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明的盲点

笔者老屋在荆门城西门内,离文明湖不足百米。小时候不光洗菜挑水在文明湖,夏日也多在湖水里泡着。后来在龙泉中学读书,学校教导处就设在文明楼。所以,不论是谁问文明湖和文明楼来历,笔者都不敢推脱。

几十年来,做业余导游无数次,带非本地籍的同学、同事、朋友游湖。最近一次是去年四月,传文协会筹办“文明湖畔正气歌”活动,我随魏会长考察活动场地环境。魏会长眼尖,问“文眀湖”的“明”字怎么多写了一笔?

类似“考”问遇得多。我于是跟魏会长讲故事:济南大明湖“明”字多一横,趵突泉石刻上“突”字少一点,因为趵突泉的一点被冲到大明湖里去了。荆门文明湖呢?她抬头仔细看文明楼,时任荆门知州凌兆熊题写的匾额为“文眀楼”,一样多一横。

既然躲不过,那就老老实实讲荆门的文明故事吧。我说:“多的一横,是文明的盲点。”

“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易·系辞下》)“眀”出现在汉代,稍晚一些。虽然“眀”和“明”都是正统规范的中国古代汉字,但荆门凌兆熊题写的“文眀楼”、周翰题写的“文眀湖”、山东于书佃题写的“大眀湖”之外,还有成都吴英题写武侯祠的“眀良千古”,都发生在清代。清人题额就是不嫌麻烦,约好了的都愿意多写一笔。您说这些与清代文字狱无关,谁信呢?

民国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曾编印《清代文字狱档》一书,从清代军机处档、宫中所存缴回朱批奏折等档案材料中辑录65个文字狱的原始记录,共出九辑。郭成康、林铁钧所著的《清朝文字狱》(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列举见于文献的清朝文字狱约为180宗,乾隆一朝约为140宗。乾隆从1735年到1796年,名义在位61年,每年平均发生文字狱案件超过两起。

清初第一场文字狱是“张晋彦案”。顺治在其文章里发现一句“将明之才”,不要解释,直接斩首。

扬州举人徐述夔诗中“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句,被牵强为灭清兴明,戮尸。

安徽贡生方芬的诗集中有“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一句,被刨坟戮尸,祸延子孙。“清风”、“明月”,历代文人写诗的热词,顿遭冷遇。

卓长龄著《忆鸣诗集》,“鸣”与“明”谐音,被指“忆念明朝”,乾隆帝连卓氏的家人一齐深恶痛绝之,称他们“丧尽天良,灭绝天理,真为复载所不容”。

乾隆四十四年,已死去数十年的安徽戴移孝、戴昆父子因所著《碧落后人诗集》和《约亭遗诗》中有“长明宁易得”,“短发支长恨”,“且去从人卜太平”等句,被指怀念明朝,咒骂本朝,“卜太平”谐音“不太平”呀。戴移孝、戴昆被开棺戮尸,其孙戴世道受祖先之累被斩,其子侄多人亦被斩监候,秋后处决,妻等被没为奴。

有位书法家说,乾清宫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就是顺治帝所书。不错,人家皇帝老子可以这么写,不等于天下士子可以这么学。

满清入主中原,接受了中华文化,而且学习得不赖。但又不自信,时不时犯点狭隘,担心汉人士子骨子里仍旧拿他们当胡人,于是与中华文明永远隔着一层。清代文字狱就是这么来的。清人笔记记载,清宫曾立一石碑,大略谓:“本朝君临汉土,汉人虽悉为臣仆,然究非同族。今虽用汉人为大臣,然不过用以羁縻之而已。我子孙须时时省记此意,不可轻授汉人以大权,但可使供奔走之役。”

1

象山脚下原本并无文明湖,文明楼。

《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显现文采而光明。

荆门文明楼,最初在南台土门,是土门的城楼,明万历知州阮上卿所建。

荆门州人杨逢时《鼎修土门文明楼记》:南属于离,有文明之象焉,况荆之人文蔚起,扶摇而从南镇者,翩翩雄飞。因是,匾其额曰“文明楼”。其所以造就多士、兴起斯文,匪细也。

清道光州守宋国经《重修文明楼记》也说:州治之南旧有文明楼,下踞土门,上冲霄汉,前明阮君上卿所创也。创之后,科甲联登,代有卓人。

两篇《记》与《易经》的“天下文明”之意完全一致,文明楼关乎荆门的人才,与一州文运息息相关。

笔者愚鲁,本不敢说的,土门文明楼与荆门文运真的关系不大。在我的记忆中,土门应该是荆门城的郭。在南门之外护城河对岸,一华里之外的南台,再往前就是“野”地了。春秋战国时的野人是相对国人而言的。城郭之外,书上说是田野,野蛮地方,荆门方言说是“野巴地”。您瞧,楚蛮为野,但楚人建立楚国后有了楚文化,代表长江文明。“野”的帽子,于是扣在了巴人头上。

文明与野蛮,就是对立的统一。“郁郁乎文哉!”土门上设置文明楼,是文明的宣示,是文明面对野蛮的应有姿态。

传文协会“文明湖畔正气歌”活动,其意就在于歌颂中华文明,吴源、边居谊、张自忠,三位不同时代的中国军人,本地最高军事长官,面对野蛮入侵者的浩然正气和威武不屈。

满清运用五行相克,以“清”之水灭了“明”之火,当然担心“反清复明”。大兴文字狱,“眀”的大行其道,其意都在这上头。后来的历史证明,“眀”字并未堵住太阳的光辉,反倒成了满清统治者自己的盲点。

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目光短浅,腐化堕落。汉化的清廷认识了汉字,写好了汉字和汉诗。但始终缺乏中华文明的胸襟和智慧,终于被时代抛弃,丢掉了已经拥有的一切。

蒙山,后来的象山山麓,一直有一湾好水。

宋代荆门知军王之望,《念奴娇》(荆门军宋签判、陶教授许尉同坐):“蒙泉岁晚,偶扁舟、同泛一池寒渌。”

明代荆门学正叶原瑛《前题》:“城西留胜景,亭树著花新。玉窦双泉石,瑶池二月春。”蒙泉池,惠泉池,大池子、小池子,“三沼”的泉水惠及众生。

乾隆十九年秋,知州舒成龙建得月台,这时有了龙泉。安陆知府张世芳《仰止亭跋》指出:“舒公贤牧也,凿龙泉开书院……舒公请颜之,余:象山之在荆门,士之师亦吏之师也,当与公共勉之。诗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遂以名其亭。”

龙泉池取代蒙、惠,成为“一池寒渌”新的名字,虽然是“凿”出的龙泉。荆门州参军萧式汤《龙泉诗》曰:“千秋神物是龙泉,显迹人间岂偶然。此夜分明来入梦,一朝疏凿便成川。云根石罅看不厌,月好风清听不眠。应以苍生作霖雨,芳踪直欲比前贤。”

清同治八年,周翰题写“文眀湖”石刻,文明湖之名由此始。说句老实话,才一万平米的文明湖太过于袖珍,作为湖的体量是严重不够的。它的前生一直很实在,只称池,或者沼。蒙泉池、惠泉池,荆门老城关人统称大池子。拦水的堤坝称“惠泉”堤,海会沟以下称来龙桥河的河段,也同时称惠泉河。

清光绪三十一年,朝廷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荆门知州凌兆熊于荆园南侧,与洗心堂相对建文明楼。嘉平月(农历十二月)新楼落成,知州凌兆熊题写“文眀楼”,南台土门文明楼至此正式迁至蒙山脚下。

土门的城门在风雨雷电中又坚持将近70年,直至笔者小学五年级,红旗小学建塔影分校时。时值1973年。土门的城门被彻底拆除,城砖、石条和石碑,成为建校的最好材料,为文明做最后的贡献。

总 257 期 (2019)第 73 期

作     者:王   君  市传文协会副会长 秘书长

图片来源:石俊峰  市传文协会副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土门关·正定北门·开元寺
李文祥:土门古城的文化记忆
zhong
初冬土门恋晚秋
鹿泉土门关
“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揭晓凤凰网湖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