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凡丁:唐代大邑白瓷窑场初探
  唐代大邑白瓷窑场初探
                                                                                                    凡丁
       唐代诗圣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曾经得到过著名的邛窑系大邑窑生产的薄胎白瓷碗,向有纪实风格的杜甫,在经过仔细观察把玩之后,为这个首烧于四川地区的大邑瓷,写下《又于韋处乞大邑瓷碗》纪实诗一首,赞叹:“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根据杜甫描述其“色胜霜雪”,今人称为“大邑白瓷”。
       邛窑系的窑场包括今大邑、蒲江、乐山、都江堰、名山等周边县市,然而杜甫在诗中明确地说,那个“轻且坚”并且“扣如哀玉”、“色胜霜雪”的白瓷碗为“大邑烧瓷”。
       从清乾隆开始,以朱琰(清乾隆人)为首的学者们便持续对大邑白瓷的研究和窑场的找寻,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确切的结论。那个唐代时便成熟生产白瓷的大邑窑,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谜。
       著名邛窑器的收藏家尚崇伟先生亦是研究者之一,他于是委托我从调查地名历史文化的角度,帮他提供一些有用的大邑窑线索,正好数月前有一位年青人曾经向我讲述:
       1992年前后,他的父亲在一个砖厂当管理员,在取砖土过程中,曾发现过一座古窑,出土了各种完整的白色陶瓷器,有杯、碗、罐、壶、瓶等种类,堆积于一处,其中碗是一摞一摞的。
       他的父亲于是捡了几个杯、碗、罐回家,谁知才一两岁的他闹肚子痛,母亲怪罪于父亲所捡回的窑器不吉利,于是拿到室外砸碎了事。
       讲述以上故事的年青人叫刘跃华,是君平大道白兰地小区“兄弟造型”发廊的理发师,其父亲刘春祥为泥工师傅,原先家住前进乡十大队,后来九、十大队合并,以当地一条河名骑江,改名骑江村。
       电话访问刘春祥师父时,他说当时有三台挖土机作业,分别进行取土供生产砖块使用,施工过程中发现窑址数处,皆埋藏于表土下数米深处。大家认为,这一带古代时是少数民族居住之地,便称其为“蛮窑子”。

        2018年12月19日,我骑车来到任山,除捡到三块陶瓷残片和一块“窑巴土”外,经向多个村民和老人交谈,还打听得知如下基本情况:
       任山因为姓任人氏聚居而名,他们的共同先祖为湖北麻城人氏,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移民于此,文革以前曾有祠堂和家庙,故此地又称为任庙子。任山属于原十五大队,后来十五、十七大队合并,现统称为凤凰村。
       据家住在任祠堂的任某说,相传:任氏先祖来此地之前,获知此地曾经发生过地面沉降,本来不愿意到此落户,但迫于朝廷圣旨,不得不到此落籍居住。他指着一块过去打沼气池时,从数米深处挖出的一段朽木,向我讲述古东河故道曾经在此,并且发生过地面沉降的证据(见彩照)。
       又说附近人家过去打井时,还打到乌木上头。据他说,古东河从君平乡张庵子方向而来,流经原前进乡的八、九、十、十五、十七、十四大队至固驿地界合南河,与现在的骑江流向基本一致。
       类似的说法,得到本地多人的认同,并与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后,邛崃因数十年无人烟,东河失修后改道西河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代相吻合。
       当地人普遍还说,原九、十、十五、十七大队地表为黑土,两尺左右以下依次为黄土、白墡泥,因保水姓好,适合种水稻和池塘养鱼。
       以上地质现象,不排除此地曾经发生过地面沉降,但是更有可能是由于东河淤塞后,洪水多次泛滥造成的结果。但是不论何种原因,此地有丰富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即俗称的白墡泥,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大石老师说,相邻同一山系的君平乡,所产优质瓷土曾于文革时期供给彭县东方瓷厂,用于生产电路绝缘器材,和桂花公社的“磁峰瓷厂”生产茶杯、碗等生活用瓷器。“网友”陈善兵也说,邛崃阀门厂亦采用君平乡出产的白墡泥,用于糊高炉冶铸模具。

       至于过去砖厂取土和农田耕种、基建施工或者挖池塘时,所发现的若干古窑炉,皆掩埋于表土以下,地表上却看不到踪迹,这个看似奇怪的现象,用刘春祥师傅的观点却可得到解释。
       他说:1958年前后,任山一处地方还突然冒出一个高大的土堆,垮塌的泥土掩埋了周边的小墓。九十年代取砖土时,人们才发现,那是一座汉代的空砖墓(墓砖见彩照),村民谓之黄大坟。后来,村民金作为将黄大坟的砖块用于砌鱼塘的塘边。
       他还说:自从此地移民以来,历代皆在进行垦荒和改土造田活动,加上移民之前,此处可能发生过地面沉降,还有古东河淤塞以后洪水泛滥,致使表土以上毫无窑场标志,仅在某些地块上时不时地出现一些陶瓷残片。
       比如家住任山,小地名黄大坟那处的叶长春家菜地,以及家住原先十七大队老东河故道上王纪顺家的一块承包地上,过去都曾经拣拾到过一些陶瓷残片。
       叶家女主人袁树琼说,她家地里过去挖出过较多陶瓷残片,大多数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有的瓷片上还有字或者花纹,其中有杯、碗,杯壁很薄,光亮莹润。她随时将捡拾到的瓷片堆积在一棵桂花树下,前几年桂花树被卖掉,挖树时树根上附着一些瓷片,余下的瓷片记不清倒在那里了。
       她还说她家地里时不时地挖出过古钱币,碰巧现藏有一枚,取出让我观察,当时泥土封面,字迹不清,我带回家后反复刮削擦洗后,终于使钱币文字清楚显现(见彩照),原本想借助钱币判断窑址年代的,但目前尚未查到该枚钱币的具体年代,尽管此枚钱币可能出自墓葬,因这一带的古墓较多。
       87岁的任家谢大娘说:1958年前后,公社在此处办砖瓦厂,挖出过一处古窑子,当时她往家里捡回了几件陶瓷器皿,其中有两个白瓷酒杯、一个想用来装酱油的白瓷壶、还有一个“偷油婆色”(褐釉)的罐形器。
       她形容说,此罐约一尺多高,下半截是罐子,上半截像塔子。她满心欢喜地拿回家后,却遭到公婆的斥骂,认为不吉利,令她拿出去丢了。悄悄留下的白色酒杯,后来被儿子拿出去办“姑姑宴”也丢了。

       2018年12月23日,我和大石老师、尚崇伟先生、董伟老师、汽车司机植清明一行人,在提前预约好的向导刘春祥师傅带领下,又专程来到任山调查。
       此番调查,刘春祥首先带我们到任山北面的背后,他说此处原先是一道高约10米的山梁,1982年开始建机砖厂,经十多年持续取土后已然成为平地,1992年发现一处窑址,由于不知其历史研究价值,便将认为没用的窑炉、器具推到低洼处填埋。
       他指着一个养猪场说:“填埋物就在养猪场下面。”在一片荒地上,尚崇伟果真捡到一块大的陶罐残片。至于其它组发现的窑址,具体位置不清楚。他指着一些地方说:“那些地点(包括鱼塘)没有动过土,但有无窑址不确定。”
       转过山头即任山之南,此处我12月19日来过,并在一条鱼塘坎上捡到过三块陶瓷残片,如今大石老师和尚崇伟又在这条塘坎上各自检到几块,其中两块胎体较薄,釉色浅绿光亮,有花纹和细的开片,尚崇伟说很有研究价值。
       大家在当地人金作为带领下,又来到他的妻舅叶长春家,12月19日我曾在叶家菜地捡到一块他们说的“窑疤子”,尚崇伟解释说:“所谓窑疤子,是窑炉膛上糊的黄泥,每烧窑一次都要脱落一些,装窑前又重新糊上黄泥,脱落下来的称为窑疤子。”
       当时叶家男女主人皆不在家中,一行人还是去到叶家菜地,我又捡拾到一块陶瓷残片和数块“窑巴子”。
       据金作为说,叶家居住地是老屋基,由于靠近山脚,当年老屋基的左右和前面没有取过土。
       金作为还说,叶家老屋基脚下的几块鱼塘,原先是较深的水田,他将水田改鱼塘时,又向下挖了大概60公分,总深度约1.5米,塘底皆是白墡泥,如果将水抽干,塘底会出现东一块西一块的瓷片。
       联想叶家过去挖旁边的菜地时,曾捡拾过较多的陶瓷碎片,并且我在叶家菜地捡到几块窑疤子,在山下的塘坎上,大家又捡到几块瓷片。说不定山脚下的鱼塘为早年挖瓷土后所形成,故怀疑鱼塘一带的山边,还有未扰动过的古窑址。

       总之前进镇凤凰村任山一带,可能有前所未知的邛窑系群落遗址,而且可能在唐代生产过杜甫描写的“轻且坚”的“大邑白瓷”,从理论上说有如下几点:
       第一、任山以北即今大邑县高山镇地界,唐武德三年(620)新置安仁县,县治在今大邑县安仁镇。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建制大邑县,从地缘关系看,今任山一带,很可能当时属于大邑县境。刘春祥、金作为亦说,1950年以前,此处还是大邑县管辖的地方;
       第二、任山一带至今都有俗称白墡泥的优质瓷土,而且贮量丰富。与任山相邻的君平乡,所产瓷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尚供给彭州东方瓷厂和宋代起便生产白瓷的磁峰窑,以及邛崃阀门厂等单位使用;
       第三、任山脚下即古东河,可为所产瓷器提供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
       当然,以上仅是推理和猜想,捡拾到的陶瓷残片只有数片(见彩照),虽然据尚崇伟说:“有几块很重要,其中一块碗底年代在晚唐。”另外还有几块糊过炉膛的窑疤土(见彩照)。但总的来说,尚需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方能定论,本文仅根据民间调查后大胆提出的思路,供研究大邑白瓷的学者们参考。

       临走时,尚崇伟很兴奋地对大家说:“今天的调查收获很大,如果以后考古发掘证明,此处即唐代生产白瓷的大邑窑口,将会轰动全世界!”
       在此,希望此文能够引起前进镇政府的重视,在今后的农田改造和道路、基建设施工中,若发现有古窑址的线索,请及时报告邛崃市文管所。如果经过考古发掘证实此处即“大邑白瓷”原产地的话,这个困扰学术界的千古谜题得到破解后,不仅功德大焉,还可带动一方文化旅游产业。

                                                                                                                              



















窑疤子。







       当地村民金作为说,此处在民国时期建有一个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馆”,还有两个不知建于什么年代也不知什么用途的砖砌的、两端未封口的卷拱长廊, 两座卷拱长廊相对,不知是否为“中山馆”的建筑。
       另外,此处自古即有路经高山镇、上安镇至安仁镇,是古代从邛崃通往成都的古道之一,前几年去建川博物馆时,安仁镇人也这样说。
       看来唐武德三年(620)新置安仁县时,是因为此处东北可通成都,西南可达邛崃、康藏地区,又有水路畅通的古东河。再从高山镇发现古人类生活遗址,任山一带又有丰富的瓷土资源来看,古人曾经在这儿生产陶瓷器是可能的。
       总的来说,任山一带虽然地处邛崃、大邑两县相交之处,但是从古至今并非穷乡僻壤!




                                                             杜甫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试析
                                                                                         凡丁
       原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此诗出自写实主义的诗圣杜甫,诗中对大邑烧瓷的描述有根有据,是研究唐代大邑县烧制白瓷的线索,毕竟那是四川地方最早出现白瓷的地方,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即使目前未找到窑口,将来的某一天也可能会发现。
       不妨引用它人已考证出诗题《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中的“韦处”,是大邑县令韦班,试作如下解析:
       杜甫生于712年—770年,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岁末到达成都,而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时,已经建置大邑县。当时大邑烧的白瓷碗在成都享有盛誉,曾官拜左拾遗的杜甫,因与韦班有交情,便向韦班写信或诗,希望购得到大邑烧的瓷碗,韦班收信后,急忙派人将一些生活用的瓷碗,从大邑送到成都杜甫所居住的草堂,并且没有收杜甫付的钱款。
       由于此前杜甫还麻烦韦班觅得松树幼苗,用于栽种在草堂前后(见《凭韦少府监觅松树子栽》诗),故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一首(有人认为从时间上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答谢韦班,称赞韦班送的“大邑烧瓷轻且坚”,并且“扣如哀玉”、白“胜霜雪”,在茅草盖的草屋中显得尤其珍贵可爱。
       按:
       杜诗描述“轻且坚”的“大邑烧瓷”,应是采用纯净的瓷土——本地俗称的白墡泥制成胎坯,并且烧成温度达到1300度(C)左右,使陶器升华为瓷器所产生的效果。相较于此前的邛窑产品主要采用黄泥添加白墡泥,或者用白墡泥作化妆土所拉的同类器型胎坯要薄,才显得“轻与坚”起来。虽然还未达到胎薄如翼、釉明如镜的程度,但在当时的四川地区,大邑白瓷工艺已臻于成熟。
       杜甫生活于中晚唐时期,此时的四川突然出现较为成熟的大邑烧瓷,应是受邛窑工艺的影响,更可能是邛窑工匠新发现此处的瓷土后迁此进行生产,到唐末五代时,因不可抗拒的灾害原因,如战乱或自然灾害而停烧,由于生产持续时间不长,地面未留下明显的标志物,经过岁月的淹没,以至来踪去迹不明,因而从宋代起,就有学者对大邑白瓷进行探讨和研究。比如:宋黄希厚、清康熙仇兆鏖、清乾隆朱琰等学者。
       因为诗词用语讲究平仄对仗,诗中的“哀玉”作美玉讲,但不一定专指白色的和田玉。“扣如哀玉”是比喻两个瓷碗轻轻相碰时,像两块玉器发出的石头声响,不会像敲击明清青花瓷器,其“声如罄”一般;
       诗中的“可怜”作可爱讲,比如李白《清平调》词中:“可怜飞燕倚新妆”,是说赵飞燕楚楚动人的模样;
     “胜霜雪”的白色,也是一种比喻,即使是宋代的刑窑白釉瓷也略呈黄色。唐代时的四川大邑窑,刚开始出现无色釉瓷时,与色釉瓷比较是相对的素雅之白,一般说超不过宋代白釉瓷的白度。但是仅管如此,也足以让当时的锦城人眼睛一亮而声誉鹊起。



                                                                              白墡泥的有关说法
       邛崃民间俗称的白墡泥,在其它一些地方叫“观音土”。由于有糯性,旧社会遇灾荒之年时,饥民无以为食,于是取之暂解饥饿之感,但是往往因不能排便腹胀而死。
       白墡泥,其实就是瓷土,一般在制作陶器时,需要在黄泥中添加一些白墡泥,以增加器物的密度降低透水性。若是制作瓷器,则非采用瓷土不可,一是胎质洁白,胎壁还可以拉得薄一些。更重要的是白墡泥可耐受1700度高温,在窑内1300度左右温度时,烧制出的瓷器不会变形。
       白墡泥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最著名的地方是江西景德镇,因唐代时首先发现适合制瓷用土的地方地名高岭,故称为高岭土,如今在陶瓷业中,成为世界通用之名称。

       邛崃十方堂民间相传
       唐末战乱时,十方堂这处的邛窑中,有一个技艺全面的青年窑工李斯文,经南河、长江水道逃到江西投靠姑父。
       李斯文的姑父时任江西地方官,欲安排李斯文一个差事,李斯文因技艺在身,对官场不感兴趣,于是向姑父提出想自己建窑生产陶瓷。
       姑父于是为侄儿安排几个差人,帮李斯文找寻到适合制陶瓷的泥土,此土比十方堂的白墡泥更洁白、细腻、优良,因在高岭地方发现,称为高岭土,于是在此建窑,生产出了胎质洁白的瓷器。
       北宋年间,此地已处处窑场,所产瓷器非常著名,于是以宋真宗赵桓“景德”(1004—1007)年号名命为景德镇。
       景德镇的窑工们不忘记李斯文从邛窑带去的先进烧造工艺,还因此催生出一座新城市,于是尊李斯文为“窑王祖师”进行祭祀。

       高岭土除制作瓷器外,还广泛应用于铸造、造纸、橡胶、化工、涂料、医药和国防等若干行业。

       无论被称为白墡泥或观音土、瓷土、高岭土的土,科学界的名称是稀土。因其含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两个元素—钪(Sc)和钇(Y)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Rare Earth),简称稀土(RE或R)。
       稀土的得名是瑞典科学家在18世纪末,从被称为“陶土”的氧化铝,称为“碱土”的氧化钙的土中提取出来的,因这些土在当时发现比较稀少,故称稀土,所提取的稀有元素,得名稀土元素。
      稀土为金属元素,一般用来制成催化剂,或是作合金的“维生素”,添加量少,但是效果很明显,能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耐腐蚀性等。

       我国的稀土储藏量占世界第一,过去大量出口,如今由国家管控,禁止无序开采。
       以上部分参考网络资料整理。
                                                                                                                       2018/12/27




任山脚下



田坎上捡到的瓷片


地头捡到的瓷片


捡到的白瓷


考察一个未挖掘过的山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杜甫笔下的大邑风物
杜甫七绝六首读记
杜甫很幽默,这四首诗巧妙风趣,你肯定没读过,读完后你会来点赞
最早的众筹:“杜甫草堂”落成始末
诗圣眼中的“大邑烧瓷”-景德镇陶瓷在线
大邑出土瓷碗 为杜甫当年心仪的'碗'(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