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着四六的“不着四六”

最近看到有一些视频和文章都按照一个路数(甚至文字都基本雷同,也不知谁在抄袭谁)在讲“不着四六”这个词语的来源,先是从四季节气说起,扯着扯着就扯到了字源学,开始大讲古人造字的学问,发挥出许多感想,比如:

“夫”字四划,“妇”字六划,懂得这个四六,就明白了“夫”“妇”二人组成一个家,因此要和睦相处,共同经营好这个家。……什么是传统?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时,就已经把字形、字义、美德、传统都根植于其间了。古人的智慧我们今天仍不能及。

如果讲古人多么重视农时或许还有些道理(虽然我们的至圣先师被讥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没有那么看重时令意义上的“四六”都有疑问),那么非要让古人以简体字的笔画来体现造字的巧思就简直是笑话了,姑且不论那些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就是“夫妇”中的妇字,其繁体也写作婦,在康熙字典里笔画计算为十一划,也和“不着四六”的“六”八竿子打不着。

但是这种字源学鸡汤倒也不是今人的发明,汉代大儒董仲舒为了论证“王”的天然合法性,就曾经大放厥词: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

董仲舒这段话的大意就是:王之所以是大王,而不是瘪三,关键就在于那一竖,有了那一竖,三才(即天、地,人)就贯通了,所以,人家当圣上不是盖的,你当顺民不是拽的,都是仓颉造字时就编好的程序。

实际上,董仲舒即便没看见过甲骨文,不知道“王”字的甲骨文本是斧钺之形,但是钟鸣鼎食的皇宫和王府他应该是进去过的,按说也见识过不少青铜器,那些青铜器上面的金文“王”字仍旧呈现斧钺之形,跟“天地人”和“道”有何相干?但是董大儒为了给老百姓灌鸡汤,也管不了这许多,反正给他发工资的是“王”,不是仓颉。

近些年来,靠“国学”来熬煮鸡汤的情形不在少数,其中有些人可能确实与董仲舒不同,董仲舒好歹是讲公羊学的博士,头衔也不是从爱尔兰买的,真材实料还是有的,只是功名心太热,虽然不像公孙弘那样曲学阿世的痕迹太过明显,学术上来讲总有点不够严谨。今天熬煮“国学鸡汤”的人,本身往往没有传统的“小学”(古典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等等的合称)根基不说,哪怕是对“经史子集”也很难有金克木先生的那种底气,敢说“书读完了”,腹笥不宽却好为人师,毕竟经过文化传承的大断裂,能基本识全繁体字读通文言文的人都已经算“国学”方面的人才,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就是混迹江湖的阿猫阿狗也敢摇身一变成为“国学大师”,而当年真正两榜进士出身的郭嵩焘或者像严复,梁启超这种旧学功底扎实的人反而要提倡新学,就因为时人对“国学”都识货,南郭先生很难蒙事。

到了南郭先生都不用逃走,反可以大吹特吹“国学”如何美妙的时候,“国学”的地位本已有点尴尬了,再被“不着四六”地来熬煮鸡汤,那喝了的人恐怕很容易“五迷三道”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骨文真绝了!10个字看完人的一生
李林国学:中国人的原始形象
图解甲骨文,来看看古人造字的智慧
“忠”字的文化浅释
破译甲骨文字之七十一:大王
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五:“置”“具”本為一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