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朝的礼乐制度到底是什么?

所谓“礼乐”,就是洗脑

了不起的西西弗  2021-09-24 15:41教育家

都说中华文明是礼乐文明,礼乐到底是什么?

“礼”我们可能听说过一些,“乐”呢?是音乐吗?似乎没感觉到音乐对中华文明有多重要啊?

“礼乐”是一种制度,也可以是一种文化。要搞清楚这个“礼乐”就必须从它形成的西周时期说起。

 

在西周之前是夏和商两个时代,那时候处在原始社会的尾声,还谈不上什么制度。但到了西周,统治者开始认认真真建立起一套管理制度。

制度,无非是解决权力的分配和交接两个问题的手段。

什么是权力分配问题?就是这一大片国土和众多人口,按照什么标准,分成多少份,每一份交给谁管理。

分封制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思路就是把周王室亲近的人分封到各地去做封疆大吏,由于当时周部落人力不足,只好采取分封的办法,也就说这块土地给了你,我就再不管了,以后你自己盈亏自负。

那什么是权力交接问题呢?就是我把土地分给这些人了,可是这些人是会死的,等到他们死了或退休了,权力移交给谁?

宗法制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其思路就是嫡长子世袭,也就是当官的死了,大老婆的大儿子自然继承他的职位。就这样,权力靠血缘关系实现了平稳交接。

但是问题来了,其他的小儿子要怎么办呢?他们只好从家产中领很小一部分,去做一个小官了。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倒也解决了周朝最紧迫的政治问题。其中分封制只是一次性的——分封完了之后,再不重新分封了,剩下的权力维持和交接问题全交给宗法制去解决。

但是,制度的制定是一回事,它的运行是另一回事。如果有人不想遵守这个制度呢?它不就成为虚文了吗?

我们历史上的皇位继承一直沿用宗法制的思路——嫡长子继承。按理说,制度已经做好了,按照制度走就行了。但是我们仍然发生了很多“夺嫡之争”,载在史书中的有玄武门之变,在野史中的有斧声烛影、狸猫换太子,它们为我们茶余饭后增加了很多调料。

这也难怪,有的虽然是小儿子,但是论功劳、论能力(当然还有论野心)都不在哥哥之下——就因为他早生几年,我将来就得对他俯首称臣?心里咽不下这口气,当然要造反的。

或许周公当时已预感到会发生这种情况,于是制作了礼乐制度。

“礼”这个东西本身起源很早,而且它本来是一种器物——一种祭祀的时候用来盛贡品的大碗,久而久之,礼就用来总括祭祀时候的所有礼仪规范。本来这些规范只在祭祀等特殊场合、特殊职位用,但是周公把它变成了一种硬性规定、一种制度。

周礼据说一共有17大类,婚礼、葬礼自不用说,甚至还有见面礼(相见礼)、军礼。

这个军礼很有意思,他不是我们想象的仪仗队、敬军礼那种,它是真正打仗、两军对垒时候的礼仪,都打起来了,还要遵守礼仪!比如当时规定,对方军队阵形还没摆好的时候,你是不能出击的。我们现在追求出其不意、兵不厌诈,但在当时,这些所谓的兵法都是下三滥的手段,是会被耻笑的。就像现在用毒气弹一样,是违反国际公约的。

 

“礼”最重要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教你做文明人,也不是教你做迂腐的教条主义者,而是洗脑。

什么意思呢?

当时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管干什么都有一套独属于他这个阶级、这个身份的礼仪,他不能僭越的。就拿吃饭这个事来说,周王吃饭可以用九个大锅,诸侯能用六个锅,而到了士大夫就只能用一口锅了,不管你多有钱,你该用几个锅就得用几个锅,要是想多买一个锅,那就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了,你要被批评的。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史记》

 

还有听音乐,那个时候流行听编钟。周王可以有权利给四面全摆上,但是诸侯就只能听三面,到了卿大夫就只能听一面,一面只有三到六个编钟,三到六个音能敲出什么曲子呢?但是没办法,你一边听着三个音的曲子一边不断提醒自己,自己就是这个听三个音的身份,哥哥比我大,就该听四面环绕立体声。

如果小孩从一出生就被通过行立坐卧来强调或暗示他的身份等级,那么等到他长大了,很可能就会觉得这是天生如此的。这个制度就是要通过多年的耳濡目染,把一个人为的等级关系变成一个植根在头脑深处的自然秩序。

这就叫洗脑。

都这样了,周公还不满意,又制作了“乐”。

“乐”就是音乐、舞蹈。

实际上,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音乐都诞生于原始社会,那个时候的音乐并不是一个娱乐项目,而是一个很严肃的活动。

祭祀的时候,给神灵把肉切好、摆好,端到祭台上去,周围站满了人,这个时候没点儿音乐、没点儿活动,旁边这些人是不是有点尴尬?场面是不是有点冷清?音乐和舞蹈就是用来暖场的。

当然配点雄壮、肃穆的音乐也能使仪式更显得庄重、正式。我们现在颁奖的时候、阅兵的时候是不是都得放点背景音乐?这样是不是显得更有仪式感?这其实是一个道理。

音乐的起源是一回事,把音乐变成一种制度是另一回事。

“乐”的制度,就是官方制作一些音乐,有节奏严整的,有轻快诙谐的,然后让大家去听,但是有一点:不同等级的人必须听跟自己身份相匹配的音乐。

他们把音乐也套上了阶级性,而且认为听音乐可以强化大家脑子里的阶级意识,进而维护当时的阶级制度。

听音乐跟制度有什么关系呢?

请问:在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九个学科中,音乐最接近哪个学科?

是语文?还是历史?

都不是,是数学。

为什么?

你为什么会觉得音乐好听?因为它有一种纯形式美,它利用高低音之间的关系来制造美。

也就是说,音乐之美并不是寄居在某个实物上面(比如雕塑、绘画等艺术),它的美有一种节奏感,一种重复感,一种回绕之美。总之,音乐美有一种很强的逻辑性。

而数学恰恰也是强调形式逻辑的一门学科。数学并不研究3个苹果、5个桃子,它研究的是3、5这些数字本身。数字不是实物,而是寄居在实物上一种纯粹的关系。

音乐讲究关系、讲究节奏,一首完整的、动听的音乐,一定有很完整的逻辑性,有很强的秩序性。

所以古代人认为音乐不是用来听着玩的,它有教育人的功能。你听完一首音乐之后,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有节奏的、有规律的,心头就会泛起一种对秩序的爱。你也会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杂音”,没有一个多余的东西。每个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事物之间都是有关系的,大家靠外在关系来定位自己。在社会中,这个关系就是社会秩序,谁也不能违反秩序,否则它就是这首音乐中的“杂音”,不仅自己把自己搞错,而且是整首音乐都不再和谐。

而那个时候的秩序是什么?是分封制、宗法制。

如果说“礼”是用外在的规范让你在理性上接受现实,那么“乐”就是用内在的审美唤起你情感上对这个秩序的认可。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可可能很难通过语言渗透进去,但却可以通过音乐的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音乐就发生在语言的边界处。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一个制度要靠音乐和日常生活礼仪来维护,这是制度的悲哀吗?

还是这恰恰体现了先人们润物无声的智慧?

这个问题当然是见仁见智的,我不敢斗胆下定论。

不过我们可以确定,那是一个制度初创的年代,所有的社会秩序都带有某种神秘感。制度虽然是人定的,但却经常带有一种类似于自然规律的神圣性,我们尊崇它们,并且像维护生命一样维护它们,每个人必须一丝不苟地遵照它,否则会被鄙视、被谴责,政治问题经常被当作道德问题来看待。

讲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篇》)

——“季氏雇了一个64人的舞蹈队,这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

在现在看来,这只是一个生活作风问题,但在孔子看来这是一个政治原则问题,甚至是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它是在挑衅整个社会秩序乃至三观。因为那个时代,制度和文化是融合在一起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制度只是一种管理的方法或工具,如果不称手,我们可以修改它或换掉它。但在当时,人们就是这么认真。

时代变了而已。

  

周朝的礼乐制度到底是什么?

为啥通过音乐能够实现对社会的治理?

2021-03-05 历史领域,活力创作者

“礼乐”,看起来貌似很晦涩难懂,但可以用现代的概念这样来理解:

“礼”其实就是规矩、规则,类似于今天的法律制度;

“乐”则是舆论工具,以音乐、艺术的方式向社会传递规则,影响人们的思维,促使人们按照“礼”来办事。

这就是《礼记》中说的所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的意思。

礼乐,本质是一种维护统治的方式。

古文记载“商人尚鬼”,根据目前发掘的史料来看,商朝人确实比较迷信鬼神,各种祭祀、占卜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周王朝建立后,虽然也信奉祭祀那一套,但他们明白只靠这些是不足与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于是,周人结合前代不成体系的教化手段,建立了一系列完备的制度,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礼乐制。

礼乐据称是周公旦(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辅政期间建立的,所以也叫做“周礼”。

简单来说,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据《仪礼》记载,周礼最初共有17项内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在衣食住行所有环节都能找到对应的规范,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平民......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对应不同级别的标准。

用今天的语言来解释,礼其实就是用制度把阶级固化下来,贵贱、尊卑、长幼,泾渭分明。如果逾越了自己所在阶层对应的秩序,那就叫“僭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就以去世这一自然状态来说,不同身份就对应不同的说法,天子叫做“驾崩”,诸侯是“薨”,卿大夫称为“卒”,士死了叫做“不禄”,平民和奴隶那就叫“去世”。

但怎么让人们在思想上接受这一差异化待遇呢?这就是“乐”的威力。

对于音乐的作用,《史记·乐书》是这样解释的:“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音乐可以补充治道的缺陷,促进移风易俗、推进教化。

如果说“礼”是规矩,那么“乐”就是润滑剂;有了“乐”,人们才能和谐地坐下来谈规矩,就形成了共同遵守的“礼”,其后紧接着又需要“乐”来帮助推行,引导全体人们遵守规则。

也就是说,礼、乐共同作用,社会才能变得和谐有序。后来孔孟在周礼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形成了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相对于同时期地球上其他相对蒙昧、要么依托宗教、要么信奉武力的文明而言,“礼乐”的先进性不言而喻,这也是中国“礼仪之邦”形象的由来。

为什么音乐能够促使人们守礼呢?那时的音乐不单单是旋律,还包含着哲学、文学、社会政治、伦理等元素。不同的音乐,对人们的思想、行动有着不同的作用,“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即:推行正派、文雅的诵歌,可以使民风端正;激烈呼号的音乐,能够使士心振奋;郑、卫等地的歌曲,则会让人们心生邪念。

说得简单粗暴点,“乐”就像如今的舆论工具、媒体喉舌,潜移默化中鼓励、迫使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

《史记·乐书》中,就解说了周代乐曲《武》是怎么起到教化作用的。

《武》,创作于周武王伐商纣凯旋之后,它是一个大型的叙事性乐舞,其中包含了舞蹈、器乐与声乐的伴奏、人们的伴唱,描绘了武王伐纣的整个过程,其实就跟如今的音乐剧是一个意思。

这场音乐剧共包含六大篇章:

一开场,规模庞大的舞者们手持盾牌、全副武装,然后排好阵列、站立不动,同时震天的鼓声响起,象征着周武王在孟津阅兵,等待诸侯们前来与自己会合;

紧接着,舞者们由静进入动,做出激烈、威猛的杀敌动作,同时音乐也随之慷慨激发、震撼人心,代表着太公望指挥战士们与殷商军队奋勇作战的场面;

第三部分,“三成而南”,军队排好整列、步伐整齐的转而向南,即凯旋回到镐京庆功;

第四部分,“四成而南国是疆”——体现周天子的雄师威震天下,南方的荆、蛮部落前来归顺,疆域得到了扩张、巩固;

第五部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周公旦、召公奭分列周天子的左右,担任周王朝的肱骨之臣;

第六部分,“六成复缀,以崇天子”,舞者们又相缀排成行,表示对天子的崇敬,表示大家齐心协力,在周天子的领导下,共同创造太平盛世。

由上可见,《武》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首简单的曲子,而是一场经过精心编排、包含故事情节的舞台剧,它情节紧凑、气势磅礴,极具震撼性;

严格训练的舞者装备精良、神情坚毅、动作勇猛,让观众情不自禁的联想到周王朝军队的强大与威武,自然而然会涌现出敬畏、自豪等情绪;

目睹周天子在诸侯们的拥护下战胜桀纣的场景,人们的自信心、荣誉感被充分激发,心头自然会涌现起遵守周礼、创建更强大国家而责任感,整个社会的教化、风俗随之潜移默化的得到改善;

而诸侯们看到这种雄壮、霸气的音乐,会对周王室的武力、号召力心生惧意,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威慑,促使他们紧紧跟随周天子的脚步,老老实实守规矩。

在周王朝前期,《武》被视为国家礼制的重要载体,每逢重大祭祀、庆典活动都会上演,展现了周武王、周王朝的强大与霸气,体现了周天子地位、尊严的不可侵犯,无形中增强了军队、诸侯、士大夫、民众等所有阶层的凝聚力。

所以咱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武》更像是一场军事演习,它震慑了那些心怀不轨者,加强了全体臣民的向心力,使他们自然会选择遵守“周礼”。

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的“乐”在各自的领域、也会起到相应的作用。礼、乐密不可分,通过这套完备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集团用音乐教化人们、用礼制规范整个社会,实现了数百年的有效统治,促进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宁。

但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弱,众多诸侯国依仗对辖区内政权、经济、武装的掌控,逐渐具备了与周王室分庭抗礼之势,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不再遵守当初周天子的“礼”,僭越的行为层出不穷。在这种大环境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步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传统的规矩逐渐被抛弃,诸侯们依仗武力、权谋争霸中原,从而不断形成新的秩序。这就是孔子所哀叹的“礼崩乐坏”,他终其一生为了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而呼喊奔走,但仍无济于事。

不过,由于数百年形成的惯性,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仍对周天子保留着面子上的尊重。但到了战国,随着周天子的最大靠山、姬姓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意味着周礼已经彻底崩溃,这个时候,周王室的任何音乐都不能对人们的道德起到教化作用了,新的时代全面到来。

但即使如此,礼乐制度所代表的治理模式,无疑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时至今日,全人类都逐渐追求法制与道德并重,跟礼、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握发吐哺
《中庸》讲记(121)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会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儒家君子之行的典范,对西周的发展有何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点:周朝的礼乐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传统音乐吗?为什么会认为通过音乐能够控制统治秩序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