幸福本身,而“知福”则指的是幸福感。

幸福感关键在于“感”——主观感受,这种感受缘自心理欲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给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 效用 / 欲望。这个公式揭示的原理是: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但实际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幸福方程式恐怕只在某种范围内才适用。的确,欲望少容易满足,但要是少到没有,则根本就无所谓满足了,也就无所谓幸福了。比如说,一个学生如果心理上并不希望参加甚至排斥集体活动,那么不管活动多有意思都难以让他获得满足感。反过来,虽然欲望多,通常不容易满足,但假如这个“多”不是阈值意义上的“多”,而是需要层次上的“多”,则反而容易满足。比如对于老师的严格要求,自我要求低(欲求少)的学生会将其视为痛苦,自我要求高(欲求多)的学生则将其视为一种“幸福”。因此,笔者以为,对于心理欲求,关键不在于大小多少,而在于是否平衡。

心理欲求的“平衡”首先是“宽度”上的平衡。这如同饮食一样,要讲究营养的搭配,不能偏食。有的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一旦受挫,就痛苦不堪,甚至万念俱灰,这便是心理欲求十分偏狭所致。“平衡”的另一含义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兼顾。当下许多学生物质上的欲求不断提高,而精神世界的自我充实、自我磨砺的欲求则不断走低;渴望关心和重视的心理欲求比较高,而主动关心他人奉献团队的内在欲求则比较低。这些心理欲求的不平衡正是造成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平衡”的第三层含义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生命是一个过程,许多事物的意义都在过程之中,就如登山,风景并非只在顶峰,攀登的过程更是苦中有乐。许多学生只想拥有一个学业成功的结果,却不知追求成功的奋斗过程也是一种幸福,不知人生的美丽都在奋斗的途中,自然也就容易被学习所累,被竞争所伤。

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心理欲求的平衡呢?

一要引导学生重视对生活的完整体验。要让学生懂得一心只为考试,两眼死盯分数,就会错过许多可以让自己更快乐的人生体验。要让学生明白,完整意义的成长绝不是泡在蜜罐里享福,而是主动接受一定的风吹雨打,体味一定的酸甜苦辣,感受世态人情。世界是辩证的,幸福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无忧无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旅程的激变期,是人生大厦的奠基期,有所忧有所虑是正常的,必需的。有磨砺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的成长、有宽度的成长、幸福的成长,完全无忧无虑的成长是另一种不幸。

二要帮助学生提升幸福的价值内涵。幸福感作为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通常情况下,特别是随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因此,学生幸福感的可持续性与幸福观密切相关,对学生的幸福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是使其获得可持续幸福感的重要一环。当然,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但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幸福是有层次之别和大小之分的——感官之满足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精神愉悦是中等层次的幸福,个人价值和社会抱负的实现乃是高层次的幸福。古人说仁者不忧,说明最高层次的幸福源于心灵中仁爱的美德。梁启超认为,苦与乐全在于“责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一个人,要是时时处处都很快乐,岂不是最幸福的人?

三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情绪预警。主观感受具有选择性,一个人只要身上某个器官有伤病,就会浑身不舒服,全部的感受都集中在病患处。一个被头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病人不会因为身上其他部位都健康而感到快乐。许多学生之所以觉得不幸福,不快乐,往往表现为某个方面不堪重负或很不满意。当一个人某方面的不幸福感特别强烈的时候,其心理欲求就会出现最为严重的失衡,其他方面一切幸福感都会被自动“屏蔽”。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者应当关注的重点不是如何让学生更幸福,而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他们的痛苦。班级管理中应当树立“危机干预”的意识,建立“痛苦预警”机制,及早发现困扰学生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尝试编织了一个“心情指数测量表”,分别从安全、环境、规范、人际关系、班级工作、课堂、作业、沟通、自我实现等方面设定了若干测量指标,不定期对班级整体或个人进行测定,以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心情指数不但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而且能在幸福价值观上进行指引,使学生的幸福感得到切实和有意义的提高。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欲求的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平衡,是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中不断循环转换的动态平衡。帮助学生实现这种动态平衡,也就帮助他们实现了幸福的可持续化。

 (本文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2011.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在“比”中找幸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教师幸福感心得体会5篇
做一个幸福的智慧型教师
电子杂志-走幸福之路———追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心理健康门户网站 心理咨询 心理产品 心理...
是什么影响了语文老师的幸福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