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祖国风光(1450)崂山太和观

祖国风光(1450)崂山太和观











太和观,道教宫观。在山东省青岛市境内的崂山外九水河尽处。
据《崂山志》记载: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旧有书院,为即墨绅士之所;四围峻山,前横大涧,观外青竹葱郁,古松参天,云雾飘渺,风景极佳;隔涧有九水亭等名胜古迹。北九水车站和沈鸿烈别墅也在太和观旁边。





清乾隆年间重修,壁上嵌有乾隆时山东巡抚崔庭阶诗碑一方。





正殿祀奉玉皇大帝




正殿的还保留原先的模样,石柱刻字清晰如初,是清代的对联:“龙扇初开四大天兵分左右,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横批“垂赐祥瑞”。主殿右侧建有旁殿,是道士休息之所。院内高大的落叶松高高矗立,像排排卫士守候着太和观。










诗刻“玉鳞口”。诗为清代山东巡抚崔应阶所作并手书,诗刻嵌于太和观之东壁,“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封砖护之,得以保存。刻石长约1米,文为:“何处冰崖万壑雷,高峰云净石门开。盘空瀑雪飞泉落,拂面吹花细雨来。碧天澄潭堪洗涤,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尽游观兴,樵唱遥从天际回。”此诗刻当与太平宫之崔应阶诗刻同时镌刻上石,但此诗刻保存较好,笔划与刻工均比前者为佳。





太和观又名“九水庵”、“北九水庙”。有个说法是始建于元代,原属邱处机所创的龙门派道观。到了明朝末年,这里已经不太兴旺,只有很少几个道士。清朝初年,即墨知县叶栖凤在这里建"崂山书院",在观内的西厢藏有大量的书籍,供即墨县的一大批廪生在此处攻读,书籍由观中道士看管。清乾隆年间重修。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香火渐盛,这也助长了道士的膨胀心理,欺民霸山时有发生。
 
上世纪初,崂山的道教势力很大。1912年前后,距观崂村不远的太和观道士刘圆丰,想将观崂村周边的土地据为道观所有,欲将村民逐出观崂村。在此生息繁衍了几百年的观崂村村民联合起来,一纸诉状将太和观告到当时的即墨县衙。在即墨衙门迟迟未作判决的情况下,村民还一度派出代表到济南告状。一直到1926年,观崂村村民终于胜诉。为了铭记这段历史,村民请石匠将当局下发的官契和布告按原样刻于石碑上,立于村口,世代流传。时隔90年,石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辨,两块石碑一为“官契”,一为“布告”。官契的大致内容是以马清忠为代表的观崂村(时名观崂石屋村)村民用大洋7300元买下了观崂村周边大约4207亩的土地,并详细标明了土地的四界。官契的“发布单位”是当时的胶澳商埠局,落款日期为1926年1月1日。“布告”的内容似是对“官契”的补充说明,写明从上述土地中划出一地作供奉香火之用,还写明村民优先承租土地、道观应按规定缴纳赋税等。由于这场官司,太和观元气大伤,到青岛解放时,太和观道士已传至25世,只有道士二人,当家人陈明久。有庙殿3间,供神像2尊,住房20间,地240亩,山冈10亩。解放后,小学占用部分,“文革”中,神像、供器、经卷、庙碑全捣毁焚烧,小学即全部使用。其间还作为林业中学,北九水小学,后还改为九水饭庄。

1998年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今已修复完毕,并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游人面前。新修的太和观古色古香,门楣是书法家贺中祥的大笔“太和观”。高大气派的门楼,厚厚的木门钉有大铜钉,每排7个共有7排,全部是表达中国人喜庆颜色的朱红色为主调,门分二层,内门门楣书“道尊德贵”四大字。正殿的还保留原先的模样,石柱刻字清晰如初,是清代的对联:“龙扇初开四大天兵分左右,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横批“垂赐祥瑞”。主殿右侧建有旁殿,是道士休息之所和商店之类。院内高大的落叶松高高矗立,像排排卫士守候着太和观。









官契第一号,大致内容是以马清忠为代表的观崂村(时名观崂石屋村)村民用大洋7300元买下了观崂村周边大约4207亩的土地,并详细标明了土地的四界。



十年前,村民对石碑周围进行了修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崂山书院游记6】记青峪书院
第三章 源远流长的崂山文化5
《聊斋志异—香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死后亦愿变成异卉终身守护
石老人前海最后一个城中村,再见!王家村!
清代即墨知县沈则文在华严寺留下的两处石刻
“刁村岭”上的碉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