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祖国风光(2640)雅安上里古镇


 

在雅安市雨城区北部,有一座古镇,这里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亦是近代红军长征过境之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令该镇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革命老区和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她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上里古镇。
    到雅安向北经碧峰峡,不久便到了上里,这里距雅安市区27公里。一阵夏日小雨过后,沿途的陇西河山色空蒙。



    将进古镇时,路边有一座老宅——韩家大院。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处位于古镇内,一处就是这里。这座韩家大院地处上里镇四家村八组,2007年6月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四家村韩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于道光四年(1824年)完工,是钦点进士及第、署云南省禄劝县知事、代署武亭州官韩廷藩、武举韩腾蛟、韩廷锐、痒生韩廷儒之华居。


    大院坐北朝南,背靠一小丘,四周长满了茂盛的竹林和桢楠,宅前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院子呈四合院格局,最值得细看的是院子门、窗、枋、檐上的木雕,这些木雕内容丰富,造型多样,雕刻精细,工艺精湛。


    这种花窗叫三交六椀菱花,是清代宫殿建筑门窗槅心花纹装饰之一,是古建筑装修中的高等级形式。因此,在偏远的雅安能见到这种花窗实属罕见。


    堂屋正门上,悬挂着一匾:桂馥兰馨,这块匾是同治甲子年(1864)韩老夫子的学生亲友为庆贺他喜得贵子而书赠的,距今已150年了。


    来到古镇入口,路边有双表摩崖造像,双表由基座、表柱、盛露盘和蹲兽构成;高浮雕为前景,以茶马互市、安居乐业等为内容;浅浮雕为背景,以民风、民俗为主线,水碾与节气农事相连,寓意岁月轮回。



    往前,路边的庄稼地里,有一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双节孝牌坊。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清廷为褒扬武举韩腾蛟之祖母杨氏、痒生韩廷儒之母范氏姑媳二人双守节而敕建旌表的节孝牌坊。


    石牌坊通高11.25米,进深3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雕“圣旨”二字。


    该坊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采用当地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坊上雕刻彩绘有故事、戏曲等百余幅,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



    坊前30米处左右竖立12米高六棱四方双斗石桅杆一对,更显得气势雄伟。虽然这里现在被一片庄稼所围,但过去却正当要道。


    往北来到古镇口,首先看到的是这座文峰塔。文峰塔又称四家村字库,建于清同治五年。石质、空心、楼阁式,计五层,通高10米。由座、身、刹三部分组成,塔身为正六边形,从下至上逐层内收,葫芦形塔刹。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这座塔,彰显了上里古镇的儒雅文风。


    塔身第一层北面镌楷书“文光射斗”,西南面刻有红军标语两幅,为1935年红军途经上里时所刻。2012年7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里古镇被白马河、毛溪河二水环绕,背靠青山,面向田园,古镇居民筑木屋为舍,取石板铺路,小溪、石桥、木屋、老树,装点出古镇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古镇两条小河之上,共有八座石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马河上的高桥和毛溪河上的二仙桥。下图是白马河上的平桥。


    这座高桥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桥西端为上里古镇当年的米市,是古镇陈家为方便买米而建。高桥为三卷拱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使得桥上、桥下都可通行,因此,这座桥被誉为“清代立交桥”。



    过桥之后,便进入古镇的水井街。上里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街道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房屋以木结构为主,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为主。


    据了解,上里古镇汉以前为青衣羌人的领地,聚居着土著巴蜀民族——青衣羌人。青衣羌人用马桑树上的马桑蚕丝织成一种绳,不仅以绳纪事,还用马桑蚕丝做衣服穿,这种衣服就是青衣。因此,上里古称“罗绳”。汉至隋,罗绳归严道县管辖,隋末唐初,罗绳曾一度隶属临邛郡,尔后归雅州府。南方丝绸之路开通之后,罗绳一直就是南丝路旄牛道(西道:成都——临邛——雅安——大理——东南亚)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隘之一。


    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族的各自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仕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


    1935年11月,红军第四方面军第31军攻克上里、中里、下里后,在上里建立了中共雅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群众抗日救国,“认真、德诚、紫光、崇安”四个政治部,在上里、中里、下里等地的石牌、石坊、石壁刻下众多宣传标语,保留至今的有70多条,尤以上里古镇境内保存的40多条红军石刻标语最为完整。


    解放后,当地依据陇西河的流向划设乡镇并命名,地处陇西河上游的罗绳便被划设为上里乡。


    由于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因此古诗有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


    游走在二水环绕的古镇内,看街道两旁明清建筑错落有致,看溪边参天古树下流水潺潺,倒也别有一番悠悠的韵味。



    古镇上民居保存得比较完好,多为青瓦民居。街道中心,矗立着一座古戏台——群玉楼,这种二重檐歇山顶戏楼,是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据说,上里古镇还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当地的川剧戏班经常在这里演出。


    戏台四周的戏曲石雕栩栩如生,下图分别是禹王鼎、武家坡、战洪州。


    从戏台沿毛溪河向北,不久就到了位于大水湾的韩家大院。这座建于清道光四年的四合院古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极具建筑史学和审美艺术价值。



    据韩家家谱记载,韩氏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从山西泾阳县花池头余家渡沿古道入川,在雅安上里定居,累灶建屋,逐步发展成官商世家,号称“韩家银子”。



    韩氏家族不仅生意做的大,还重文习武,从乾隆至道光末年,先后有数十人参加科举,仅道光年间,就有两人中进士,十五人中武举,清廷赐挂“中军付府”匾额一道,中龙门子上悬挂“武魁”匾额一道,东龙门子上悬挂“卫守府”金匾一道。


    韩家大院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选址、用料非常考究,布局也科学合理。建筑工艺精妙绝伦,整个建筑的石雕地脚通气孔、柱础造型、镶嵌木雕图纹造型精美,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古人的艺术才能,表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追求富贵和谐的美好意愿。


    流连古院,细看装饰在一道道门窗栏板之上精美的镶嵌雕,东院正堂两侧为福禄寿喜图,中院正堂两侧为荣华富贵图,西院正堂上方一神龛上精雕“八仙图”,八仙下方为古佛,两手捧着古钱,钱中文字为“国保流传”。这些雕刻艺术品,给人留下了民间装饰美的享受。






    毛溪河上这座别致的石拱桥,就是二仙桥。该桥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建,石质、单拱,长15米,宽5米,高12米,跨度19米。桥面由石板铺成,桥中部饰锁石龙,头前尾后。


    桥西有建桥塔一座,记述了先后三次建桥过程。相传,第三次建桥竣工踩桥定名时,有两位乞丐阻拦,众人干涉,乞丐跃入水中,即刻显出两个石头,众人大悟,便名为“二仙桥”。


    二仙桥与周围的山峦、河水、田野相映相融,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桥南田野间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


    二仙桥旁,是一座古磨房。磨房里有水磨、水碾,有的至今仍在使用。


    磨房旁的山坡上,有一座杨家古墓,这是一座清朝御赐修筑的双棺石刻古墓。


    据介绍,墓中所葬者是杨家第十五代后人杨枝玉夫妇,杨枝玉是清代一位八品官员。墓碑上还刻有“道光三十年(1850年)培修”的字样。


    古墓前有石桅杆,墓四方用厚重的石条砌筑,墓碑和墓门做工精致,上面刻有皇帝御笔的石刻牌匾和芝麻开花节节高、福禄寿喜等精美图案。



    随着古镇的旅游开发,前来古镇休闲的游人越来越多,河边一溜写生的学子也堪称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里古镇五家口
雨乡上里古镇
茶马古道上的世外桃源
张彩虹丨印象上里
四川有个隐秘的古镇,犹如烟雨水墨画,藏着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
行走在水墨上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