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俗习惯维护了我们这一共同体

在社会性动物社会中,动物个体之间的联系是外在的,由自然预定的。在生产劳动中,人不仅使自己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脑和感觉器官。劳动使猿脑转变为人脑,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且,由于在生产劳动中经常使用工具作用于对象,使本来是外在的东西变成了内在的影象。影象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和在质上的不断提高,逐渐萌发出人类最初的意识。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使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环境和对象,而且给人类满足需要的活动注入了一种意图和目的,给活动的天然节奏和秩序加进了自觉自为的成分,从而使得人不仅了解自然界,而且也了解了自己的需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且,随着劳动分工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便逐渐地被突现出来,个人的利益观念和追求也逐渐地产生了,个人便希望谋求存在、生存得更好。当人要满足需要时,就必须使自己的活动同他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人与人之间便形成一种社会关系。为了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冲突,达到生产顺利进行、祈求丰收和指盼成功的实用目的,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便形成了一些惯例和传统,这就成为了原始习俗。如我们民族围绕着农业生产就形成了与生产有关时令、气候、祭祀的习俗。

风俗从词义上说,是一种历史上沿袭的、积久而成的风尚和习俗。“风”是指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风尚,“俗”是指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习俗。而原始人类的风俗主要表现在原始人类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巫术信仰、衣食住行、生产消费、商业贸易、人生仪礼、婚姻制度、民间游艺、岁时节令等方面,大体上可分为心理的、行为的和语言的三大类。心理的风俗主要表现在信仰上,包括自然祟拜、祖先崇拜、图腾禁忌等;行为的风俗主要表现在祭礼仪式、婚丧嫁娶、祈禳驱祟以及岁时节日、游艺纪念等活动上,它是心理风俗的外化;语言的风俗表现为思想的传承性艺术,包括神话、传说、诗歌、谜语、谚语、说唱、戏剧、行话及游戏话等语言形式。但“习俗的道德生活形式不是一种纯粹原初形态的道德,却是一种很少反思性思想的社会道德,这种习俗的道德行为体现为,应对生活中那些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反思的急事。”[1]人们的日常行为被某些共同习惯所决定,人们只会片面依赖和盲从,成为了一个由习惯养成的动物。

再有,人类能够最终战胜动物性,不光由于社会需要,而且有特定的心理基础。人离动物越远,这种心理过程表现越充分。因为习俗道德以维系社会秩序为目的,人们执行习俗道德规范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没有个人意志力这样一种心理机制,任何社会规范都难以实现。原始人极为注重意志的坚定性,他们致力培养勇气和耐力。盛行于许多原始民族中的成年礼,就是在儿童进入成年期时对他们进行意志力方面的考验。这些考验常常包括割礼、禁食、不准睡觉、从事苦役、经受鞭苔等肉体方面的折磨,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和训练人的控制能力和坚强精神,使其具备足够的力量执行巩固氏族集体的义务,以及相应的道德规范。因而意志对道德行为的调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推动人们服从维护社会组织的必要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制止人们违背集体利益的有害行为。如伯夷、叔齐可以不吃,以致饿死,正是这种强制不吃的意志力量发挥了作用所致。原始人们正是在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劳动中,打下他们意志的印记。在坚强的意志力作用下,我们民族就成为了一个牢固的共同体。


[1]奥克肖特著,张铭译:巴别塔——论人类道德生活的形式[J]。世界哲学2003年第4期:第10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习俗与声望:马克斯·韦伯论种族与民族
生产(行业)习俗
姚大志:什么是道德?
人类共同面对未来的责任伦理,如何被“最终奠基”? | 社会科学报
今日释法:泼水节变"流氓节"?习俗不是违法行为的挡箭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