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盘江 | 中国国家地理网
从云南的阳宗海、抚仙湖、石林、沙林、罗平、普者黑,到贵州万峰林、马岭河、黄果树,再到广西的天坑群。这些独特的地理符号,都汇集在中国西南的南盘江流域。南盘江从云贵高原奔腾而下,河段总长达900多公里,它在崇山峻岭之间牵起一个又一个胜境,成为中国西南最美的景观带。
位于兴义市的黄泥河不仅是南盘江的一级支流,也是黔滇的界河。位于右岸的,是属于云南省的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从这里的村庄望出去,对岸就是隶属贵州的村庄,两地隔水相望,近得就连村庄里飘出的炊烟都清晰可见。黄泥河越过鲁布革水电站一路向前,就是南盘江的另一支流清水江。

作为珠江主源的南盘江,发源于云南曲靖的马雄山。从发源地开始流经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与北盘江一同汇入红水河,东下西江至珠江入海,见证了3个风格各异的省区。

与位于马雄山北面、离开发源地不久就冲入陡峭峡谷中的北盘江不同,南盘江缓缓地流淌在云贵高原的各个坝子间。南盘江流域上游的云南东部,丘陵遍布,湖海聚集,农牧业发达;下游在广西西北部和贵州西南部,南盘江汇入红水河、西江后,流进广西盆地和珠江平原,这里高山峡谷和峰林峰丛相间,地下水道纵横,汇聚了中国西南部自然山水之大美。

 丘陵谷地是上游石漠化最严重的地方

南盘江古名温水,也因河道曲折曾名盘江,它流淌在云南东部的丘陵间,像一曲悠长的山歌,缓缓而行。历史上,这里是水土丰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直到2005年,新华每日电讯的一篇报道说:珠江上游已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专家发出警告称,由于珠江水系绿色覆盖率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衰退,如果再不加紧治理,将会真正变成第二条黄河。

这不是危言耸听,打开谷歌卫星地图,云南,原本是我们心目中的绿色宝库,它的整个东南地区都被一片黄褐色覆盖,那全是被开垦的农田。

发源于云南马雄山的南盘江,流域之上支流众多,位于兴义市的马岭河就是景观奇美的一支。马岭河本身由6条小河汇集而成,它流经之地沟壑连绵、峡谷深切,形成了许多瀑布群,大大小小将近60条,其中落差最高的瀑布达到170米。每当河水上涨的时候,整个马岭河上到处浊浪翻滚,声势震天。

我曾认为,云南斑斓的土地是一种美景。来到它身边,我才发觉,它更令我恐慌。森林难觅踪影,水渠干涸,土地被不停地翻耕,没有喘息的机会。看到它们,你会了解,为什么云南这几年,年年大旱。

峰林本是在发育过程中被剥蚀得最严重的,我原以为会是石漠化的首选,但事实与我想象的不一样,《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和演变研究》结果显示,石漠化最严重的是丘岭谷地,占石漠化总体的50.95%,其次才是占38.8%的峰丛洼地。从结果来找原因,南盘江上游流域丘陵居多,有部分峰丛。相比之下,低矮的丘陵恰恰因为更便于耕种,从而走进了石漠化。同时调查还显示,1999─2008年南方8个省市区石漠化统计表中,滇黔桂恶化数据合计占了91%,云南遥遥领先。滇黔桂三省区的岩溶面积在全国是三甲,它的岩溶生态左右着中国岩溶的数据报表。这就是南盘江流过的地方。

水流是地貌的施工者,它将地形勾勒成什么模样,还要看大地的本质。从丘陵中流出的南盘江,在沉淀着厚厚淤泥的河道中等待,再收纳一些支流的力量。当它靠近云南和广西的边界,云贵高原最后一级阶梯的边缘时,一头扎进深深的峡谷中,沿着岩隙钻入地下,地下河多是南盘江下游的特色。那时的南盘江又会变得纤细起来。

在贵州省兴义市郊,刚刚从断裂的页岩上跳落下来的马岭河,翻滚着流进了清水河,接着它们要汇入南盘江。在那之前,它们还要拉上温柔的纳灰河。田地,在南盘江下游,云南和贵州布依族聚居区称“纳”,在广西壮族聚居区叫“那”,无论是云南的纳吉,贵州的纳灰,还是广西的那绍,说的都是与田地相关的地方。纳灰就是美丽的田园。

走进纳灰河谷,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八卦田。八卦田是地面连通地下河的泄水孔,也是地下河出露的天窗。作为泄水孔,它掏空了周边的泥土,在河谷中形成一个圆锅形的塌陷。随着它消退的水位,人们沿着“锅壁”筑成一圈圈的梯田,当地人称之为八卦田。这样的八卦田在河谷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小不一,从高处俯瞰时颇为神奇。

纳灰河流淌在河谷的中央,像一个弯曲的树干,它有很多像树枝一样的河道隐藏在地下,八卦田就像挂在树枝上的果实,透露了纳灰河的秘密。喀斯特地区并不都是岩石和峰丛,也有像万峰林这样水土丰美的河谷。

虽然整个河谷已开发旅游,但还有很多农人在田里劳作,那种风光和生活气息,吸引了众多的摄影师,守候着与万峰林光影的聚会。我更愿意四处走走,相信大地在它每一个台阶上,都留下了风景。

作者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万峰湖镇坝盘村采访。这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天生桥镇接壤,著名的天生桥水电站就在接壤处南盘江的雷公滩段峡谷上。天生桥高坝电站蓄水后,形成了烟波浩渺的人工湖,湖水淹没了上千座山峰,在湖中形成了半岛或全岛,因而被称作万峰湖,水面达816平方公里。高坝和库区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流域沿线分布着许多高原海子

海,在人们的观念中通常是在大地与河流的尽头,但高原也曾在海底。地质学家说,远在3.4亿年前,云贵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直到距今6700万年时,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抬升,这里才成为高原。云南最大的坝子,陆良县的沙林就是古海滩的遗迹。

陆良沙林,在海拔2339米的五峰山下,一片低矮的砂质丘陵中。塌落的山体侧面,露出白色、紫色、黄色、橙色、粉色等缤纷的横向线条,呈现了不同地质年代沉淀的物质成分。走近岩壁,条纹质地有粗有细,有的还夹杂着白色小石块,形成了曲线优美的彩色砂岩沉积层。

砂岩是砂粒在层积压力和风化过程中胶结而成,多存于古地质年代里水陆交界处,通常质地较松软。深水处的沉积岩由更细小的微尘累积,在巨大压力下形成坚硬水成岩,如常见的喀斯特就是形成于海底。

云贵高原东南部坝子里肥沃的土地,为海子的积蓄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相比流经地质破碎地带,始终跌宕在深谷中的北盘江,南盘江流域的那些海子大多数时候都像高脚桌上盛满的汤碗。

在南盘江沿岸海子的故事里,我找到了一些规律。贵州安龙县有一个绿海,传说此地原叫干龙寨,一日早饭时,鸡飞狗跳,牛马乱叫,午时,晴空惊雷,干龙洞传出长啸,霎时大雨瓢泼,地动天摇,干龙寨陷落,从此变为绿海。这些迹象,分明是地震和洪涝灾害。干龙洞是一个曾干涸又喷涌的地下河道吗?极有可能。

在贵州兴义市,南盘江支流的黄泥河中游也流传着“龙开河”的故事:黄泥河原本是个海子,因经常泛滥危害百姓,于是玉帝派龙下凡,掘河排水,海成了河。这听起来似乎更像堰塞湖的变迁。大地不断进行对自身的改变,这样被记入史册的传说并非唯一:因巫山峡窄促,古蜀王杜宇派鳖令前去疏通,堵水泄去,蜀人才得以住在地上。

在云贵高原上,顺着南盘江上游南下的方向,我们一路上能看见诸多平行的海子。阳宗海、澂江海、通海、川江海。它们走向一致,形态接近,很显然,它们的前世似乎有着某种联系。被分隔前,它们是一条河流吗?

构造运动改变了山岭的脉络,截断了河流的走向,使它们聚集在洼地,形成湖泊。这类湖泊通常形态狭长,两岸有山体包围。云贵高原是断裂构造湖泊最发育,形态也最典型的地区。南盘江沿岸的澂江海、通海和异龙湖就是因此形成的。

这些因地质运动形成的积水区域,与南盘江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澂江海又叫抚仙湖,沿岸有着一百多条溪流汇入湖中,但只有一条海口河出水,经过15公里的河道进入南盘江。当抚仙湖水位低于出水口时,海口河理论上就会断流。事实上这个容量为200亿立方米的抚仙湖,因为存量不足,已将海口河闸关闭了两年,河里流的只是河岸居民的生活废水。

澂江海的南面,一山之隔,有玉带河相连的星云湖,古名星海,俗称江川海。星云湖原是抚仙湖的一部分,分隔开后星云湖水面海拔原比抚仙湖高1米,近代经过10年陆续疏通两湖口,补水抚仙湖,星云湖周围已涸出湖田4000多亩。

面临更大困境的湖是通海和异龙湖。秦时已有记载的异龙湖,至唐朝时,还有乌麽蛮在湖中大岛上筑末束城,当然是因为被水包围,易于防守。到了现代,异龙湖早已不是历史上的模样了。尤其是经过2013年之前持续4年的干旱,4米深的水位下降了3米,让原本经长山谷汇入南盘江的异龙湖,不但天险尽失,也使它与南盘江中断了联系。 通海在唐时亦有记载,到1949年才更名为杞麓湖。通海县即是在湖积平原上建成的。通海边沼泽里三三两两停放的船,有的被淤泥半盖,有的半沉湖中,被主人遗弃的命运,表明了这个水世界的没落。

除了进水量的减少、使用量的增加和自然蒸发,流水带来的沉积物,也淤积在湖底,提高着湖底的高度。看着湖岸密集的房屋和绿草萋萋的湖泽,陆良坝子就是异龙湖和杞麓湖的明天,这也是湖的生命历程。失去它们,是南盘江上游难以估量的损失。

水坝改变了生活方式

失去了天然湖海的南盘江,依靠40多条流域在100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的注入,继续从高原奔腾而下。和西部地区大多数河道一样,巨大的落差引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水坝。随着水坝的落成,一个个新的长湖出现在南盘江上。

在天生桥水电站的大坝上,已在电站工作了10年的发电部工程师陶荣和我在烈日下站着聊了一个多小时。他骄傲地告诉我:库容108亿立方米的电站,装机容量12万千瓦,向广东输送了大量的电力。如果没有水坝,一场洪水7天就能从天生桥进入广州。

大坝上有一排作标尺,我问陶工那是做什么用的?他说:那些是挠度作标尺,用来监测大坝坝体形变的。挠度是指受力后形变的尺度。我还问他:沿岸有喀斯特地貌分布,存在岩隙,你们怎么解决泄漏或管涌问题呢?他说:这个没问题,我们会有人勘察的。我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勘察的,但没有得到答案。

看着天生桥大坝对面,广西境内的大山,那就是120亿立方米蓄水的天然围坝。那后面是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下降的坡地,处于蓄水线下方位置的广西,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么?我有点隐隐的担忧。

走下大坝,在贵州兴义坝盘村,遇到正在搭鸭舍的罗年江,他准备养些鸭子。他说以前建大坝的时候,村里的壮劳力都到工地打工,几年下来,学得筑坝的技术,大坝建成了,他们又跟工程队一起到外面打工,收入从一天13元的零工,到现在有人拿到8000元一个月。

相比外出的人,留在家乡的人们又在做些什么?

万峰湖,是天生桥水电站的库区,航道两边密密排列着养鱼网箱。看见我不停地拍照,渡船的女船东问我:“这个有什么好看?”我说:“这么多的鱼排,很壮观呀!”“以前还要多,整治以后少多了。”“比现在还多?那是不是可以从永和走到巴结去呀?你就没生意做了!”她被我逗笑了,和我打开了话匣子。

“他们养鱼赚得钱多嘛!每家都有上万斤鱼。不过有时下大雨,也会死很多鱼,亏得连本也没得。”水库集雨面积大,对上游暴雨和排放带来的细菌和污染物,缺乏排放能力,更易对鱼类产生危害。

这个干瘦的女人,说起从前的生活:“种田、种菜、种甘蔗,辛苦!我有三个小孩,学费要很多!2007年贷款买了这条船,一个月有七八千,不辛苦,就是米、菜什么都要买了!”每天搭船到库区各处钓鱼的人很多,船家夫妇找到了轻松谋生的途径。摄影师李贵云老师给我看他在南盘江支流黄泥河上游拍到的小水电站和马帮的照片。他说很意外,在那样小的河里,也有水电站。其实,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南盘江流域众多水电站中很少的一部分罢了。

遍布大江小河的梯级电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梯级地貌——梯田。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梯田。今天,我们修筑梯级大坝,让水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毫无疑问,大坝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回避的生态问题。

 

作为马岭河峡谷重要组成部分的万峰林,西北距离兴义市只有大约45公里,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盆谷峰林地貌,而且东、西两边景观各有不同,成千上万座奇峰怪林,在黄泥河东岸和万峰湖北岸呈扇形铺展,逶迤连绵,构成了形态各异的辽阔景观,其中每一类都各具特色。
而遍布在峰林之间的田畴、河流和特色鲜明的农舍,更是与巍峨的峰林呼应,倾泻出迷人的民族风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摄影/韦从克),保留着古朴的生活方式,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世外桃源。

老渡口曾经是南宋的贩马线路

八达、八渡、巴结,这些带八音的古码头,集中在南盘江下游黔桂两岸,在上游的云南就没了。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八”是地方话“水口”的读音。联想到《中国国家地理》9月号的《潜入水下看长城》里,滦河边长城烽火台的“八楼”,真的是数量词吗?

宋代兴盛在南盘江两岸的“买马路”,至今仍踏响着马队的蹄声。绍兴年间,因北方马源断绝,南宋朝廷在广西开横山寨(今百色市境内)马市,采购罗殿、自杞及大理等国的良马。为了控制渡口,以前渡口的渡夫也是在编的公务员。

同时,协助渡夫管理渡口的,还有防兵。《西隆州志》中记载,南盘江“南岸关隘有上棒、北楼、打草、八渡等处,共设防兵二十人”。每个渡口有5位士兵。兵虽不多,但也说明了渡口的官方身份。

和广西民族学院滕兰花博士聊起买马路,她提供了一些数据:邕州买马路,从横山寨至大理国,路线有三条,其中两条分别在今天的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八渡镇和乐业县跨过南盘江,另一条是由剥隘往云南。

打开地图,沿着河流,南盘江的渡口很容易辨认。由于南盘江下游两岸山体高大,峡谷纵深,乡镇通常在河岸山体的背面,距离河岸有一段距离。而渡口,往往是在较平阔的河谷,能容纳人和货物的进出。这样,只要看见河边的村镇,就知道那里一定是渡口。

这些历史悠久的古渡,当年都隶属于泗城州(今广西凌云县西南)。泗城州当年统管了南盘江两岸辽阔的土地。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它的辖区管理着“北至永宁州界一千里(抵达今天贵州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不过令它声名显赫的不是辖区之大,而是它与纵横广西900年的岑氏土司家族的关系。岑氏从宋朝起,就是广西最有势力的家族。随狄青南下广西,1053年留驻的大员岑仲淑,从邕州(南宁)开始,将他的子孙分驻到各地,《明史》记载,1368年,泗城土官岑善忠次子岑子得领安隆峒(辖今贵州安龙)。这也许是岑氏势力跨过南盘江最早的记录。

南盘江两岸民族纷繁、部落众多。特别是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南盘江与最大支流黄泥河汇合的三江口,常有械斗和动乱。盗匪纷纷以南盘江为屏障,躲避清剿,难以长治久安。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又一次暴乱之后,云贵总督鄂尔泰和广西巡抚韩良辅等人上书朝廷:将南盘江北岸划给贵州,南岸留给广西,各自管理。黔、桂两省至此才以南盘江为界。

南盘江下游,是广西与贵州的界河,而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蔗香乡的两江口,就是南盘江和北盘江的汇合处,从左前方流淌而来的北盘江,到了这里与南盘江交汇,然后向东北方向流去,最终汇入红水河。一路溯南盘江而上,经常可见碧绿的河水划开两岸延绵的山岭,河岸边上即是傍山而行的公路,河岸两边还点缀着不少村庄。

三江口的隆林是活的民族博物馆

在南盘江南岸的大山上,还有更多人,一辈子默默无闻,自耕自食。他们坚守属于族群的传说,却无法拒绝被冠以陌生的标签。他们居住在看得见水的地方,却很缺水。他们的祭祀里,除了祖先,就是山神、树神,山和土地能给他们一切。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南盘江主要支流新洲河,从热闹的大菜市门前流过。桥头多声部的山歌,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有个小摊,摆了满满几大盒碟片。我看了一下,碟袋上写着地名和歌曲内容,有按地区、村寨分类的,也有按红白喜事、叙事、对唱等分类的,内容很丰富。除了周边乡镇的,还有南盘江对岸的云南广南、贵州兴义等地区的。从小电视播放的画面上看,都是家用的摄像机录制的。

街头,不时有背着背篓的少数民族女人走过,深深浅浅的蓝色、白色、黑色,短短的上衣,大大的V字领,大摆的长裙,去掉背篓,一如都市的文艺女青年。又有人身着满绣黄金方块图案的束腰外衣,看起来和武士的铠甲一样,隆林的服饰似乎穿越了时空。

隆林县境内,现在聚居着壮、汉、苗、彝、仡佬等5个民族。看起来只有5个民族,但实际上光是苗族就有花苗、素苗、偏苗、白苗、红头苗、青水苗,仡佬族又有黄牛仡佬、水牛仡佬、徕仡佬三个支系。简直是一村一族,一寨一苗。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这里是——“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

这里曾是句町国的领地,与夜郎国是同时代的古国。南盘江南岸很多山头,都有营盘遗址。在隆林县德峨镇的阿稿屯,就有被称做彝王古寨的四层石城。伴随那些消失的古国,族群对垒的年代已远去,石城、营盘、屯堡,都成为历史的财富。

这里的人们,流行招婿上门,当地的学者认为那是母系社会的遗风。同时,这里的汉族,仍穿着祖先从江南带来的明代风格的阔袖长衣,屯堡遗民的印记一目了然。万里戍边的军士们,以各种方式融入当地的生活。无论他们身着何种服饰,被称为何种民族,他乡即故乡的祖训代代相传。就像旅途偶遇的一位70多岁,身穿苗族绣裙的婆婆对我说的那样:“我的祖上,也和你们是一样的人。”

在这些居住在大山之中的人们看来,穿行在云贵高原的南盘江在为沿岸的百姓提供着丰美的水土,像母亲一样,它的臂膀——支流像树杈一样伸展着,年复一年地庇护着生活在两岸的人们,给他们带来恩惠,也给他们带来滋养。在与南盘江的紧密互动中,南盘江岸的族群不断进行着融合,就像大地不断进行着自我改变。南盘江岸消失的那些古国,或许与这种变化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不是山河的改变,而是如何适应这种改变生存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盘江
盘江水冲石
华南自驾游路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云南松
万峰湖钓场
云贵高原部分城市3D地势图 云南贵州的城市都在山里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