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宋代佛塔(一)

9、宋代佛塔(一)

 

宋王朝从公元960年开始建立,历时300余年。十一世纪初,社会经济繁荣起来,同时佛教盛行,原有的寺院大批恢复,又建立了许多新的寺院,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造塔,在我国塔史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的塔大都是佛塔,同时,有少数兼作其他用途,如瞭望、标志、引航等。若从宋代全部塔的类型来看,一类是楼阁式塔占全部宋塔的80%以上,这类塔都能登临眺望;另一类是实心塔,其中包括有楼阁式塔、造像塔、宝箧印经式塔(阿育王塔)、无缝塔(中国窣屠婆式塔)几种。而第一类的楼阁式塔多数采用八角形,几乎占全部宋塔80%以上。也有少数采用方形和六角形平面。由于空筒式的唐代塔易于倒塌,故宋塔的内部结构改变为壁内折上式,塔梯、楼层和外壁三方面结合成一体,使塔处于坚固耐久的状态。宋塔所用材料有砖、石、木、琉璃、金属等,但木塔已逐渐淘汰,数量最多的是砖塔。总之,宋代造塔选用材料还是很丰富的。

唐代寺院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故塔建在殿前或塔院;而宋代寺院以殿作为主要崇拜对象,所以将塔建在大殿的后面或旁侧。但双塔一般建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

  

 

1、南方地区楼阁式塔

南方地区的楼阁式塔以江苏、浙江、华南地区为主,主要采用砖或砖木结构,而福建地区有许多采用石结构的。它们造型都带有腰檐、平座、栏杆、挑角飞檐。当你面对层层向上反曲的飞檐翘角,能产生一种飞动、轻飏和向上之感,给人以舒展、欢快和敞亮的气势美。

 

                 


                        江苏苏州北寺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江苏苏州北寺塔 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北寺塔位于苏州古城区北部报恩寺内,北寺塔始建于南北朝梁代(502557年),初建11层。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层宝塔。现存北寺塔的砖结构塔身就是构筑于当时的原物。北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副阶周匝,每层挑出平座、腰檐,塔顶与刹约占1/5,塔高 76米。重檐覆宇,朱栏萦绕,金盘耸立,峻拨雄奇为吴中诸塔之冠,登塔远眺,可俯瞰苏州全景。

据考证,塔的外壁与塔心砖造部分,以及石筑基座、基台,基本上为宋代遗构,木构部分则以后代重修居多。

 


                 


                             江苏苏州盘门瑞光塔 清末外国出版的明信片


              


                                 江苏苏州盘门瑞光塔 20102月摄)

 

瑞光塔位于苏州城西南盘门内。此塔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重建,后历经兵火,至清咸丰年间,禅寺被毁,瑞光塔也惨遭毁损,仅保存砖砌塔身。塔刹于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被风吹折,塔檐也逐渐残毁。瑞光塔的基台为须弥座式,周边绕以青石雕刻,下枋满雕卷云,整座宝塔坐在流云之上,构思巧妙。

19905月瑞光塔修复竣工。此次整修,对塔的基础、塔身、各层楼面、平座、底层4个塔门、木构架等主要部位进行加固。并对古塔进行了局部复原,恢复了各层腰檐、平座;重铸安装了塔刹、刹杆;重建了副阶、月台;挖掘并修复了塔的石雕须弥座;修补了所有斗拱、梁枋等。对柱架等木构件作了防蛀防腐处理,并设置了避雷系统。修复后塔高53米。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多宝佛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美术风景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多宝佛塔 上世纪八十年代朝华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多宝佛塔 20092月摄)

 

灵岩山寺位于苏州市西南郊15公里的木渎镇灵岩山。多宝佛塔,也称灵岩寺塔,位于大雄宝殿东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重建寺,并增建佛塔一座,原作九层,时称永祚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重建,又毁。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再建,为七层八面楼阁式风格,塔身全用砖砌,木构扶梯、腰檐和回廊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被雷火焚毁,仅存砖砌塔身。塔刹仅存铁铸覆钵、仰莲和球状束腰,而塔身依旧巍然屹立。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于兵燹,唯多宝佛塔独存。

19899月,灵岩山寺对佛塔进行了全面修复,重新安装了高达七米的塔刹,在塔身复建了盘旋而上的木梯及四周的腰檐和回廊,还在塔台四周配置了石雕栏杆,恢复了宋塔原貌。七级八面,高34米,底径7米,向上逐层递收,塔身全用砖砌,作筒式结构,仅有外壁,内无塔心。底层东南西北均辟壸门,二层南北开门,三层改为东西置门,如此逐层变换门洞方位,其余各面则设壸门式佛龛,即底层四龛,以上各层均为六龛。龛内各供石雕坐佛一尊。塔直接建立在坚固的岩石上,不用石砌基座承托。

 


             


                                  苏州常熟聚沙塔(20099月摄)

 

千年古镇梅李,素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的美誉。聚沙塔是镇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梅李原地处长江江滩,聚沙塔作为镇江之宝,镇潮水冲激,故取名“聚沙塔”。据史料记载,此塔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邑人钱道者所建。 塔八面七级,塔身为青砖扁砌实墙,塔室为正方形,其上各层相闪二门二窗。以上施腰檐平座,低层有副阶周匝,翼角起翘。塔内有楼板及扶梯,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系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聚沙塔下原建有“法云禅寺”,后寺院塌毁,塔四周也是荒滩废墟。1986年依塔修建公园,取古塔之名为“聚沙园”。

 


                


              江苏苏州罗汉院双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美术风景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江苏苏州罗汉院双塔 1999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罗汉院位于苏州古城区凤凰街定慧寺巷内。唐咸通二年(861年),吴门名流盛楚在此创建佛寺,取名般若院,到五代时期更名罗汉院。到了北宋年间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由王文罕、王文华兄弟捐资,对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已破旧不堪的罗汉院重修殿宇,并增建舍利、功德两座砖塔。

    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院毁于战火,仅存正殿遗迹。 正殿故基在双塔之北,距离塔心21米,南向。双塔东西对峙,一名舍利,一名功德。两塔相距14米,均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结构塔。形制完全模仿木塔。两塔规模大小和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东塔高33.3米;西塔高33.7米。塔于二层以上施平座、腰檐,腰檐微翘,翼角轻举,逐层收缩,顶端锥形刹轮高8.7米。约占塔高1/4,整体造型玲珑秀丽。

 



江苏苏州上方山楞伽寺塔 1999年苏州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苏州上方山楞伽寺塔  (20095月摄)

 

楞伽寺塔俗称上方塔,位于石湖上方山顶。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08年),由吴郡太守李显所建。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塔已是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重建的。

此塔虽经明崇祯十年至十三年重修,民国时也维修过,并于底层东向正门前增构短庑,外貌有些改观,但主体结构仍为宋代遗存,现状尚为完整。1963年小修,加固塔体,并安装避雷针。1993年铺砌塔基平台,并加筑砖墙护塔。

塔用砖砌,七层八面,塔刹早毁,重修时仅以葫芦形结顶,残高约二十三米。全塔挺拔玲珑,比例适度。塔底层边长2.4米,原有副阶环绕,早已圮坏,仅有高约2米的台基;第二层仅有短檐;第三层以上均有腰檐,平座。塔室呈正方形,无塔心,每层四面辟门,逐层交错。远观近赏均显古朴苍老,在苏州诸多古塔中,它是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而居第二位。

 



                       江苏吴江慈云寺塔 1998年吴江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慈云寺塔在苏州城西南、太湖之滨的吴江市震泽镇东。慈云寺塔相传初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宋咸淳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至明代正统年间,僧道泽再次重建了慈云寺塔。天顺三年(1459年),赐名慈云寺塔。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于兵燹,唯塔独存。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塔的第五层层面被大风吹坍,由里人于两年后修复,193711月塔遭日军炮击,被击去第四层的飞角廊柱。1954年,当地政府和省文管部门拨款重修慈云寺塔,1982年予以再修,1998年,再度重修,翌年2月竣工。千余年来,慈云寺塔历尽沧桑,屡废屡建,现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总高38.44米,六面五级,由回廊、塔壁、塔心等组成。
从现存塔的建筑来看,除塔身下三层部分构件为宋代形制外,其他均明代建筑形式。自第二层起每层施平座腰檐,并辟有三面壶门,开口方向上下相闪。塔内的第四、五层有楠木刹柱直透顶端。塔刹约为塔高的四分之一,由铁质覆钵、仰莲、五重相轮、宝盖、宝珠、受花和铜质宝瓶等组成。

 



                           江苏镇江金山寺慈寿塔 清末香港出版的明信片)



                           江苏镇江金山寺慈寿塔 清末法国教会版明信片)


              


                          江苏镇江金山寺慈寿塔 (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明信片)

 

慈寿塔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内的金山之巅,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建成一座八角七层塔。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法师重修。清同治、光绪年间又多次修葺。

第一枚明信片中的宝塔是慈寿塔,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一次战火曾使金山寺殿宇全毁,因慈寿塔主体建筑为仿木砖结构,虽外层塔檐被焚,然塔身依然,这张片上呈现的是光溜溜的慈寿塔。据考证,金山寺毁于战火后,同治三年谋划复建,至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告竣,但是当时慈寿塔依然“光着身子”,没有修复塔檐和塔刹,直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筹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戊戌八月建成,即现在看到的慈寿塔。高约40米,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级四面开门,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

 


                 


                               上海龙华塔 (清末外国出版的明信片)


                 


                       上海龙华塔 (清末上海通用明信片及图片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与龙华寺相对而立。相传建于三国吴赤乌五年(242年),唐末毁于战火。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王钱弘俶重建。现存之塔为楼阁式七层八面砖木宝塔,40.6米,塔身为砌砖空筒式,内空为方形。每层四面皆有塔门,逐层转换。塔外每层均有平座、勾栏、飞檐翘角。塔檐伸展深远,塔栏与平座之下均有斗拱层层烘托,使整个宝塔的造型清丽玲珑,秀美可爱。塔内楼梯旋转而上,供游人登塔远眺。塔顶饰有七相轮,新铸塔刹重达3.2吨,由复盆、露盘、相轮、浪风索等组成。

千百年来,虽然古塔经过了多次维修,但其塔身和基础,还是千余年前的原物,而且塔檐和平座的栏杆也保存了宋代建筑的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走四方,看天下佛塔(11)
中国北魏时期的佛塔
虎丘塔
中国古代十大名塔
1909,姑苏内外
中国古塔太美了!屹立千年,冠绝古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