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经济发展理论》 读后感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读后感

本书是熊彼特28岁时的专著,字里行间无意中透露着自信和锐气,逻辑极为简练,思维非常清晰,文字一点也不拖沓,很是佩服。

 

整本书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

敲黑板,划重点

什么是发展?

发展需要什么条件?

发展带来什么结果

 
作者的答案:

敲黑板,划重点

发展是对生产资料实施的新组合,需要企业家和信用,发展的结果就是给企业家带来利润,打破旧的循环之流,社会带来前进,经济带来波动(周期)。

本书一共有六章,逻辑是这样的:第一章介绍了没有发展的经济是怎样运作的,提出了“循环之流”的概念。在循环之流中,没有创新、没有企业家、没有利润、无需信用,当然也没有发展和进步。第二章,提出了发展的本质: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出了“企业家”的概念和作用。第三章,【信用和资本】,提出发展的另一个必要条件---信用。提出信用的本质是为企业家创造购买力,资本这种生产要素只有在发展的经济中存在。第四章,【企业家的利润】论证利润的来源是发展,只存在新事物发展中。第五章【资本的利息】,围绕“利息来自哪里,流向哪里,为何源源不断具有持久性”这三大问题展开。第六章【经济周期】,提出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有经济的波动,萧条是经济为了达到新平衡时的调整适应的必然过程。
 
接下来,按照章节顺序,大致把每章的重点总结梳理一下。
 
第一章【既定环境下的经济生活的循环之流】,经济活动中的每个人依照自己的经验,自行组织生产,寻找销路,上一期的生产资料变成下一期的消费品,任何一件商品都有其来源,也都有其去处,经济链条环环相扣,形成首尾相接的闭环。在这个既定的环境下,经济人的行为具有连续性、预测性、稳定性,每个人尽可能严守传统,这就是经济生活的”循环之流“。在循环之流中,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增加,可以将产品追溯到原始生产要素,即劳动和土地的价值(注意不包括资本哦),因此不存在净利润。同时,货币的作用,仅仅是交换的流通媒介,原则上,没有资本,没有信用、没有储蓄。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本质现象】,提出发展就是“实施新组合”,是经济自行产生的,内生式的非连续变化,是一种颠覆式的破环或者扰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循环之流”的均衡状态。实施新组合,一方面需要掌握生产资料,因此需要购买力,所以需要信用,求助信贷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家。
 
作者在这一章中,用了大片笔墨写企业家的特质和作用。提出企业家的职能是实施新组合,企业家是具有非凡特质的一类人:打破常规,不受传统约束,敏锐的洞察力和刚强的意志力,思路新奇,行动聚焦。作者也分析了企业家的行为动机:强烈的征服欲(渴望挑战,渴望证明自己);有王侯将相之野心和名留青史的欲望(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绵祚不息的经济王国);乐于冒险(冒险是生命的乐趣,哈哈)
 
第三章【信用和资本】,作者认为,在循环之流中,根本不需要信用。因为产品和生产资料之间没有缺口,也就是凡是现在购入一批生产资料的人,之前一定卖出了同等货币价值的货物。信用的本质是为企业家创造购买力,协助企业家从原来的用途中腾出他需要的生产资料,这样逼着经济进入新的轨道。也就是说,只有企业家才需要信用,因为在实施新组合时,产品和生产资料存在缺口,企业家利用信用,将原来的循环之流中的生产资料用作新用途,同时诞生经济发展。(说白了,企业家就是凭借胆量、眼光和行动,借助信用,空手套白狼

当然了,当新的购买力创造出来,并交给企业家支配,此时,企业家的“新生的需求“实实在在的增加,但经济中的生产性服务的供给并未随之增加,故导致生产性服务(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自然上涨,强行挤压旧系统的购买力,制造出短暂的”信用膨胀“的假象。随着,企业家产品的交付使用,填补了之前借到的信用额,信用膨胀消失,物价下降。
 
关于资本,作者认为,资本是一种杠杆,帮助企业家支配他想要的实物;资本是一种控制手段,使得企业家将生产要素挪作新用途;资本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只能存在发展中,不可能存在循环之流中。资本不是具体的货物,也不是技术意义上的货币,而是实实在在手段,可以用来购得货物,或者是,当成来偿付生产资料的一笔资金。
 
资本向企业家提供生产资料,这是企业家需要资本的唯一原因。在没有发展的经济里,不存在资本,普通的购买力仅仅算作是交换媒介罢了。
 
资本对应的市场是货币市场或者说资本市场。正是由于发展,货币市场才有存在的必要性,满足了新企业对信用的需求。在货币市场,企业家出现在需求端,购买力的供应商---银行家,出现在供给端,共同决定了新组合的命运。当然了,货币市场在服务发展的同时,又衍生出一项其他职能---为各种收入来源本身提供交易场所。但是,终究,货币市场因发展而生,因发展而兴。
 
第四章【企业家的利润】,在循环之流中,无利润可言;在“发展“中,也就是实施新组合比原来的组合更加有利可图,因此才产生利润。作者认为,整个过程,企业家没有积累任何货物,没有创造任何原始生产资料,仅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使用现成的生产资料,他们贡献的不过是意志和行动,但是他们的收益是企业家的利润。
 
需要注意的是利润和垄断收入的区别,建立一种垄断组织,这是企业家的行为,则获得的收入是利润,一旦该组织进入平稳运行状态,那么这笔剩余只能属于垄断地位的报酬,不能称之为利润。另外,利润不是资本的报酬,不能将利息混为一谈,因此谈不上利润的平均化(这一点和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完全不同)。
 
利润只存在创造事物的过程中,一旦企业家完成使命,利润也会消失。总言之,没有发展,就没有利润
 
一家新企业获得报酬,则更多的新企业由于利润的诱惑不断涌现,于是整个产业链进行改组, 产量不断增加,竞争日趋激烈,过时的老企业陆续淘汰出局,新的平衡位置出现,经济进入新的循环之流。也即是,没有利润,就没有发展
 
第五章【资本的利息】,资本的利息表现为是一项持久的净收入,流向特定的人,则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其一,这条货物流的源头是什么?其二,这笔价值的货物流是如何形成的?其三,为何这条货物流源源不断。
 
作者否定了4种利息的来源:节欲、中间生产资料的报酬,时间的延迟、价值自身的波动。作者认为,利息是一种价值现象,本质也是一种价格。首先,利息来自于利润,是发展带来的剩余价值,但是利润不等于利息,利润只是利息的来源。不能离开货币谈利息,利息是用来支配生产资料的购买力的价格,是在货币市场当前购买力对将来购买力的溢价体现。所谓溢价,就是在发展中,当前购入一批生产资料并实施新组合,成功卖掉价值更高的产品,故一笔现款比将来的款项更值钱,继而产生溢价。(这个回答了源头)
 
在企业家需求的推动下,货币价值高于面值,居于供给端的资本家将生产的资本从循环之流中抽调出来,此时产生交换。此时交换的需求曲线由企业家决定,并取决于到手的资本将会产生的利润,交换的供给者,权衡接触多少钱补偿多少利息,以多大比率进行交换更加主观,因此形成供给曲线。相互竞价,直到供需平衡。此时,货币市场形成一个明确的购买力价格,此时这笔现款的估价往往高于现值。而且此时,利息势必等于最后一位企业家的利润。同时,利息也等于一笔款项在边际资本家心目中的价值
 
如果引入信用,则货币市场的供给端不必来自循环之流,而是来自银行家,此时就是银行创造新的购买力。但是信用支付工具是制约,一方面,企业家失败的顾虑,另一方面,信用支付工具的贬值,也就是银行家对新创造的购买力对现有购买力的缺口的担心。故供给是有限的,约束企业家购买力需求的条件是,他能为这笔贷款赚到利润,日后连本带息的归还。原则上,新组合无上限,故潜在的贷款需求无止境故利息从无到有,机会有大有小,会一直存在下去。也就是生产性贷款是利息的源头,之后一旦该利息存在,就扩展到经济的方方面面,毕竟钱可以生息,那就不会无偿免费交给他人使用,那么利息就存在下来。(这也解释了利息为何一直存在)
 
另外,流向货币市场的可支配购买力来源有三个:其一,企业家的利润,或者靠发展的余波获得的利益;其二,循环之流中,人们挤压来的储蓄;其三,社会的闲钱。这些途径同时也因为利息本身的存在得到了加强。
 
最后,作者强调利息来自利润,但是不是利润,他不是对发展取得的成就的奖励,因此不是发展的直接成果,事实上,利息是发展的制动力量,是对“企业家利润的课税”
 
第六章【经济周期】,本章作者探索了资本主义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现象的根源。作者首先指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索都不一样,每次的特征也不尽相同,经济危机也不仅仅是纯经济现象,这些没有共性的外生的导致危机的因素不考虑,作者仅仅考虑这样一种经济危机---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的波动
 
作者认为经济呈现波浪状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组合不是以一种均匀方式出现,而是以不连续的方式出现。作者继续谈论新企业集中非连续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一个或若干份企业家的出现,会促进其他企业家的出现,后者又促进更多企业家出现……”作者又分析了企业家集中出现的原因:其一,榜样效应,追随者;其二,企业家素质的人存在本身有概率性分布,正态分布,或某种分布吧;其三,利润的诱惑。作者认为企业家的集中出现是繁荣的唯一原因
 
但是, 企业家的涌现,经济的繁荣,本身也会象疾风暴雨般干扰经济的平衡,于是萧条就是经济自我调节以适应改变了的数据,将经济引向新的平衡。有以下四个原因繁荣必将走向萧条:
其一,新出现的企业家提高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推高了生产资料的价格,成本上涨,老企业亏损。
其二,新产品的面世,与老产品的竞争,产品价格下跌,老企业亏损,新企业利润降低。这也将终结繁荣。
其三,新企业的出现将会有新产品的面试,新产品一旦面世将会带来信用紧缩。
其四,后续贷款的企业家无法补上前面企业家还债后留下的空缺,信贷紧缩加剧(理由有5个,略)
 
作者认为是繁荣自身终结了繁荣。繁荣自身创造了一个客观形势,这种客观形势必然引发一场危机,进而引来萧条,随后经济达到暂定的相对稳定而停滞状态。萧条本身可以称为正常的吸收和清偿过程,是经济力图实现新平衡吸收创新成果的过程,是将繁荣的成果扩散到经济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新的平衡。

所以,对于正常的萧条是对经济的调整,淘汰掉不适应的企业,对社会资源重新调整,用来迎接下一波繁荣的到来,而且最终稳下来的位置一定高于没有发展的经济所处的位置。总的来说,对于这种正常的萧条不必愁云惨雾,谈之色变。

开脑洞啦

顺提,读到这一部分,总是不自觉的联想人生。

最近看易经,也晓得命运本身也有所谓的起起伏伏,所谓的大运和流年。经济的繁荣就像是人生走大运,一路向前,比较顺利,然后就是突然遇到大挫折,外界形势惨淡,诸事不顺,停滞甚至走下坡路,于是就被迫沉淀下来,消化反思,积累等待,这好比就是经济中的萧条,整顿消化创新成果和已有成就,蛰伏蓄势,准备下一个机遇的到来……

哈哈哈哈,脑洞着实大了点
 
但是,往往是当萧条来临时,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与悲观,这种情绪下的各个经济人的错误决策反而带来很大的破坏性,这样的萧条称为“异常的萧条”,对经济没有任何好处而言。公认的治疗方案:提高预测经济周期的准确性,适当的采取一些缓解措施。
 

作者说

在一个信奉私权及竞争的社会,只要有新的经济及社会形式不断涌现,这个冲刷淘洗的萧条过程就是必要的补充。繁荣里埋下了萧条的种子。


个人思考总结


第一,整本书最难部分感觉是第五章【资本的利息】,读了三遍,才感觉读出来一点点感觉,当然。这一章,也是书中的重点,很多概念和传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很多概念不同,同时内容也多,理解很困难。整体上,读要想快点明白作者的意思,有几个概念要在脑海里抛却传统教科书或者观念中的理解,比如,发展,资本,利润,企业家,如果先入为主,大概理解更加困难。
 
第二,读书是相互印证相互修正的过程。上一本书是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我曾经特地写书评抱怨译者不学无术,将“利息”翻译成“利润”。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突然看到熊彼特对李嘉图这样批评---“在李嘉图眼里,利息和利润是一个概念”,此时,突然若有所思……好吧,好吧,原来人家就是这个意思嘛,不是译者的问题(耸耸肩吧,冤骂译者啦,是我自己没有理解李嘉图的意思呀……(捂捂脸,呜呜呜)
 
第三,熊彼特在解释繁荣和萧条的周期性存在的原因,提出是企业家的集中出现和非均匀分布,也给出了几条企业家集中出现的理由。这几条理由,我细细看看了,感觉都同意,但是都是细枝末节,不是主要原因。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科技革命和科学进步的集中性和非均匀分布,从而导致企业家的非均匀分布,因此就有经济的繁荣和萧条的周期性。因为社会一旦有了跨时代的发现和科学进步,知识的聚集性和低介质传播性,会产生一轮知识与技术的大爆发,从而推动了生产力巨大释放,这就创造了科技推动新需求的潜在空间,再结合良好的商业环境,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家发挥其特定素质的大环境,于是造就了一大批的企业家,他们创新新组合,共同推动经济的繁荣。

繁荣持续的长短,更取决于科技本身的能量,对人类消费生活的干涉程度和影响力。发展的余波就是技术的普遍推广,此时也是经济停滞的前奏。这一波科技逐渐在消费和民众生活无法有大的突破时,那么萧条就来了。所以,根据熊彼特的逻辑,我认为企业家固然重要,但是他们也是顺势而为,真正导致经济周期的是科技爆炸的非均匀出现,周期的长短以及繁荣曲线的陡峭程度取决于科技与消费生产的联结程度。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反正我认为他把经济的周期性归因到企业家的集中出现,是一种不彻底的归因这个可能与作者生活的年代有关,毕竟写本书的时候是1912年,还没有经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革新和经济生活的影响。当然,这仅仅是我的看法,若是熊彼特还活着,就可以问问他,他是不是后来也是这样想的。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耶伦大婶的新目标
狗日的萧条
重读熊彼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下)
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经济萧条收割的是中产
求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