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盟、向与河雍地名

中国二千三百年前有盟、向与河雍三个地名,按照汉朝以前的历史记载,地址非常清楚。自从王莽的国师刘歆为了父亲“向”不受攻击,篡改《左氏春秋》后,致使中国人对盟、向与河雍之名迷惑了二千年。

一、

盟,是结盟,是各诸侯国联手共同谋划攻打某强国之前的会议。这里所说的“盟”,指周武王第一次伐商召开同盟会的地址。《史记·周本纪》说:“西伯崩,太子发立……九年……文王木主载以车……言,奉文王以伐……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既然雄心勃勃、兴师动众、千里迢迢、万般艰辛的来到孟津渡口,众诸侯又说:“纣可伐”。为什么又“还师归”呢?不言而谕,黄河北岸是殷都畿内陆,边关口岸常年设有军队守护,发现对岸有军队聚集发动战争,必定火速向朝歌秉报,殷都绝对不会坐视不管。当时的黄河没有任何水库阻拦,滔滔狂奔的黄河宽度达十六华里,武王渡至河中虽有白魚跃舟,但是渡河的木舟不可能同时到达对岸,殷军很容易做到来一舟灭一舟。所以,武王才原路退回。第三年严冬,黄河上游封冻,下游断流,余水结冰,武王才趁机从荥阳正北越过河道直奔朝歌。《史记》与《汉书》说:“河竭而商亡。

如今孟津县“会盟镇”才是周武王与八百诸侯真正的会盟之地。

二、向与河雍:

《竹书纪年》记载:周朝“慎親王……六年(即公元前315年)……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

①、 阳更名河雍

阳更名为河雍,这个“阳”是单独一个地名,不是“安阳”、不是“襄阳”、不是“南阳”、不是“沈阳”、不是“沁阳”、不是“洛阳”,不是“贵阳”,不是“咸阳”、同样也不是“河阳”。《竹书纪年》记载:周朝“显王……十三年(即公元前356年)……孙何取阳。”《明史·地理志》说:“阳,自古于河道之中。

为什么要把阳更名为河雍呢?河雍”,顾名思义为河壅。《史记》说:“东雍在荥,西雍在虢。

秦朝以前,黄河从原阳县与武陟县中间向北流注入渤海,当时原阳县以南至郑州没有河道存在。《竹书纪年》记载:周显王十年(即公元前359年) ,“龙贾率师筑长城于(长垣)西边。”由于楚国在“原”至“密”筑一道土长城,阳在长城东,北邻是“原”。“原”是古老的地名。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帝少康十八年(即公元前1797年)帝“迁于原”,夏帝杼五年(即公元前1787年)“迁于老丘”。由于土长城垣墙在原,以“”字取代。故“”于公元前315年形象的更名为“河雍” 。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昭王十八年(即公元前289年),秦国大将军白起和司马错領兵占领垣与河雍,然后组建“垣雍郡”,白起被秦昭王封为垣雍郡“武安君”。三十年之后,据《史记·白起传》记载:秦昭王四十八年(即公元前259年)十月,赵国与韩国共同出巨资派苏代贿赂秦国丞相应侯。应侯便在秦昭王面前奏白起坏话,秦昭王被激怒,立召白起回咸阳,并降其职,又将“垣雍”归还于设都在郑州的韩国。韩国撤销垣雍郡恢复先前的“”与“”之名。秦昭王四十九年(即公元前258年)九月又决定让白起攻打魏国时,白起装病抗拒前往。五十年(即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秦昭王命令白起自尽,死于高邮。当时秦国人纷纷祭祀白起,颂扬其为秦国大英雄。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256年),秦国派遣大将军摎攻打韩国,再次夺取“”。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纪念秦国大英雄“武安君”白起,将“原”与“阳”每个县名之后增加一个“武”字,作为对武安君白起的纪念。分别是“原武县”和“阳武县”。

据《 汉书·武帝》记载,汉朝元光三年(即公元前132年),滔滔黄河之水冲开壅堵之地,改道东流,“垣雍”故址消失于河道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原武县、阳武县合并为如今的“原阳县”。

②、向:

《竹书纪年》记载:周幽王“元年(即公元前781年)……王赐太师尹氏皇父命……五年(即公元前777年)……皇父作都于向。

 春秋时期鲁国历史学家谷梁赤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写的《春秋谷梁传》说:鲁“隐公二年(即公元前721年)夏,五月,莒人入向。入者,内弗受也。向,我邑也。《春秋公羊传》也说:鲁“隐公二年(即公元前721年)夏,五月,莒人入向。”《春秋谷梁传》还说:鲁“宣公……四年(即公元前605年)春,王正月……公伐莒,取向。”《春秋谷梁传》还有:鲁“襄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53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

莒人”,就是如今山东省莒县人,“”是莒的南邻,现名莒南县


《史记》、《竹书纪年》、《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清楚证明,“盟、向与河雍”与河阳无关。建议都能看看《汉书·向子 歆》一文,自然心中都会明白。

三、歆为了父亲篡改中国历史,造成后人迷惑。

歆,西汉末代人,汉刘邦弟弟交的第六代孙,向子,排行老三,是王莽的追隨者。汉哀帝刘欣于公元前6年即位,汉丞相大司马王莽推荐歆为“迁骑都尉”,在朝庭学府教授《五经》六艺群书。其中有《左氏春秋》,此书是鲁国历史学家左丘明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68年)写的史书。孔子非常佩服左丘明,孔子自称“丘”,他在《论语》中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所以歆对其非常重视。他发现《左氏春秋》记载:鲁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秋,郑人、齐人、卫人盟伐向。有点不自在。因为歆之父叫“向”,字,乳名更生,年轻时因犯欺君之罪,汉宣帝曾判他死刑。其兄当时为阳城侯,给宣皇帝刘询交付了巨资,才赎了“向”的性命。公元前48年,新皇帝刘奭初即位时,听朝中大臣之言,再次将“”投进监狱,第二年因大地震,才放他出狱。所以,《汉书·向子歆》说:“歆数以难,向、向不能分间”。为了掩人耳目,防止父亲“”由此再启祸端, 便将郑人、齐人、卫人盟伐向,篡改为:“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将先“”后“”,变成“伐盟”。为了完善,后面又加了一句:“王迁盟向之民于郏。”既然王对“盟向之民”那么亲近,利用王权处分郑、齐、卫诸侯就可以了,何必大规模移民?岂不是有意让郑、齐、卫人遂意侵占呢?此句明显是虚构。

汉书·向 子 歆》记载说:歆“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众儒所讪”,“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诽毁先帝所立!

由于当时的汉哀帝刘欣二十岁,遇事总看王莽脸色行事不但没有制止,却说:“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所以,伪书得以刋印,一直流传至今。都知左丘明是孔子赞扬的人,却不知他的文章被人改动过。事后歆惧诛,求任“河内太守”,到任后将自己编造的地名遂意安排。群臣集体上奏皇帝,“宗室不宜典三〔山〕河”为由,令歆;改守五原,隨后又遗他移至涿郡,歆便装病在家休息。王莽篡权自称皇帝,歆出任国师。二人共谋国事两年后,王莽怀疑歆对己不忠,将其全家以及亲友一百多人满门操斩。

晋朝的阚骃、杜元凯、京相璠,北魏的郦道元,唐朝的孔颖达,由于不了解歆曾改过《左传》,也没有读过《谷梁传》,都以伪书《春秋左传》为圣书,浅心研究“伐盟向”,肆意猜测“盟向”究竟在河北岸的什么位置。

北魏的郦道元从济源县轵城东的天浆村,顺着涧水,向南登上怀山丘陵最高处的盆地古城,询问当地百姓,知其为韩王城。由于郦道元已经将山西临汾视为韩王城,故说:“非也”。却将晋朝几位以伪书《春秋左传》胡乱猜测之言录于《水经注》中。他说:“湨水又东南流,天浆涧水注之。水出轵南皋向城北,城在皋上。俗谓之韩王城,非也。京相璠曰:或云今河内轵西有城名向,今无。杜元凯《春秋释地》亦言是矣,盖相袭之,“向”,故不得以地名无城也。阚骃《十三州志》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城也。《传》曰:“向姜不安于莒而归者矣。汲郡《竹书纪年》曰: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即是城也。”唐朝在此城设清政府“韩城乡”。此古城西侧是孟州的至高点,站其上三靣可望百里,顶上的祭祀坛,是祭天、祭地、祭太行山、祭黄河河洛的地方,俗称“龙台”。此台不太平凡,最后一次帝王祭祀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的汉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比泰山太初三年祭祀早11年。村由此称“龙台村”至今,村中间曾有《洪范》中提及的“皇极宫殿”,宫中没有任何神像。龙台村自唐朝末期至元朝末期四次被清洗,四次移民于此,最后一次是明朝洪武二十四年由山西省洪洞县移民于此。所以,遗迹是个迷。现知唐朝多名州府官员葬于此;传说明万历年间陈氏曾在此村挖窑洞居住时,曾掘出一车银子。

清康熙三十四年,一位八十岁一生务农的缑村村民乔腾凤,曲曲折折的获得了修编县志的权利,以《水经注》猜测之言写入当时的《孟县志》。但是,他却根本不知郦道元说的韩王城、湛(shen)水、河阳城在何处,又进行再次胡蒙,造成假中掺假。后两次修志者根本不愿深究,都以抄写了之,孟州人一直被蒙骗达三百多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竹书纪年》夏 纪
殷商持续时间及都城变迁考证
天干地支的别称
【转载】中国民族史【二】
【觅史记】刘向:校雠之学,自刘氏父子,渊源流别,最为推见古人大体!(上)
《陆贾新语注释》附录三 书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