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佛塔之演变(2)

  中国佛塔之演变(2

 

    如前所述,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现在的新疆地区,然后经过玉门关、河西走廊传到内陆,逐渐传播到全国,深入到民间。因此,沿着“丝绸之路”新疆地区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佛塔大多融入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早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轨迹。我们也就不难看到了古印度“窣堵波”在我国早期佛塔中的映象。

    由印度和西域来华传播佛教的僧侣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内陆后,他们不仅带来佛教经典,并还在内陆寺院从事佛经翻译,以毕生精力完成他们的使命。为此,汉明帝于永平十一年(68年)在首都洛阳兴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一处以大型方塔为中心的寺院。《魏书.释老志》说得很明确:“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很显然,“天竺旧状”指的就是来自印度的窣堵波,而“重构之”就是多层木楼阁。在木楼阁的顶上放置窣堵波,应当是这一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河南洛阳白马寺  1998年洛阳邮电局出版的明信片)

 

    这种由构架式楼阁与窣堵波结合而成的方形木塔,自东汉时期问世以来,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而不衰,成为此一时期佛塔的经典样式。同时也说明外来佛教要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不可能保持半圆形的窣堵波不变,它势必要在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可惜这一时期兴建的塔都无遗迹存世,我们无法了解其详情。但我们可在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一睹它的风采。

    云冈石窟第5、6窟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第6窟以表现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就佛道,进而向世人宣传“佛法”的故事画面为主要内容。在窟内圆拱和盝形龛装饰的画面之间,均雕刻了云冈石窟最精美的中国传统瓦顶浮雕塔。五层须弥座塔基,五层塔身,由下至上逐渐收分变小,同时间隔距离也逐层递减。塔顶为须弥座山花蕉叶中出覆钵,蕉叶两侧缀风铃下垂流苏雕刻,覆钵上竖立“山”形塔刹,塔刹层叠相轮,顶端为宝珠。整座塔雕塑得精美绝伦,显示了高贵、堂皇的风格特点。可以说,它是我们能看到的楼阁与窣堵波结合而成的最早中国化的佛塔。


                  


                           云冈石窟第6窟内四壁龛间的瓦顶浮雕塔  (网络照片

 

 

    第6窟是一个中心塔柱式洞窟。平面呈回字形,其中心塔柱呈四方形。高大的塔柱直通窟顶。塔高1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高约10米,上层高约5米。下图为中心塔柱的上层,四角各雕一座九层楼阁式塔柱,每层雕成屋形,层层出檐,四面开龛,内雕三座佛。每层四角雕一小方柱,第一层四角雕“窣堵波”式小塔。塔柱雕于须弥山上,由巨象承驮。中心塔柱四面佛龛内各雕一立佛,胁侍菩萨侍立于四角塔柱内侧。这是云冈石窟洞窟中心塔柱的设计雕刻水平达到最高境界的完整作品。

    北魏早中期中心塔柱窟,其中心塔柱忠实模仿木结构楼阁式,就是当时楼阁式佛塔的缩影。说明古印度半圆形的“窣堵波”一旦传入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而显赫的建筑形式——楼阁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但令人费解的是,窣堵波没有置于塔顶,而塑于塔柱第一层四角,不会是中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的雏形吧?

   


     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南面上层立佛及四角塔柱  2002年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出版的明信片)

 

 

    云冈石窟第51窟开凿时间为北魏494—524年。晚期石窟形制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层塔结构的中心塔柱,方形塔基,塔身五层,由下至上收分明显,层层瓦垅屋顶出檐,檐下雕一斗三升人字栱,各层内容为五个造像龛。整个中心塔柱基本保存完好。此塔柱似乎将一个中国传统木结构阁楼式层塔原封不动地搬进了洞窟中,这种情况反映了云冈晚期石窟艺术中国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事实。


                


   云冈石窟第51窟中心塔柱  197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我们前面提到东汉明帝修建了以大型方塔为中心的白马寺,即类似印度佛教中供僧众共住的园林,汉译为“伽蓝”。“寺”,原本是古代中国高级官署的名称,一旦与印度的“伽蓝”相结合,便成为中国僧众聚集之地,东土的寺院。因此,当时寺院布局,保持了印度“伽蓝”的平面布置样式,即以塔为中心,塔后建殿,四周环以廊庑。这种居于主导地位的佛塔便成为信徒礼拜的对象,礼塔即礼塔中的舍利或是佛经。今天,白马寺早以不复旧貌,但我们还可以从早期传入日本的佛寺之布局中,看到这种寺塔关系的情况。

    日本大阪四天王寺是仿照白马寺而建,建于公元6 世纪后半叶,相当于我国南北朝后期。其布局形式就是以塔为中心,塔后建殿,四周廊庑。



                         日本大阪四天王寺五重塔  1989年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自汉魏以来,由于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木构楼阁式塔却只有四方这一种形式,不免给人以单调之感。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日益兴盛,先前零星建造的砖塔,在数量逐渐增多的同时,出现了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这正是由木构楼阁式塔向砖石材料塔转变中的早期实例。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小青砖垒砌的15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总高37米。塔身建于塔基之上,第一层塔身分为两段,第一段光平,没有任何装饰,第二段除进门之外,塔身各角施用倚柱。每面雕出一座“宝箧印经塔”图样。再上砌出十五层塔檐,塔檐之间矮壁上砌出各式门窗。塔刹是巨大的仰莲瓣组成的须弥座。座上承托7重相轮,刹顶冠以巨大的宝珠。塔内的结构为空洞式,直通塔顶。整个塔塔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曲线。既巍峨挺拔,又婉转柔和。表现出了明显的异国情调和强烈的宗教崇拜的浪漫气息。它的创作构思,已全然摆脱了汉魏传统的楼阁,也不拘泥于天竺旧状。嵩岳寺塔的出现,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印度交流的产物,是佛塔开始进入新时期的突出标志。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  1982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  (1982年登封文物保管所出版的明信片)


                


                                     嵩岳寺塔刹  (网络照片)


    


                                 “宝箧印经塔”式样(网络照片

 

 

    从东汉初年至李唐初年,塔这种外来建筑与中国原有的传统建筑经过相互碰撞和磨合,逐步趋向中国化。四方楼阁与窣堵波结合成的楼阁式塔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隋朝统治时期虽短短的30多年,但在全国统一建造了113座木制楼阁式舍利塔,四方三层,塔刹基座四角山花蕉叶,包围一个窣堵波,再上还做有五重相轮、伞盖、圆光、宝珠等物。由于天灾人祸,至今没有一座保存下来。

    然隋代遗留至今的山东历城四门塔,是我国仅有的现存最早的石塔。塔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神通寺遗址东侧。塔的造型可以说是方形楼阁(仅一层)与窣堵波的结合,是青石砌成的亭阁式塔。塔通高15.04米。塔身方形,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塔内中心有大石柱,柱四面各有石佛像,绕柱一周为回廊。塔檐叠涩外挑五层,上叠涩收砌二十三层,至顶部束腰成四角攒尖。最上方形须弥座四角置山花蕉叶,正中置圆柱及五重相轮及宝珠组成的塔刹,也全是石刻。整个风格朴素简洁,全塔除塔刹略带装饰性外,都是朴素的石块所构成。



                      山东历城四门塔  1978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山东历城四门塔  (网络照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北魏时期的佛塔
云冈石窟(38 场景)
北朝中心柱窟形制发展脉络初探
这里有云冈第一大佛!这里是云冈最富丽堂皇的洞窟!
魏晋南北朝建筑
梁思成等 |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